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未艾
《紅與黑》是十九世紀法國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司湯達的真實姓名是馬利-亨利·貝爾,司湯達是其筆名。他在一七八三年一月生于法國外省的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是在法國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的影響下度過的。司湯達深受伏爾泰的信徒、啟蒙運動進步思想的擁護者、外祖父亨利·甘尼永大夫的影響。甘尼永大夫十分關(guān)心外孫的成長,他培養(yǎng)他閱讀古代經(jīng)典著作的習(xí)慣,給他講述歷代英雄的光輝事跡。司湯達后來自己也說:“我完全是由我那可敬愛的外祖父亨利·甘尼永教育成人的”。
一七九六至一七九九年,司湯達在故鄉(xiāng)格勒諾布爾的中心學(xué)校里求學(xué)。這所學(xué)校是一所新型的學(xué)校,學(xué)校教師大多是啟蒙思想的熱烈擁護者。他們對于司湯達世界觀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
司湯達在畢業(yè)后來到巴黎,經(jīng)親戚的介紹到軍隊里工作。一八○○年隨同拿破侖軍隊來到意大利的米蘭。在意大利,他深深愛上了文藝復(fù)興時代輝煌的藝術(shù)作品。不久,他脫離軍界,回到巴黎。在巴黎他專心閱讀唯物主義哲學(xué)家蒙田、愛爾維修等的著作,也接觸到了盧梭的作品。一八○六年,司湯達重新到軍隊中服務(wù)。但一八一四年拿破侖一敗涂地后,司湯達也就結(jié)束了軍人生涯。從這時起直到一八二一年期間,他一直僑居在意大利。僑居期間,他開始寫作,積極參加要求在藝術(shù)中運用歷史和民族題材、發(fā)揚民族的英雄氣質(zhì)、主張藝術(shù)接近現(xiàn)實的意大利浪漫主義文學(xué)運動。司湯達先后寫出了《海頓、莫扎特和梅達恩泰斯》、《意大利繪畫史》和《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等著作。
一八二一年,司湯達被迫離開意大利,回到巴黎。在此期間,他除了繼續(xù)寫作論藝術(shù)的著作《羅西尼傳》和《羅馬漫步》以外,相繼寫出長篇小說《阿爾芒斯》(一八二七年)和《紅與黑》(一八三○年)。
七月革命以后,司湯達因?qū)懽魇杖敕票。坏貌怀鋈螄业墓俾?,做教皇管轄下一個濱海小城的領(lǐng)事,但他對接替波旁王朝的新政府并不表示同情。在這段時期內(nèi)他寫作了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一名《紅與白》),但未完成。
一八三六年夏到一八三九年夏,司湯達是在法國度過的。他在法國外省各地作過一次旅行。他寫出了《一個旅行者的回憶錄》和《法國南方旅行記》等著作。接著,他又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寫成了另一部長篇小說《巴馬修道院》。
一八三九年八月司湯達重返任所,開始寫第五部長篇小說《拉米?!?,但到一八四一年十一月,他因健康不好,再度請假回國,這部小說的寫作也未能完成。司湯達終于在一八四二年三月在巴黎中風(fēng)逝世。
在司湯達所寫的五部長篇小說中,《紅與黑》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部。
《紅與黑》原書有一個副標題,這就是《一八三○年紀事》。一八三○年正是法國歷史上七月革命的一年。一八一四年拿破侖的垮臺和波旁王朝的復(fù)辟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zāi)難。在法國國土上駐扎著十多萬英、俄和普魯士等國的占領(lǐng)軍。法國不僅要承擔這些占領(lǐng)軍的給養(yǎng),而且還要付出七億法郎的賠款。同時,重新恢復(fù)統(tǒng)治的封建勢力,則是仇視革命,迫害人民。特別是法王查理十世,更對法國人民施行高壓政策。查理十世所頒發(fā)的七月敕令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憤怒,終于導(dǎo)致波旁王朝的再被推翻。
