石昭賢
夜色很好,月光直窺著窗子。阿遼沙用一面銅鍋把月光反射到書上,他伏在神龕下,專心地費力地在讀書。看過影片“在人間”,這個小小的鏡頭,就會使我們想起了囊螢、映雪之類的故事,久久不能忘卻。
“念書吧!這是
最好的事情”
沙皇時代,出身于工人家庭的高爾基,從小失去了父母,十一歲就被拋擲到“人間”。當他在善良號輪船上做洗碗工的時候,“善心的、孤獨而憤世的”廚師斯穆勒,象對待小弟弟一樣照護著他。斯穆勒常常從自己的“奇異的書庫”里,檢出一本又一本的書,塞給高爾基,讓高爾基讀給他聽。他以自已對書的純樸的見解來啟發(fā)高爾基,督促高爾基念書:“你念書吧,書里面什么重要的知識都有”?!耙粋€人沒有學問,就跟一條牛沒有區(qū)別,不是帶上軛架,便是給人宰了吃肉,它還盡搖著尾巴”?!耙粋€人想聰明,得多念書,正派的書固然好,壞的魔道的書也好,念得越多越好”?!澳隳畎?!念不懂就念七遍,七遍再不懂就念十二遍”。他和高爾基分手的當兒,最后的贈書,還是“念書吧,這是最好的事情”。這些話,象一粒粒的火種,深深地栽植在高爾基幼小的心田里。
多少難堪的屈辱
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高爾基怎么能得到我們今天這樣好的學習條件呢?為了讀書,他真是受盡了“難堪的屈辱、侮蔑和不安”。他跨不進學校的門檻,要想學習,只得憑借自已的努力——自修。無錢買書,他就向裁縫太太、瑪爾歌皇后借;搜羅破舊了的雜志和圖片;或者,“象叫化子似地到處去要”。他東奔西走、千方百計地弄來了書,然而,那里有時間讀?譬如說,他在繪圖師家中,一身兼任男仆、女仆和“跑街的”三重工作,還要貼設計圖,抄工程計算書,復核包工頭的細賬……往往只有在一天的沉重勞動之后徹夜苦讀。即使這樣,庸俗的小市民們,對于書籍,有一種生理上的厭惡。書中的智慧和他們的愚昧、骯臟的生活是不相適應的。他們頑固地阻撓高爾基學習,高爾基的“頂頭上司”——繪畫師家的老主婦,就是其中最惡劣的一個,她只要發(fā)現高爾基讀書,不打就罵;在蠟燭上刻記號,防止高爾基點燈;到擱樓上去搜尋高爾基的藏書,拿來撕碎、燒毀。為了掩護好書,高爾基故意租一些五彩封面的小書,供老婆子糟蹋。不多久,腰無一文的高爾基竟欠下書店老板的一筆大債——四十個戈比克。更令人感動的是,有一次,高爾基讀書讀得入了神,把茶炊燒溶了,為此,挨了那惡狠的老主婦一頓毒打。當醫(yī)生從他背脊上鉗出四十二枚刺的時候,也感到不平,說這是私刑,要高爾基去控告。而高爾基呢,唯一的要求就只是:許可他借書看。
為自己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
對于一個有強烈上進心的人來說,環(huán)境越艱難,他的學習欲望就越熾烈,他越能為自己創(chuàng)造學習的條件,爭取學習的權利,而高爾基正是如此。他當時很明白:就是一位“圣人”,在那群俗物中間,也會被他們挑剔、責罵和愚弄的,要讀書,就要用“狡猾的方法”對付他們。沒有地方看書,他就躲到什物間,爬上屋頂樓去看;沒有油點燈,他就刮下燭臺上的蠟油,裝入罐頭盒子內,用棉線作燈芯,自制成一盞煙氣騰騰的燈,在昏黃的燈光下看書,他的眼睛熏得通紅通紅的,幾乎熬瞎了。高爾基寫道:“我夢想享受大學生讀書的幸福,甚至甘愿忍受任何的拷打。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學習吧!不過每到星期天,為了你去學習,我們要在尼古拉也夫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大概也可以接受的”。這種發(fā)自內心的要求學習呼聲,是多么耐人尋思呵!隨著年齡的增長,高爾基和妨礙他學習的人們開始作有力的斗爭了。他在面包房里工作,每天要辛苦地勞動十六個小時,但高爾基和書籍結下的不解之緣,是怎樣也拆不開的。他利用零碎的木柴搭成一個書架,一面在平臺上揉生面團,一面看書。一天,工廠主塞米諾夫突然走進來,瞥見高爾基正在讀一本托爾斯泰的著作,他想把它扔進火里去,高爾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憤怒地喊道:“你敢燒掉那本書!”塞米諾夫嚇得目瞪口呆,急忙把書歸還了高爾基。
