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居延 張 弛
瓊瑤是一位擅長描寫戀愛和婚姻、家庭的小說家。她的小說很容易引起青年讀者心靈上的共鳴。但是,她的愛情故事帶有明顯的局限性。
瓊瑤的作品,大部分寫發(fā)生在當代臺灣的愛情故事,不同程度地帶有反對封建主義、家長專制,追求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傾向。如《煙雨蒙蒙》、《彩云飛》、《心有千千結(jié)》、《彩霞滿天》等。這些作品寫的是發(fā)生在臺灣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愛情故事,它們對海峽兩岸的八十年代青年讀者來說也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在瓊瑤的筆下,人物在愛情活動和感情游戲中的心理、行為的刻劃是跌宕多姿、引人入勝的;對于大陸讀者來說,她的作品還因為滲透了那隔絕多年的海峽對岸的人情、風俗、世態(tài)的一角,而具有新鮮感。尤其是那些錯綜復雜的愛情糾葛和愛情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烘托了當代臺灣青年的精神風貌。從她的一系列作品里,讀者不難看到她的婚姻觀、愛情觀既含有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又含有新的內(nèi)容。以她筆下的女性來說,她們既非固守傳統(tǒng),又不是盲目崇拜西方的“新潮女郎”,《心有千千結(jié)》的女主角江雨薇、《彩霞滿天》的女主角殷采芹便是典型的例子。另外,瓊瑤的作品在描寫男歡女愛時,既潑濃墨于男女之間純潔、崇高的友情和愛情,又不放縱于赤裸裸的性愛描寫。這是她嚴肅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獨具特色的愛情觀與戀愛觀,顯然為她的作品贏得了榮譽和讀者。不過這一切都不能標志她的作品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審美境界。
事實上,瓊瑤小說最能誘引讀者的是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和郁悒悱惻的感傷情調(diào)。在她的多數(shù)作品中,那些少男少女的離合無常的感情遭遇和突兀奇變的三角關(guān)系,特別是體現(xiàn)在女主角們身上的那種近乎絕望的愛情追求中,那種愛與仇的靈魂搏斗中的莫可名狀的、令人迷惘和惋嘆的意緒,對于讀膩了那些充溢著政治、道德說教或柏拉圖式風范的讀者,尤其是“不知愁滋味”的青少年讀者來說,的確是夠神眩目奪的了。然而這也正是她的局限所在。瓊瑤過多地沉湎于對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悲觀的描寫,并且也困囿在自己的這種似乎一成不變的感情模式里,因此不能站在一個超越自我的高度上向讀者展現(xiàn)廣闊豐富的生活畫面。她的小說,例如《煙雨蒙蒙》、《彩云飛》、《雁兒在林梢》、《心有千千結(jié)》、《月朦朧,鳥朦朧》等等,盡管寫的都是發(fā)生在臺灣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愛情故事,但讀者卻很難從中看到理應通過人物性格和人物間的相互關(guān)系顯現(xiàn)出來的社會關(guān)系的狀貌與品格即環(huán)境的變化,有的仿佛只是至高無上的愛情、愛情、愛情,——不是愛情虛妄的勝利,就是愛情空泛的破滅,不過是一群理想化了的“情圣”、“情癡”而已,幾乎再也找不出更多的底蘊,也極少能傳遞出新鮮的時代社會生活的信息。瓊瑤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環(huán)境往往局限在家庭、客廳、咖啡廳,極少呈現(xiàn)臺灣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背景。此外,瓊瑤對她的女主角們,例如陸依萍(《煙雨蒙蒙》)陶丹楓(《雁兒在林梢》)等,多采取哀其不幸、艷其心跡的態(tài)度,她的小說格調(diào),基本上也可用“哀艷”二字歸結(jié);這種“哀艷”,雖然也含有些許與世俗抗爭的意味,但又往往被淹沒在兒女情長之中,淹沒在愛情折騰里,因此顯得軟弱無力。總之,瓊瑤作品的社會批判力是十分微弱的。
(錢忠推薦,摘自1986年6月9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