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小龍
長時間以來,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被認為是個海洋作家。確實,在康拉德的筆下,海洋尊嚴、偉大、波瀾壯闊、氣象萬千;一次次驚險的航程中又有著異國情調(diào)的點綴,浪漫氣氛的渲染,讀來令人神往,遐想不已。不過,康拉德更善于把大海作為一種獨特的背景,揭示出他的人物——那些遠離陸地上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狹隘和束縛的人們,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中深藏的種種愿望和情感,在這個背景下得到了更加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端商柹系暮诩一铩?、《臺風》等作品,都著重刻劃了人們在驚濤駭浪中的心理狀態(tài)?!睹孛艿姆窒碚摺犯沁@方面的一部代表作,被譽為是一篇具有多層象征意義的杰作。
從表面的一層看,小說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年輕的船長剛要開始他指揮下的初航,一個名叫萊格特的殺了人的青年逃到了他的船上;船長與萊格特素昧平生,卻冒著很大的風險,想盡種種的方法,營救了他。而在船長為什么要救萊格特這個問題上,康拉德從船長、萊格特、追捕者三個不同視角,展開了多角度的敘事方法,展示出了小說情節(jié)掩蓋下的另一層更為深奧的含義。從這多側(cè)面的交代中,我們可以看到,萊格特是個勇敢的人,他在另一艘船上當大副,船遇到了特大的風暴,他冒著生命危險,升起前桅帆救了船,但一個無賴卻在此時與他搗亂,他在搏斗中失手,誤殺了這個壞事的家伙;相反,那個追捕他的人是個懦夫,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和聲譽,如果他逮住了萊格特,必然會把無意的誤殺說成故意的殺人,將萊格特送上絞架。由此看來,問題的關鍵已經(jīng)不在于是否認為萊格特有罪,而是在于用怎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來衡量、來處理。生活是復雜的,抽象的原則往往不能說明具體的事例,一件在眾人眼中看來是錯誤的事,很可能恰恰有它正確的一面。作品中的船長所作出的選擇,實際上代表了他作為一個人的理想。從這個意義說,這部小說已經(jīng)是一個有著獨特的思想性的故事了。
然而,康拉德似乎還不止于此。他又步步深入地告訴讀者,船長對萊格特的同情和幫助,不僅僅出于人道主義的因素,還有著一些更深刻的心理上的復雜原因?,F(xiàn)代西方一些評論家認為:船長是把萊格特看作了“第二個自我”。這里所謂的“第二個自我”,在容格的心理學術語中稱為“影子”?!斑@種影子并非是潛意識的個性的全部。它代表著自我所不知的或所知甚少的屬性和特征——這些方面大都屬于個人的領域,而且也可能是意識到的”。一般說來,它指的是人平時表現(xiàn)出來的性格的一種對立面,它在一般情況下是人所難以意識到的,然而它卻深深地存在著,甚至包含著黑暗的沖動和殘酷的內(nèi)容。然而,認識這種“第二個自我”(影子)是人的發(fā)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就象船只要在神秘的大海中完成她的初航。小說意味深長地一再描繪了船長和萊格特的相似之處:他們畢業(yè)于英國同一個商船學校,年紀較輕就提到了指揮的崗位,但在各自的船上又都處于孤立的地位。這些都是作者含蓄的伏筆。船長遇見萊格特后就更深切地感到,他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也郁積著對周圍的人的不滿和敵意,稍有縫隙,憤懣的巖漿就會噴射出來。從某種意義說,萊格特做的一切,正是他潛意識里想做而沒做出來的事。于是在這特殊的情形中,船長仿佛真把萊格特當作了“第二個自我”。作者設計了讓萊格特穿上了與船長完全相同的睡衣,“在別人眼里,完全一個樣”,這個情節(jié)即是點睛的一筆。在深層心理學中,這種在其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潛意識中傾向的情形,是用“投射”(投影)來概括解釋的。這是一種既朦朧又清晰的認識,它影響并制約了船長的一舉一動。從萊格特一上船,船長就稱他為“我的幽靈”,還多次直接說成“我的第二個自我”,正反映了這種潛意識的折射。船長異乎尋常的同情和焦慮,也可以由此得到一些解釋。當然,并不是說船長對“第二個自我”是一味贊同的。在小說的最后,萊格特要逃入孤島,做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這個情節(jié),包含了(船長)意識中對他殺人行為的否定和懲罰。盡管如此,“第二個自我”卻是船長身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可毀滅;否則,船長作為精神上一個完整的人也就不復存在了。因此,萊格特這個“幽靈”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甚至可以說,他作為一個人物是虛的,而作為一種意識才是實的。
