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平
有一天晚上,在莫斯科,列寧聽一位鋼琴家演奏了貝多芬的幾支奏鳴曲,他很激動地說:“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愿每天都聽一聽。這是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我總帶著也許是幼稚的夸耀想:人們能夠創(chuàng)造怎樣的奇跡啊!”正如列寧所贊譽的那樣,《熱情奏鳴曲》的確是世界音樂作品中的瑰寶。
“熱情”的名稱是漢堡出版商克朗茨起的,原來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一詞確切地道出了這部作品的本質(zhì),因此沿用下來?!稛崆樽帏Q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間,正是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成熟時期。他的深刻、巨大的樂思和雄偉的形式在這一時期突出的表現(xiàn)出來。從作者本人到公論都認(rèn)為“熱情”是登峰造極的鋼琴奏鳴曲之一。貝多芬曾這樣解釋它的內(nèi)容:“您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fēng)雨吧!”這是告訴我們,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創(chuàng)造的音樂形象與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中詩意的、悲劇的形象有相同的地方,都非常深刻、強烈地表現(xiàn)了一種使人驚嘆不已的勇往直前的“超人”的力量。深刻的樂思揭示了偉大的人類悲劇:人生面臨著迢迢的苦難之路;人生充滿了矛盾和不停的探索;人生雖然最終是死亡,但這死亡不同于生物的自生自滅。人在肯定生活的同時,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搏斗,和自然力搏斗;和包圍著、敵對他的力量搏斗……這些都由于死亡而升華了,顯示出無比崇高、悲壯的美!
樂曲共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有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表現(xiàn)壓抑的情緒和對光明的渴望,以及對所謂“命運”的強烈反抗。第二主題表現(xiàn)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理想的破滅,熱情的怒濤和生活的苦難搏斗。這里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沖突。第二樂章與第一樂章的熱情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苦難坎坷的生活歷程中,心靈仍充滿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這里用了淳樸的贊歌式主題,三個變奏之后,節(jié)奏逐漸活躍,暗示英雄的意志通過沉思又堅強起來,繼續(xù)向苦難進行頑強的搏斗。第三樂章是1804年夏天寫的,貝多芬和他的學(xué)生利斯在散步的路上,口中一直哼著一個曲調(diào)。他說:“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鳴曲的最后快板樂章的主題?!弊哌M屋后,貝多芬連帽子也來不及脫,就奔向鋼琴彈奏這個嶄新的樂章達(dá)一小時以上。最后他對利斯說:“今天我不能給你上課了,我還需要工作?!本哂谐裁撍讱赓|(zhì)的《熱情奏鳴曲》最后樂章就這樣誕生出來了。這里顯示了沸騰的斗爭意志,百折不回的氣勢,號角般的引子,暴風(fēng)雨般的第一主題和頑強反抗、掙扎的第二主題。雖然以悲劇式的和弦收場,但是在終曲的尾聲卻出現(xiàn)了群眾舞曲性質(zhì)的節(jié)奏,出現(xiàn)了英勇的插句,表現(xiàn)了不屈不撓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在形式上,《熱情奏鳴曲》表現(xiàn)了貝多芬的獨創(chuàng)精神,創(chuàng)作手法自然、靈活。他將“普羅米修斯的不安的靈魂”和被剛強意志所克制的狂瀾般的情感,理智地組織在古典式的、嚴(yán)整、純潔的音樂形式里,音樂語匯樸素、簡潔、精確。對此,羅曼·羅蘭稱贊道:這是“在花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p>
(張元摘自《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