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平
一、我們崇尚誰?
1989年12日15日,一個很普通的日子。
這一天,中國各地的報紙上沒有什么特別引人關注的新聞,一顆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已遠離地球而去,生活像往常一樣平靜。
而在上海,這一天上?!肚嗄陥蟆返囊粭l消息卻引起人們的注意:由上海《青年報》社和20所大學聯(lián)合發(fā)起的“80年代我心中的卓越青年”評選揭曉。張海迪、史光柱、關廣梅等14人榮膺當代卓越青年殊榮。大陸和香港的新聞媒介當天或第二天相繼轉(zhuǎn)發(fā)了這一消息。
這是一條難以估計其信息量的新聞。
因為它來自成千上萬封推薦信。每封來信都有自己特殊的語言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有一封來自陜西農(nóng)村的信,推薦者填寫的10個名字中有3個人名寫的是白字。他說:“由于家里窮,我只讀過兩年書,我知道我寫的名字中肯定有寫錯的,對此,我很慚愧。但我相信你們知道我填寫的是誰?!?/p>
是的,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填寫的是誰,因為他崇尚的卓越青年和成千上萬封推薦信是那么一致。
在另一封推薦信中,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的一位畢業(yè)生寫道:“當我們填寫這一個個名字時,中國80年代的歷史就開始在我們腦中重演,心里無法平靜?!?/p>
他一語道出許許多多同齡人的心里話。
10年前,中國青年背負著10年動亂留下的歷史重荷,跨進了80年代。噩夢般的歲月給祖國留下一片片殘垣斷壁:瀕于崩潰的經(jīng)濟狀況,日益惡化的社會風氣,冷漠隔閡的人際關系,由貧窮落后滋生的拜金欲望以及沉重的失落感……一切是那樣殘酷,又是那樣現(xiàn)實。歷史似乎決定了這一代必然是忍辱負重,命運多舛的一代。
14位80年代的卓越青年,哪一個不是走過了一程程風雨路呢?
那位在病床上幾乎瀕于絕望的女孩張海迪,不正是戰(zhàn)勝了數(shù)不清的痛苦,才變得如此堅強的么?她雖然已得到過無數(shù)的榮譽,可今天,當她得知全國青年朋友投票推薦她榮獲卓越青年時,心情十分激動,她在電話里滿懷深情地說:“我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我對青年朋友的感激之情,我真希望再能擁有一個奮斗的80年代?!?/p>
曾經(jīng)承受過巨大壓力的那位青年廚師陳愛武,差一點就找不到他。打了五六個長途電話到北京豐澤園飯莊,都說這個人幾年前就調(diào)走了,去向不明。后來還是通過北京的同志在海淀飯店找到了陳愛武。愛武同志心潮難平,在電話里連聲說:“我太激動了……我就那么點事,青年朋友至今還記得我。”
人的記憶確實很怪。有些東西埋得很淺,有的東西卻扎得很深。不該忘的事情一有機會就會像泉水一樣噴出。
10年前,進入80年代第一春的中國青年曾經(jīng)這樣問道:“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10年動亂攪碎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夢幻,一些人陷入了迷惘和困惑。但理想的火焰并沒有熄滅,無數(shù)青年仍在不倦地思索、尋覓、追求、實現(xiàn)著真正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而今,10年過去了,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樣,三千六百五十六里追求的路走得好辛苦。然而,由于黨的路線的感召和自身冷峻的思考,中國青年已頑強地從迷惘和困惑中走出。盡管社會上對年輕人還有這樣那樣的曲解和指責,盡管青年自身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中國青年正在走向成熟,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看看吧,1989年12月15日,中國青年用自己的頭腦和手,為自己塑造了一座怎樣的青春群雕:
張海迪戰(zhàn)勝厄運,自強不息,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
史光柱用鮮血捍衛(wèi)民族尊嚴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孫晉芳為中華崛起而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
劉國庚保衛(wèi)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衛(wèi)士精神
關廣梅矢志改革,勇于創(chuàng)新的開拓精神
陳愛武抵制腐敗風氣的剛正不阿的精神
堯茂書敢為天下先,征服大自然的探險精神
張華助人為樂,舍身救人的忘我精神
王建磐自學成才,攀登科學高峰的攻關精神
辛福強有益人民,造福社會的勤勞立業(yè)精神
陳佐湟走向世界,弘揚文明,為民族爭雄的精神
葉慧英在平凡崗位創(chuàng)非凡業(yè)績的突擊精神
杜蕓蕓用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自立精神
安珂維護公德,伸張正義的無畏精神
二、我們怎樣追求卓越?