在文學作品中,重視對人的復雜性的描寫,是很常見也很有意義的,史蒂文生的《吉基爾醫(yī)生和海德先生》即是一個著名的例子。然而,把人性中的“善”和“惡”抽象出來,拔到本體論的高度,或者神秘地把它們解釋為某種先天的、超驗的東西,就走到了一個極端?!睹孛艿姆窒碚摺吩谝欢ǔ潭壬霞创嬖谥@樣的缺陷。畢竟,人的復雜性不能離開生活,尤其不能離開社會環(huán)境而孤立地來談。事實上船長的“秘密”并非是不可解釋的,它所包含的內(nèi)容正是社會中所存在的矛盾的集中反映。
在小說中,船長出現(xiàn)時就已是一個比較成熟的人了(他救萊格特這段經(jīng)歷,只是進一步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作者并沒有再追溯船長內(nèi)心世界的復雜性是怎樣形成的。不過,在一些段落里,讀者們可以看到,他對陸地上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不滿的,對一些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也抱有懷疑。不滿和懷疑,決定了他追求大海上的生涯。這多少(不自覺地)有些逃避現(xiàn)實的意味,但現(xiàn)實是逃避不掉的,在海上,船長還是同樣遇到了問題。小說著意渲染了船長的孤獨和陌生感,他雖是船長,卻并不了解他的副手和水手,對這條船也很陌生,甚至“對自己也多少是個陌生人”。他和周圍環(huán)境依然格格不入;然而作為一個船長,他又要承擔起種種道義上的責任和義務——對于這些同樣是由陸地上社會的標準決定的責任和義務,他是不解而“陌生”的。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朦朧地有著否定這種社會存在的傾向。這些模糊的意向,在船長所廁身的社會的概念里,自然是“惡”,也是船長自己所不愿正視和承認的,因而,這也可以說只能是一種“秘密”。恰巧在萊格特的身上,船長內(nèi)心種種“秘密”的東西似乎得到了“投射”,找到了一種“客觀對應物”。于是,船長盡力救下萊格特,這其實包含了一種他自己也沒意識到的對社會的挑戰(zhàn)。當然,船長畢竟還是船長,他的“挑戰(zhàn)”也只能是朦朧地在意識的秘密中存在。對于這樣一種矛盾,康拉德是意識到了的。然而,康拉德解決的方法是悲觀的,在《秘密的分享者》中,他只能讓“第二個自我”一輩子孤獨地流浪下去。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了康拉德與船長及“第二個自我”的共同的局限性。
為了烘托這“秘密”,康拉德還設計了一個愛“解釋”一切的大副。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上,大副幾乎沒起任何作用,但他與船長的懷疑精神形成了對比,他不能也不愿理解人的復雜,這多少象征了十九世紀資產(chǎn)階級理性主義者一種沾沾自喜的態(tài)度。這是作品中隱隱可以聽到的一個不同的旋律,頗象現(xiàn)代音樂中故意插入的不和諧音。他與作品中其他一些人物和細節(jié)一樣,都在現(xiàn)實主義的處理中蘊含著深刻的象征意義,值得玩味。
康拉德是個日益受到重視并好評的作家,他的“價值”在人們的認識中也經(jīng)歷了一些變化。十九世紀,評論家們看重的是他早期的一些海洋驚險小說,到了二十世紀,他的一些發(fā)掘人的內(nèi)心的作品開始受到了關注,獲得了更高的評價,其中就包括《秘密的分享者》。由于現(xiàn)代西方社會的種種危機,一些思想敏感而又精神痛苦的知識分子看不到出路,開始形而上地對人的信念產(chǎn)生了懷疑,想從人的“復雜性”(非理性)中找出問題的癥結(jié),因此,他們往往在康拉德的這些作品中尋找“知音”。上面提到的一部分評論觀點,也正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其實,《秘密的分享者》這篇出色的小說所體現(xiàn)的思想,是和現(xiàn)實生活一樣豐富的,發(fā)展的,變化的。按照現(xiàn)代接受美學的觀點,一部作品的意義,往往是在讀者與作品接觸時才產(chǎn)生的。對于一部作品,生活在不同歷史時代和社會背景中的人完全可能有不同的認識。對我們今天的讀者來說,閱讀這部作品,至少會對作者筆下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的困境,獲得一種新的認識。
(《秘密的分享者》,〔英〕康拉德著,載《小說界》一九八四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