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亦文
十七、八世紀(jì)的歐洲,曾涌現(xiàn)出不少舉世聞名的音樂家和光輝燦爛的音樂作品。可是這一時代的音樂家的生活,卻是動蕩不安的,以致一些有名的作曲家如莫扎特和亨德爾等,在青春年華就夭折了。許多音樂家為生活所逼,不得不受雇于貴族門下。正是由于這種社會狀況,倒引出一段有趣的故事來。
被世人譽為“音樂之父”的海頓,其生活向來是靠擔(dān)任埃斯臺哈奇公爵府邸樂隊隊長所得的薪俸來維持的。他在公爵府里領(lǐng)著一個由30多名樂手組成的樂隊,過著比較穩(wěn)定的生活。不料有一天,那個公爵卻突然決定遣散這30名樂手。消息一傳出,樂手們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一向忠實厚道的作曲家海頓,也拿不出什么辦法來。他只好懷著沉重的心情寫了一首《告別》曲,準(zhǔn)備在遣散會上作一次告別演出。
這一天終于到來了。在遣散會上,海頓指揮樂隊,演奏了他的新作《告別》。樂隊一開始以歡快明朗的大調(diào)曲,奏出優(yōu)美、輕松、詼諧的旋律。接著便從大調(diào)漸轉(zhuǎn)入小調(diào),旋律從明快到暗淡,歡樂的情緒被驅(qū)走,悲怨的情緒逐漸蔓延,愈演愈烈。這時,一名提琴手吹滅了譜臺邊的蠟燭,放下提琴,向公爵點頭告別后即悄然離去。接著,又一個樂手以同樣的動作離場。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相繼地離去。樂曲漸近尾聲,曲調(diào)越加微弱哀怨,似那搖搖欲滅的燭光。這時,只剩下首席小提琴手了,二、三分鐘后,他也退了出去,樂曲隨之告終。大廳里僅存下一兩支蠟燭閃爍著幽光,氣氛極為慘淡。海頓放下指揮棒,面對公爵深深鞠了一躬,慢步退出。此刻,公爵才莫名其妙地叫了起來:“海頓!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海頓平靜地答:“公爵閣下,這是樂隊的同仁在向你告別啊!”公爵終于醒悟了,連忙說:“讓我再考慮考慮吧!”就這樣,30名樂手又一次被留了下來。
此后,有些世界有名的交響樂團,每當(dāng)樂隊隊友分別時,也常效其法奏起這首《告別》曲來。
(摘自《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