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溪
我們在翻閱古籍時,常可見到某某身長若干尺的描寫。如春秋時的孔子身長九尺六寸,鄒忌身長八尺余,優(yōu)孟身長八尺,就連著名的矮子晏嬰的身長也有五尺多。用今天的尺子來推算,孔子竟是身高3米以上的巨人,矮子晏嬰也不算矮,身高也達1米7。
人們一定會問:人類怎么越來越矮了?考古發(fā)掘證明,古人并不比今人高,恰恰相反,人類身高發(fā)展的趨勢是越來越高。
那么,是古籍記載有誤嗎?也不是。這是因為作為長度單位的“尺”,古今的實際長度不同。從已經(jīng)出土的古尺可以看出,歷代“尺”的長度是不同的,甚至同一朝代的尺也長短不等。如殷墟出土的骨尺長16.9厘米,牙尺則長15.3厘米,兩者竟相差1.6厘米。黃盛璋先生根據(jù)出土文物,參照古籍記載,為我們提供了歷代尺長度的參考數(shù)據(jù):戰(zhàn)國一尺為22.5厘米;漢一尺為23.1厘米;三國一尺為24厘米;晉一尺為24.5厘米;南北朝一尺為24.2——29.6厘米;隋一尺為29.6厘米;唐一尺為30厘米;宋一尺為31.2厘米;明、清一尺為32厘米。用這里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推算出:孔子身高2米左右,在當時稱得上巨人;鄒忌身高1米8左右,優(yōu)孟身高1米75左右,個子都比較高;晏嬰則是名副其實的矮子,身高只有1米2左右。
為什么尺的長度會越變越長呢?據(jù)趙仲邑先生的考證,尺的長度的變化“反映了古代的絲麻布縷的苛稅一代比一代重。統(tǒng)治者雖然表面上說征收還是那么多尺,但是由于尺的長度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實際上是加重了”。由此可見,“尺”不僅是一個長度單位,而且還是衡量歷代統(tǒng)治者對勞動人民的剝削程度的“計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