博學的少年
不管現實如何折磨高爾基,但他只要一卷在手,便其樂陶陶,象酒徒對于杯中物一樣,不可一日無此。他讀蒙得賓的小說,一會兒愛,一會兒恨,全神貫注地凝視著人物的命運,想去幫助這個,阻止那個,“在這一頁上,被囚在歡喜的感情中,到第二頁上,眼睛里又含滿了悲憤的眼淚”。他頭一次借到普希金詩集,懷著貪婪的心情,一口氣讀完了它。那時刻,他的感覺,仿佛是“在沼地的林于中滿長著蘚苔的小徑上,躑躅了半天。忽然有一塊百花撩亂、煦陽當空的干凈的林間空地展開在眼前”,有“一種說不出的歡喜”。就是這樣,剛滿十五歲的高爾基,就已經讀過大仲馬、蒙得賓、雨果、巴爾扎克、龔古爾、海涅、斐爾丁、司各特、迭更斯、蕭伯納、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藝術大師的不少名著,少年的高爾基,可算得博覽群書的了。
疑難嚇不倒他
要學習,就會碰到許多疑難,高爾基在自學的途程中,既沒有名師的指點,更沒有資料可供查閱,碰到的疑難當然就比尋常人更多,但是疑難總是嚇不倒他的。比如有一回,他在書店的櫥窗內看見一本書,標題叫“警世箴言”,熱情向學的高爾基莫名其妙,想讀一讀,向神學院學生借,不但沒借到,還遭了一番奚落。但是,高爾基終于買來了這本書,弄懂了它。又有一回,他在圖片的說明中,遇到一些陌生的名詞,什么“形而上學”、“千年太平說”、“憲章運動”……。高爾基把這些“攔路虎”稱之為“站在秘密之宮門口的衛(wèi)兵”,如果它們不繳械,他便再也不能去思索別的事情,一定要弄懂它,為了弄清“匈奴”一詞,他問這個,問那個,最后,藥劑師伯威爾才給他作了解答。高爾基說:“自從和這個名詞沖突之后,我對一切名詞就不大害怕了”。有困難,不懼怕,不懂就問就想。我們學習,就應該具備這種一往直前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從高爾基的事例中,我們還可以懂得,勤學和好問,本來是一件事物的兩方面,一方面,我們自已應該要求刻苦鉆研,應該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信心;另一方面,對別人應該虛心求教,深信“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薄笆街畠?,必有芳草”,例如,在高爾基所遇到的人之中,伯威爾這個人,就“有一把開啟一切知識之鎖的鑰匙”,他對高爾基說:“一個名詞好象樹上的一片葉子,為了明白為什么這些葉子不是那樣而是這樣的,我們必須先明白這株樹是怎樣生長起來的,必須研究?!边@一段話雖然簡短,但卻道出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這就是:要懂得某些名詞,就應該首先了解全篇的中心內容。正因為高爾基勤學好問,能依靠斯穆勒、伯威爾……這些普通而平凡的人的幫助,所以他就沖破了學習上一重又一重的難關,攀上了學術的寶山。
身在書中