南方的冬夜,屋里比北方冷得多。
在上海水產(chǎn)大學的禮堂里,來自附近3所高校的近千名大學生已等了整整半個小時——他們等待著著名改革者關廣梅的到來。
關廣梅,這個擲地有聲的名字,在今天中國青年的心目中仿佛就是改革的象征。她穿著一件黑白方格呢大衣匆匆趕來了, 同學們原諒了她的遲到,向她報以熱烈的掌聲。他們并不知道,這一天,關大姐發(fā)著燒,卻已趕了幾個場子,回答了幾十個問題,簽了幾百個名。
一張張紙條從臺下傳到臺上,其中一個問題是:“你能否回答,當代改革者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關廣梅以自己的改革歷程回答了大學生的發(fā)問。這位被推為1987年中國第5號新聞人物的遼寧本溪市蔬菜公司干部,先后承包和租賃了擁有千名職工的8家副食品商店,在全國首創(chuàng)商業(yè)租賃群體,進行租賃、承包和股份三位一體的整體改革試驗。幾年中,她陸續(xù)創(chuàng)造“委托經(jīng)營責任制”、“百元利潤工資率”以及“百元銷售工資率”等方法,搬掉了干部的“鐵交椅”,打破了分配上的大鍋飯,對僵化的經(jīng)濟體制進行了無情的沖擊,一時牽動了多少關心中國改革命運的人們的心。
然而,改革者不是超人,他們生活在現(xiàn)實之中,往往承受著比常人更多更大的壓力和煩惱。關廣梅說,現(xiàn)在社會上對改革者有不少誤解,一種說法叫“承包承包,吃喝嫖賭全報銷;租賃租賃,游山玩水帶小姘?!庇腥嗽诮诸^游行時,甚至舉起“打倒官倒、打倒關廣梅”的標語。她所在的那座小山城,質(zhì)疑和非難像影子一樣一直追隨著她。關廣梅給大學生算了一筆帳:這幾年,她通過承包經(jīng)營,按合同應收入6萬元。她分給下屬2萬多元,交個人所得稅1萬余元,個人實得3萬元,而為國家創(chuàng)造了成千上百萬的財富。
“你們說,改革者的特點是什么?”關廣梅把問題又擲給同學們。
又一張紙條從后排傳到前排,經(jīng)過幾十雙手傳到關廣梅的手中,上面寫著:“改革就是開拓、創(chuàng)新,改革就是效率,財富,改革者是時代先鋒。”關大姐的眼睛濕了。
何止是改革者,中國的80年代,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幾乎滲透到每個年輕人心中。正是從這時起,在中國青年人生追求的詞典上理直氣壯地出現(xiàn)了“自私”以外的和“自”有關的字眼:自學、自立、自尊、自愛、自信、自強不息。
陳佐湟的成長經(jīng)歷,帶有濃郁的時代色彩。作為恢復高考制度后的首屆大學生,他走進夢寐以求的中央音樂學院時已經(jīng)31歲了。他刻苦發(fā)憤,一年里考出14門課。1981年,他受文化部教育部委派赴美留學。在密歇根大學音樂學院讀書,因為許多知識都很陌生,他突然感到自己被世界拉后了50年。別無選擇,只有拼命追趕!他憋著一股不服輸?shù)膭蓬^,不到一年半,以全A成績獲碩士學位。又是三度春秋的苦斗,陳佐湟通過了所有考試,并且以最高分獲得博士學位,成為該院歷史上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一人,也成為中國的第一位指揮博士。
今天,陳佐湟回到家鄉(xiāng),參加卓越青年與上海青年的見面活動。當他來到好八連駐地,大門口一支軍樂隊奏起了歡迎曲。陳佐湟感到分外親切,他握著那位樂隊指揮的手,說:“謝謝你們?!标愖翡疫@時想起他第一次以中國音樂家的身分指揮外國交響樂團演奏時的感受。他用溫文爾雅的語調(diào)說,他背對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聽眾,雖然溝通不多,但在樂棒的揮動下,優(yōu)美和諧的音樂便把人們聯(lián)成一個世界。此時此刻,他內(nèi)心充盈著一種驕傲,一種中國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驕傲。
當青年們向10年來那些走向世界的第一流人才報以掌聲的時候,他們并沒有忘記那些為民族爭雄而獻身的失敗者。
在另一個見面點,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烈士的哥哥堯茂江正在講述堯茂書首漂長江的經(jīng)歷。同學們流下了淚水。一位大學生為烈士的壯舉而激動難已,站起來發(fā)問:“你弟弟太偉大了??墒巧鐣现两裼腥瞬焕斫?,說堯茂書冒險首漂,以身殉難值得嗎?”
