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津通
1986年6月,在我國陜西漢中發(fā)生了首例“安樂死”事件。不久,死者的女兒以謀殺罪控告了醫(yī)生。對此,檢察機關于1989年9月批準逮捕了被告,受理此案的漢中市人民法院也于1990年3月15日進行了公開審理。
在莊嚴的法庭上,麥芒對針尖,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唇槍舌戰(zhàn)。公訴人說:“在現(xiàn)今的中國,任何人對他人實施‘安樂死都是違法的;被告犯有故意殺人罪,應當受到法律的追究”。辯護人則聲稱:“被告人的目的是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而解除病人的痛苦本來就是醫(yī)生的職責,一個醫(yī)生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工作,何罪有之?”雙方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也許是法官出于慎重而未立即判決。于是,此案一拖就是6年,直至1992年6月28日漢中市人民法院才再度開庭,斷然作出了被告無罪的終審判決,終于使這樁長達6年之久轟動全國的“安樂死”案件劃上了句號。
下面,首先讓我們看看——
何謂“安樂死”
“安樂死”,英文為Euthanasia,意為“安樂的死法”。就是用死亡來使病人安逸地擺脫痛苦。換言之,是對那些救活無望,行將告別人世而陷于垂死掙扎中的病人,采用藥物或其它措施促使其安然死去。這樣,“安樂死”即主張由醫(yī)務人員用醫(yī)學方法去幫助臨終病人非自然死亡,它包括“被動安樂死”和“主動安樂死”兩種。前者指通過“不給或撤除治療而導致病人死去”;后者指通過“注射藥物或其它方法,積極地促使病人安然離去”。它的公開提出在西方已有50多年的歷史,如今巳如同浪潮一樣沖擊著西方世界,似乎大有風行之勢。但在我國。情況卻大不一樣,至1987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才首次召開了關于“安樂死”問題的討論會。從而使其得以在我國公開亮相。目前,它已成為我國醫(yī)學、法學和倫理學界辯論的熱門話題,但它還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確實是——
眾說紛紜
一種觀點認為;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不可能徹底解除臨終病人痛苦和挽留其生命的情況下,實施“安樂死”是有價值的。其一,個人能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死大權,可消除無法避免和無法忍受的臨終痛苦,體現(xiàn)人有生的權利,也有免受疾病折磨的權利,維護人的尊嚴。其二。死亡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安樂死”可使病人免遭痛苦,減輕家庭和國家的負擔,是一種理想的歸宿方式,是目前在死亡過程中最佳的價值選擇。其三。從倫理學意義上講,它充實了醫(yī)學人道主義的內容。尊重瀕死者的愿望,結束低質量的生命,有利于民族的興旺、國家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因此,實施“安樂死”,乍眼看來,似乎是“天方夜譚”,不可思議,但細而觀之,不僅是必要的,也是符合道德的,而且表明了人類自身文明化程度的提高。
然而,反對者則以人道主義為依據(jù),認為醫(yī)生對病人“贈”其“安樂死”,人為地結束病人的生命,違反了人類自然生存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有悖于醫(y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天職。實為變相殺人,慈善殺人,是極不人道的可惡行為。它還將給人提供報復和犯罪的條件,退化人的求生本能,消極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而且還與我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社會習俗和現(xiàn)行的法律準繩、醫(yī)德標準,存在著嚴重的沖突和對抗。因此,認為“安樂死”在我國不宜實施和不可能獲得社會認可。
由此看來,在當今中國的條件下,“安樂死”的實施,從總體上看,又必然是——
困難重重
這是因為,在當前,我國既缺乏現(xiàn)行法律的有力保證,又在醫(yī)學與倫理學上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論證,更缺少有效的“安樂死”宣傳理論,特別在我們這個富有濃烈人情味的國度里,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依然在維系著某種感情,封建文化中愚昧落后的弊端和溫情脈脈的面紗,似乎又總是與“安樂死”無緣。因此,即便是“安樂死”被證實是科學和道德的東西,也必然難以在實踐中為人們所接受。難怪有人預言:“安樂死有被所謂‘情感扼殺在襁褓之中的危險?!鄙踔辆瓦B那個開創(chuàng)了我國第一個“主動安樂死”先例的醫(yī)生,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被告,雖然被人們譽為“第一個吃螃蟹”的英雄。后來也為此而后悔不迭,說是“干了件大糊涂事”,看來,今天如果還有人送來同樣一只“螃蟹”,他肯定是不會再吃第二次的。說明“安樂死”在我國仍然還是一個尚未降生的“嬰兒”,一切都還在希望與絕望中掙扎。但人們畢竟還是看到,在當前國內外“安樂死”浪潮的猛烈沖擊下,人們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也不可能不受到極大的動搖,由此人們完全有理由——
滿懷信心
盡管“安樂死”目前在我國仍受到非議,很難名正言順地實施,但“安樂死”作,為人類自身文明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和因素,是人類自身不斷完善和文明進步的象征,它的根本目的是旨在減輕臨終病人的痛苦,消除患者和家庭的精神、心理以及經(jīng)濟上的沉重負擔;作為一項醫(yī)療行為,醫(yī)生基于病人的請求為其實施“安樂死”,也就不存在所謂對人的生命權利的侵犯,相反,是對病人權利和利益的充分尊重與保護。當前,全世界每天約有10余萬人在絕癥的煎熬中死去。有30多萬人依靠藥物維系著發(fā)發(fā)可危的生命,許多人雖然沒有嘗試過“折磨死”的滋味,但人們都目睹過“折磨死”的慘景。按理,一個人從生到死都應該是幸福的,人們不但要求“生得歡樂”,而且還要求“死得安祥”。因而不管人們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如何看待“安樂死”,其最終必將被人們所接受。從目前“安樂死”在我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勢頭來看,我國自1988年9月天津醫(yī)學院成立全國第一家“臨終關懷研究所”后,如今已有多家醫(yī)院設置了專為臨終病人服務的專門病房。英國的臨終關懷機構有200余家,美國則多達2000余家。又據(jù)北京有關方面對500例的問卷調查表明,認為“安樂死”可行者為399例,占79.8%;1989年2月中央電臺還收到350多封聽眾來信,其中90%以上的人都贊成實施“安樂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9日,荷蘭議會已通過了于1994年開始實施世界上第一部關于“安樂死”的法律,使實施“安樂死”受到法律保護。上述現(xiàn)狀表明,“安樂死”在西方,同時也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開始萌動,人們已發(fā)現(xiàn)了新觀念的端倪,開始了科學地面對人生,人們的道德選擇已開始由習俗化、情感化,向理性化、社會化過渡。人們有理由相信,作為“優(yōu)死”的一項措施,“安樂死”在我國一定能像計劃生育、優(yōu)生、優(yōu)育一樣,最終被承認其社會意義、道德價值和法律地位而得以貫徹實施,它只不過是時間的遲早和采取哪種方式的問題罷了。因此,只要我們從自己的國情出發(fā),結合當前我國醫(yī)學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的實際,借鑒國外經(jīng)驗,正確地制定法律條文,“安樂死”在我國的實施,就一定能變?yōu)椋汉锨椋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