高爾基讀書總是身在書中鍥而不舍。比如他讀一部好的文藝作品,就要求自己不光是鉆進去理解,還要申詠反復,下一番極細致的揣摩工夫。他讀“魯斯蘭”的序詩,覺得普希金把許多最好的民間故事巧妙地壓縮成一個了,他驚嘆某些句子“刻畫入微的真實”,也感到普希金詩句的純樸和音調的諧和,使他很容易記憶。普希金的優(yōu)美的童話,他完全能夠背誦。高爾基在克拉斯諾維多沃村的期間,常在黑夜里到伏爾加河邊散步。河水閃動著 一條如錦的光帶,四圍一片寂靜;河道上徐徐滑動著的輪船,象是一只渾身長著火翎毛的怪鳥;河岸下浮動著漁人的篝火,象是從天上隕落下來的一顆顆的流星。這樣,“過去從書本上所讀到的東西,這時候在腦子里變成了種種奇怪的幻想,想象力不倦地編織著一幅一幅美麗無比的圖畫”,他“好象跟隨著河水在輕柔的夜氣中漂流一樣”。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高爾基從讀書中發(fā)現并創(chuàng)造了多么美的詩情畫意的境界。
不把書本和現實隔開
高爾基具有科學的精神,還表現在他決不象蛀書蟲那樣死讀書本。他從來不把書本和現實生活隔離開來,而是把兩者聯系起來,互相比較,互相印證。早年的高爾基,依靠他非常豐富的生活閱歷,對于書籍已具有相當高的鑒賞力。什么書好,什么書壞,什么書瑕不掩瑜,什么書以偽亂真……他常能獨具慧眼,一語道破。他說過:米莎·葉弗斯梯格涅夫之流的無聊小說,“是用難懂的文字,談著令人難信的事情,簡直把我當傻瓜一樣捉弄”。又說穆勒的書,對他沒有吸引力,因為這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他早巳熟悉,而且,“凡是為‘別人的幸福和安樂而賣過力氣的人都已經十分明白,很不必用艱深難懂的文字來寫成厚厚的一本大書”。而巴爾扎克的葛朗臺老人以及大仲馬等人的小說,則使他看到“很有意義的真實的片段和樣子完全不同的生活以及人類關系的型態(tài)”。然而,書中那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老調子,卻使他厭倦。過去一切時代的、俄國的或外國的古典作家,是誰也不象高爾基那樣來自人民,接近人民,熟悉勞動人民的生活的。他們所反映生活的作品總是有著或大或小的缺陷的。所以高爾基在博覽優(yōu)秀古典作品之后,
就很驚奇,為什么在書本中,沒有他曾相處過的碼頭裝卸工,輪船司爐雅可夫,畫匠席哈列夫,木匠奧西普,洗衣婦娜塔里亞……這些有血有肉的人呢?同時書中的平民和活的平民也是有顯著的不同的。他們不是壞蛋就是好人,他們永遠只是活在書里。總之,這些批評,都很中肯,觸及到了古典文學中的一些根本問題。這就恰好表明:高爾基憑著他的生活經驗,認真讀書,就能夠意識到作品的優(yōu)劣和利病,作出自己的判斷來。
巨大的鼓舞力量
讀書不但可以增長知識,并且可以大大開闊我們的視野,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使我們得到很好的成長。在這里,高爾基也再三談到書籍曾經給他以巨大的鼓舞,加深了他對生活的認識與理解,堅定了他生活的信心和意志,大大地豐富并提高了他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質。他說:“我讀得愈多,書本愈使我跟世界親近,生活對我愈變成光明有意義。”高爾基的童年,是在石頭做的房子,鐵石心腸的人們中間度過的。鉛樣沉重的丑事包圍著他,貪財、酗酒、毆打、淫蕩……什么都有,但一點也沾染不了他。就拿對女性的態(tài)度來說,他討厭那些畜牲般的戀愛,他幻想著愛情的崇高和美麗。輪船上小賣部的女主任,圣象作坊里掌柜的未婚妻都挑逗過他。還有一個將軍的寡婦無恥地糾纏他,他氣得痛打了她兩下,后來,他和托爾斯泰談起這樁事,托爾斯泰為之捧腹絕倒,并沉思地說:“您真是有趣!……太有趣了!這倒是件很奇怪的事:在您本來有權做壞事的時候,而您卻那么好。”其實,并不“奇怪”,這是由于外祖母講的至母、賢女的民間傳說,海涅和屠格涅夫的歌頌女性的光榮的書,洗滌了他的身心。書籍,“象一朵透明而不能透過的云,圍住了”他,使他“不易為種種病毒所傳染”。從高爾基的自述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盡管生活怎樣丑惡,也不能壓扁他的美好的靈魂,使他的心變成殘廢。