司湯達的《紅與黑》一書,就是對復(fù)辟時期法國社會生活作了現(xiàn)實主義的描繪的。
據(jù)一些給司湯達寫評傳的作者說,司湯達的《紅與黑》是以當?shù)胤ㄔ汗珗笾兴岬降囊粋€殺人案件作為基礎(chǔ)而寫成的:有個青年在一個有錢人家里給他的孩子們當家庭教師,愛上了這個家庭的主婦,最后在一種妒忌和絕望的沖動下把她殺害了。
這大概不是沒有根據(jù)的。但是我們可不能因此就把《紅與黑》看作是一本庸俗的社會小說。高爾基曾經(jīng)這樣說:司湯達的才能的力量在于,他把一件十分平凡的刑事案件提到對十九世紀資產(chǎn)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的、哲學(xué)的研究的境界。
司湯達在《紅與黑》中通過典型人物生動的描寫,十分深刻地分析了青年人在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中的命運。
在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中,象拿破侖這樣由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出身、開頭只當一名下級軍官的人,一躍而為叱咤風(fēng)云的國家元首,這在當時歐洲各國青年人頭腦里,無疑引起了許多幻想?!都t與黑》的主人公于連就是其中的一個。可惜的是,于連似乎有點“生不逢辰”,在他成長懂事之年,拿破侖不但已經(jīng)垮臺,而且墓木已拱了。
于連·索黑爾只是一個木匠的兒子,他的地位自然比當年拿破侖還差。擺在這樣的青年人面前的,本來無非是兩條路:一條是乖乖地繼承老子的家業(yè)——做木匠;一條是在當時錯綜復(fù)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憑一己的血肉之勇殺出一條路來。
幸乎不幸乎,于連的頭腦看來要比周圍的人“靈”一點。他自恃自己的才智,自然不甘心老死鄉(xiāng)下,做一個木匠,一定要“出人頭地”。但是在復(fù)辟時期,拿破侖式的晉身之道已經(jīng)被大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所堵死了。
在巖石底下,一株小樹就彎彎曲曲地生長。既然前一條路不通,于連就一心想當一名年俸十萬的大主教。為了博取人家的賞識,他明知道毫無價值,卻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讀得能夠全部背誦出來。
他的驚人的背誦本領(lǐng),讓他跨進維立葉爾市市長的家門,做起家庭教師來。
但于連一方面竭力想擠進上流社會,一方面卻又瞧不起上流社會的人物。他開頭所以要占有市長德·瑞那的夫人,為的是他要對看不起他的市長之流進行報復(fù)。后來當他做了巴黎一個貴族的私人秘書,他所以敢于在夜深人靜去赴貴族小姐瑪特兒的幽會,又是出于這同樣的動機——報復(fù)。
于連為了向上爬,為了報復(fù)上流社會對他的鄙視,他是不擇手段的。他明明是個無神論者,然而他偏要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最虔誠、最忠實的教士。他明明是拿破侖的崇拜者,然而在公開的場合卻是大罵拿破侖。他甚至還把莫里哀筆下的偽君子達地夫奉為自己的導(dǎo)師。
然而在復(fù)辟時期,卷土重來的大貴族的利益和大資產(chǎn)階級以及教會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他們雖然“賞識”平民出身的于連的才干,但是他們看待于連好象一頭會說話的鸚鵡,一只會作出種種可笑動作來的寵犬。他們只允許于連在一定的范圍里活動,然而決不允許于連輕易逾越一步。
于連同德·瑞那夫人偷偷相愛,在維立葉爾社會看來當然是大逆不道的。后來,于連和德·拉·木爾侯爵的女兒瑪特兒相愛了,盡管雙方都是未婚者的身份,戀愛,結(jié)婚,完全符合法條律令,德·拉·木爾侯爵卻是堅決反對。之后,在女兒瑪特兒的苦纏下,侯爵雖然作了讓步,愿意給于連二萬埃居,還為他弄一個德·拉·偉業(yè)騎士先生的頭銜,一張驃騎兵中尉的委任狀,可是他這樣做是緩兵之計,并非真心實意想讓這一對青年男女結(jié)婚。等到德·瑞那夫人在教會的壓迫下寫來了告密信,告發(fā)“于連先生沒有任何宗教的信仰”,他的最拿手的手段就是“誘惑最有支配力量的女人”,從而“支配主人的財產(chǎn)”……。德·拉·木爾侯爵馬上采取了斷然的措置,要于連離開法國到美洲去,不準他們再來往。