堯茂江用濃重的四川普通話回答說,弟弟的死并不單純出于偶然。他對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估計很足,行前一再推遲婚期,婚后愛人有身孕也不讓生下來。茂書常說,一個民族假如沒有一點敢為天下先的壯舉,這個民族決不會是真正優(yōu)秀的民族。今天,他把自己的理想遺留在一江大水之中,形成了全國性的長漂、黃漂,而那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今天又何止在大江大河上閃爍。可敬九泉人,回眸應含笑。
……第一個探險者,第一個承包者,第一塊金牌,第一個博士,第一個個體戶,中國青年在這10年里囊括了多少個“第一”呵。魯迅先生曾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稱作人類的勇士,而今天,正是這無數(shù)的“第一”,牽著時代的大車隆隆向前。
然而,歷史是不能割斷的,時代先鋒也是歷史的延續(xù)。翻開14位卓越青年的成長履歷,他們哪一位沒有學雷鋒的經(jīng)歷,哪一位沒有聽過長征的故事。他們像小樹那樣,是吸吮著民族傳統(tǒng)的營養(yǎng)而長成參天大樹的。
那位普通的紡織女工葉慧英,今天已是全國人大代表,常州市工會副主席,并在亞洲最大的汽流車間擔任負責人。她早在“四人幫”被粉碎前夕,就已9次達到萬米無疵布的紀錄,她用默默的勞動抗爭著“批唯生產(chǎn)力論”的荒謬。她說,她從小就敬慕楊富珍、郝建秀等紡織行業(yè)的全國勞模,是這些五六十年代的先進人物激勵著她在一片大批判的嘈雜聲中去編織一個勞動者金色的夢。
烈士安珂的媽媽胡莘華從她那位與歹徒孤身搏斗,獻出年輕生命的兒子的軌跡中悟出一條道理:英雄不是天生的。她用平靜而沉穩(wěn)的語調(diào)告訴圍著她的上百名上海的中學生,安珂小時候也像許多孩子那樣渴望自己能成為頂天立地的英雄,后來,學習雷鋒的熱潮,確實使他思想起過質(zhì)的變化,他曾寫了大量的日記,來深究偉大和平凡的關系。后來他從農(nóng)村來到部隊,參加了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立過功。在戰(zhàn)斗中,他親眼看到許多年輕的戰(zhàn)友默默無聞地倒下了。因此,當上級部門要給安珂他們記功時,他和整個的偵察部隊都推辭了,他們說,和倒在地上的無名戰(zhàn)士相比,活著的人就算不得什么了。安珂就是這樣從羨慕英雄,渴望成為英雄到甘愿做一個普通的、正直的、在邪惡面前寧死不屈的人。
是的,繼承中開拓,開拓中發(fā)展。我們這一代人就是這樣追求卓越的。
三、我們的精神家園在哪里?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最美麗的校園。
這里,正在舉行一場關于80年代時代精神的研討會。卓越青年以及他們的家屬、戰(zhàn)友代表與幾十名男女大學生面對面地坐在一起,兩臺電視攝像機不停地從這一頭搖向另一頭。
也是在這里,3年前,部分大學生、研究生曾召開過一個學術討論會,主題是“安置無家可歸者——紀念國際住宅年”。會議開始后,主持者發(fā)表了一篇近似宣言的講話,大意是:人類不僅需要棲身的住宅,還需要精神的住宅。我們像一群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今天的精神家園在哪里?
尋找精神家園,這是中國年輕一代在80年代遇到的一個新的課題。10年來,這樣的研討會、座談會我們開過何止成百上千?
幼稚的理想和盲目的信仰曾給我們帶來過痛苦,但理想和信仰一旦失卻,我們又會感到孤獨和空虛。
今天,關于理想和精神家園的討論又在這里繼續(xù)……
14位卓越青年中有一位是上海的,他就是華東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的青年學者王建磐。此刻,他因為受國家派遣,在海外參加一個課題的攻關,未能來參加會議。
王建磐,這位與共和國同齡的青年學者,歷經(jīng)共和國的風浪而忠貞不貳。他靠父親身亡的人壽保險金糊口卻毫無怨言。他在極度貧困中發(fā)起向代數(shù)學新理論進軍的動機,就是基于一個中國人最平常的想法:為什么用中國人名字命名的數(shù)學定理是那么少?