高爾基,這個被遺棄的孤兒,在人世上飄泊著,有時也感到迷惘和孤寂,但他只要一讀書,立刻就振奮起來。他讀葛林維特的“一個小流浪者的實錄”,在他的心中喚起了狂喜的微笑:“原來即使在外國,有時也有過著這樣艱苦生活的少年!唔,我的生活并不那樣壞,這就是說,不必悲觀失望?!彼x阿克薩柯夫的“家庭記事”,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等作品,產生了“一種堅定的信心:在這大地上我并不是孤獨的,所以我決不會被人毀滅”。書中的英雄人物,也教育了高爾基:“羅庚保黎教我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被環(huán)境屈服,大仲馬的主人公,使我抱著一種必須獻身偉大事業(yè)的愿望”,因此高爾基“對自已發(fā)下了莊嚴的誓約,說等我長大了,我要去幫助人們,忠誠地為他們服務”?!霸谌碎g”里,現實中卑鄙齷齪的事情太多了,他決心要象法國小說里的勇士一樣,“三言兩語便拔劍出鞘,走向戰(zhàn)場”。的確,生活就是斗爭,決不向痛苦的現實讓步,生活越嚴酷,高爾基斗爭的愿望越猛烈。高爾基從小時候起,就不喜歡那種忍耐的木石般的德性,他敢于違犯外祖父的家法,破壞鞋鋪主人的店規(guī),憎恨小市民習氣,反對虐待婦女的陋俗。高爾基在喀山時,更接近進步的知識階層,從事秘密的非法活動。在烤餅干房里,也向工人宣傳,組織罷工,為了保衛(wèi)同伴們的權利而斗爭。
是書籍,使高爾基“看見了另外一種生活”,愈覺得現實生活的“貧乏和畸形”,一定得改變這種生活;是書籍,使高爾基曉得“早已就有,到處都有改變生活制度的企圖,建現在也有人正為了這個在試驗自己的力量”;是書籍,不許高爾基走邪路,刺激他去干大事業(yè),“去追求那種還不十分明確”,可是“比眼前這一切更有意義的東西”;是書籍,使高爾基“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快而舒適的詩,好象新生活的鐘聲在我的生活中鳴響了?!薄郀柣f我“除了以最深的激動,以歡樂的熱情”,是不能以其他方式談到書的。他又說:“書引導我經過我所知道的然而充分之好的生活,并且總是教給我一種我不知道而且在人里面不曾看到的新東西”。“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于書”。
當然也應該說明,高爾基“在人間”里,所念過的書,還沒有一部是馬克思主義的著作或閃爍著馬克思主義思想光芒的書。所以他讀書在幸福之余,有時也會產生“茫然的懊喪”,越來越“痛切地感覺到書本與生活之間的矛盾”,怎樣也無法為這種矛盾打開一條出路。直到二十世紀初,在列寧的學說里,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革命風暴中,他才認清了真理,從此,高爾基的浩翰無涯的生活經驗,博大淵深的書本知識,才在社會主義革命思想的指導下,透射出燦爛的光輝。
今天,回憶一下高爾基的學習經歷,對于我們年青一代,有很大的教育意義。我們要象高爾基那樣愛書,對書要有深厚而強烈的感情,勤學好問,善于讀書,從書本中吸取精種力量,開闊自己,提高自己。
當然,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和高爾基的少年時代所處的環(huán)境已是大不相同了,但嶄新的時代更要求我們掌握最新的科學知識,我們更應該加強學習。我們今天的學習條件,無論從那一方面來說,都不知要比高爾基好多少倍,因此我們應該相信,只要具有高爾基等革命前輩的刻苦好學精神,我們青年一代就一定能學好,攀登上科學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