于是這個已經(jīng)當了驃騎兵中尉,一心指望在三十歲上當上司令官的于連,一下子從一片彩云里摔到了地上。他惱羞成怒了,立刻從巴黎趕回維立葉爾,向德·瑞那夫人打了兩槍。
雖然于連打的兩槍并不致命:第一顆子彈穿過德·瑞那夫人的帽子,第二顆子彈擊傷她的肩骨。但是已經(jīng)把于連恨之入骨的貴族與資產(chǎn)階級社會還是把他送上了斷頭臺。
原來打算不穿上“紅”色的將軍制服,就穿上教士的“黑”道袍,將來當大主教,可是現(xiàn)在竟弄到上了斷頭臺——這卻是于連始料所不及的。
于連的終于被推上斷頭臺,說明在王政復(fù)辟時期,法國貴族勾結(jié)資產(chǎn)階級所樹立的壁壘是何等森嚴。他們決不允許一個出身“微賤”的知識分子想跨進他們的營壘,決不允許一個僥幸混進他們的營壘的人還保持“獨立的人格”和“傲氣”。事實上,在廣大勞動人民、廣大處于社會下層的人們同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兩軍對壘、殊死搏斗的時候,個人奮斗的道路,原是不存在的。
自然,司湯達對于連這樣的青年人是抱著同情的,但是他完全按照實際生活所表現(xiàn)的樣子來雕塑這個人物,并沒有把他美化。司湯達以悲劇的結(jié)局來結(jié)束于連個人奮斗短短的歷程,說明司湯達如何忠于生活本身的邏輯。
在《紅與黑》里,通過于連個人的遭遇,司湯達還刻劃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司湯達總是密切結(jié)合每一個登場人物在現(xiàn)實社會中所處的地位來描寫他的性格特征以及內(nèi)心活動。司湯達以無情的筆觸刻劃了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先生的庸俗猥瑣:他請于連做他們的家庭教師,關(guān)心孩子的前途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為了與他的對頭哇列諾先生爭一個高下。因為哇列諾只有馬車,還沒有家庭教師,他要搶在這個人的前面。司湯達又以同樣的態(tài)度揭發(fā)這個貧民教養(yǎng)所所長哇列諾先生如何若無其事地在一間隔壁就是餓肚子的貧民的餐廳里大開宴會。
司湯達所刻劃的女性形象也是極為深刻的。德·瑞那夫人和她的丈夫,在司湯達的筆下,形成強烈的對照。德·瑞那先生是那么庸俗猥瑣,唯利是圖,而德·瑞那夫人卻是那么樸實、單純、富于同情心。她十六歲上就嫁給了德·瑞那先生,她根本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愛情生活。德·瑞那先生對德·瑞那夫人關(guān)心孩子的冷暖病痛,時常報以“粗魯?shù)男β?,和肩頭的一聳”,這種輕蔑態(tài)度好象“一柄尖刀刺在德·瑞那夫人的心上”。于連走進他們的家庭,使得這些日常生活的矛盾日益尖銳化了。后來德·瑞那夫人和于連的不正常的關(guān)系,正是這種沒有感情的夫婦生活所造成的。司湯達始終都抱著同情的態(tài)度來描寫這個三十歲女人的悲劇遭遇,他通過他們之間的愛情糾葛,有力地控訴了維立葉爾貴族—資產(chǎn)階級社會以及德·瑞那先生之流的罪惡。
另一個與于連相愛的女人——瑪特兒,她卻是一個和德·瑞那夫人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她對于連的愛情,完全是建筑在一種浪漫蒂克的荒唐的想象上的,是從觀念出發(fā)的。她竭力追求一種不平凡、出人意外的愛情生活。她有個祖輩曾經(jīng)愛上過一個王后,后來被處死了,這個王后抱著死者的頭坐上馬車,親手把它埋在墳地里。她對這個故事十分向往。她對于連所表現(xiàn)的愛情應(yīng)該說是十分強烈的,于連被捕以后,她的確也想盡方法要把他救贖出來。但是另一方面她在內(nèi)心深處又把她的這些行動當做一種英勇行為而自鳴不凡。正因為如此,當于連被處死以后,瑪特兒竟然能夠鎮(zhèn)靜地打開一件藍色大衣,捧起于連的頭放在一張大理石的小桌上,親吻它的前額。最后,她還坐上馬車,膝蓋上放著于連的頭顱,來到墓地,親手把它埋葬了。
總之,《紅與黑》,無論在思想深度上,還是在藝術(shù)描寫上,都是一部在世界文學(xué)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