美國的漢弗萊斯教授到華東師范大學講學時,曾提到過一個代數(shù)理論中的難題。這道難題自從1978年由美國、聯(lián)邦德國和英國3位數(shù)學家提出后,10多年中沒有理想答案。王建磐卻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頑強的毅力,一舉攻克。
數(shù)學系黨總書記胡之崢向同學們介紹說:“小王不僅具備科學攻關的勇氣,同時又表現(xiàn)出中國知識分子忍辱負重的奉獻精神。作為共和國培養(yǎng)的第一位最年輕的理學博士,他對生活的索取是那么少,愛人剛從外地調(diào)回上海,他不申請要房,孩子病了,花去1000多元,他不申請補助。他當時只有幾十元的工資,從來不叫一聲苦。一個在美國的《代數(shù)雜志》發(fā)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學者,卻用扁擔挑著煤末,以古老的方式生活著……”
80年代卓越青年都在用自己的實踐呼喚理想的重建,培養(yǎng)一種崇高的精神品格。
青年最敬佩的生活的強者張海迪,應日本《朝日新聞》的邀請前往日本。她在上飛機前的一個晚上,給會議寫來了一封長信:“……當然,我的生活并不總是充滿歌聲和笑聲,我也得承認社會上各種思潮和言論的沖擊。有的報刊發(fā)表人生價值新學說,在里面指出責問——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是索取這句話對嗎?有的人說,海迪,你應該寫一本盧梭那樣的懺悔錄,說說你怎樣成了宣傳工具,讓更多的人理解你。更有的小報發(fā)出一則則編造的劣質(zhì)新聞,打算鬧名人而出名。對這一切,我始終漠然處之,甚至放聲大笑。因為我堅信,人類的歷史將證明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是索取的真理?!谏钪校沂且粋€極平凡的人,但是我要求自己不斷努力學習,要求自己具有不平凡的理想,鞭策自己為祖國創(chuàng)造不平凡的業(yè)績,就像一個不息的登山者,要讓自己手中理想的旗幟越舉越高……”
張海迪的這番肺腑之言,感染了每一位與會者。
一級戰(zhàn)斗功臣,現(xiàn)在深圳大學就讀的史光柱站起來,向同學們行了個軍禮,說:“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不是那種盲目的樂觀主義者——對于一場偉大的變革,年輕人總是像慶賀節(jié)日一樣,滿懷喜悅的心情,而對這場變革的艱巨性,尤其是對我們自身可能產(chǎn)生的痛苦的裂變,準備常常是不足的。所以容易產(chǎn)生孤獨感。但我認為假如一個人是有理想的,當然,這種理想不是口號,不是對幾場球的歡呼,而是對我們事業(yè)的堅定信念,這種裂變只會使他變得更堅強?!?/p>
真誠的追求,樸實的語言,深深觸動了年輕大學生的心,他們開始重新思索,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復旦大學學生會主席胡勁軍說:“青年崇尚獨立思考,但思考的結(jié)果應該服從真理;青年的價值觀是多元的,但多元的核心應該是高尚的和先進的價值觀。如果我們腳下沒有堅實的土地,如果我們身后沒有偉岸的依傍,我們的事業(yè)將一事無成。我們需要到千百萬人民群眾參加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偉大實踐中去汲取精神營養(yǎng)?!?/p>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學生黃樺說:“歷史表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fā)達都和這個國家、民族的獻身精神有關。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擁有知識和技術,國家和民族就會自然發(fā)達起來。這是一種片面的想法。因為任何知識和技術都是以人為載體,而人是否具有獻身精神不僅決定他是否能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術投入到創(chuàng)造中去,而且也決定他對知識和技術的應用程度。”
這時,鏡頭搖向了華東師范大學的一位女研究生,她的論述嚴謹而又鮮明:“……有人曾提出雷鋒精神過時了,我想這里有一個如何認識雷鋒精神與時代的關系的問題。我認為,第一,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主題仍是全國人民要立足國情,圍繞發(fā)展生產(chǎn)力而團結(jié)奮斗,艱苦創(chuàng)業(yè),因而雷鋒精神產(chǎn)生和存在的社會歷史基本條件沒有變,第二,國際環(huán)境表明,共產(chǎn)主義與資本主義思想體系的斗爭依然存在。我們要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的大目標,就離不開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和奮斗獻身精神……”
我們曾經(jīng)開過多少次這樣的研討會,不知討論過多少遍關于我們的精神世界。今天,卓越青年們用自己的實踐乃至生命完滿地做出了回答。
現(xiàn)在我們堅信,只要卓越青年身上那種自強不息和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永存,即便有一天真有一穎小行星撞壞了屬于我們的世界,中國青年也一定能把它修復,地球上照樣能開出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