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 豐
自古以來,人們追求的是生活幸福、身體健康。但是,近年來竟有人大談安樂死。求生是人的本能,好死不如賴活,難道死還能安樂嗎?
201生紀以來,許多病入膏肓的病人,由于得到先進的治療措施,他們的死亡過程大大延長了。但病人不堪忍受拖沓的瀕死前的痛苦折磨,家屬也不忍目睹親人的痛苦掙扎,因此向醫(yī)生提出要求,希望能采取無痛措施,盡早使病人擺脫痛苦、結束生命。所謂安樂死,即由此而來。安樂死是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時代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
早在30年代,世界各國就開始辯論安樂死問題。由于安樂死與傳統(tǒng)的死亡概念和傳統(tǒng)的醫(yī)療職能相沖突,而且與自殺、他殺等混淆,所以遭到許多人的非·難,安樂死的多次提案也被否決了。1962年12月,日本名古屋高等法院首先提出實施安樂死的6個條件。197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通過了“自然死亡法”,第一次承認了“死的權利”。到80年代,安樂死運動在世界各國如火如茶。在東京召開的國際安樂死討論會上,宣稱要尊重人的“生的意志”和“尊嚴的死”的權利,很多國家還成立了“安樂死協(xié)會”。
這股強大的旋風也吹到了我國古老的土地上。1986年6月28日,陜西漢中市某醫(yī)院的一位醫(yī)生,應病人家屬要求。對一個晚期肝硬化腹水的病人采取主動安樂死。事后,這位醫(yī)生被指控為“故意殺人罪”或“過失殺人罪”,被關押受審。這個案例引起了社會各界強烈的反響與關注。1987年12月24日,北京醫(yī)學界,哲學界就安樂死問題進行了一次專題討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午間半小時節(jié)目兩次播放了座談會的錄音。鄧穎超同志聽了廣播后,立即寫信表示支持,認為“安樂死”是唯物主義觀點,并立下了“預囑”。
安樂死分為被動(消極)安樂死與主動(積極)安樂死兩大類。前者是不給予或撤除治療措施,不使生命通過醫(yī)療而延長,任病人死亡;后者是采取某種措施,使病人加速死亡。
在我國能實施安樂死嗎?1988年7月上旬,全國17個省市的醫(yī)學,法學、哲學、社會學以及新聞界近百名代表,聚首上海醫(yī)科大學,舉行了我國第一次全國性安樂死學術討論會。會上學者們在很多問題上出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看法,進行了熱烈的辯論。本人是與會成員之一,今將討論要點向讀者介紹一下。
支持者認為:安樂死給患者以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的安寧狀態(tài),符合有利原則;人電有選擇死的權利,安樂死是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它符合自主原則;安樂死可使有限的醫(yī)藥資源敬治更多的病人,它符合社會公正原則。
不過,根據(jù)現(xiàn)行法律條款,不論主動安樂死和被動安樂死,均構成殺人罪。特別是主動安樂死,難逃“故意殺人罪”的懲罰。對此,支持者認為,安樂死應與“故意殺人”有區(qū)別,因為它并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無損于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因此不能作為殺人罪論處。但反對者指出,安樂死町為患者家屬和醫(yī)務人員謀取私利大開方便之門,例如家屬出于對遺產(chǎn)的垂涎,或為了拋棄老人和病殘者,借此進行謀殺,這將給社會帶來不良后果。支持者則認為,如果以立法形式制定嚴格的執(zhí)行程序,這等不良后果是町以避免的。
通常主張,實施安樂死必須要有以下三個條件:身患絕癥;病人極度痛苦;書人要求實施安樂死。對于這些基本條件,討論中也提出了許多責難。即:“不治之癥”不是絕對的,今天的“不治之癥”,到明天可能是“可治之癥”。由于我國醫(yī)療水平的不平衡,此時此地的不治之癥,彼時彼地或為可抬之癥。有時被醫(yī)生宣布為“不治之癥”的病人,有些卻奇跡般地存活了許多年。若因診斷上的錯誤而實施”安樂死”,豈不是構成故意殺人?再者,對“不治之癥”實施安樂死,允許醫(yī)生放棄主觀努力,是不利于醫(yī)學發(fā)展的。如果病人的意愿是在外界壓力下表示的,或是一時性沖動,或者病態(tài)心理,那這種意愿就不符合自主性原則。對于昏迷病人,對于有嚴重缺陷的新生兒,他們并不能表示意愿,‘談不上“自主”。至于“極度痛苦”,也很難確定指標,有肉體的痛苦,也有精神的痛苦:親人看來慘不忍睹,是否就是病人不堪忍受呢?
還有,究竟由準執(zhí)行安樂死?有人認為醫(yī)生、護士最了解病人的病情與愿望,應由主管醫(yī)生來執(zhí)行,施行器官移植的醫(yī)生應迥避。但是,有人認為這會破壞醫(yī)生的形象,使串者失去對醫(yī)務人員的信任,同時也給醫(yī)務人員增加道德上的壓力,乃至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糾紛。因此,有人提出成立有各方人員組成的專門機構,稱醫(yī)學倫理學委員會或安樂死委員會,以便對病人進行全面審議,凡符合條件者,經(jīng)法律公證許可,才能付諸實施。有人提出,可設立安樂術師??傊?,由準承擔”殺手”,也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