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尋找某種東西時非常偶然地發(fā)現了更有價值的東西,這種巧合叫做“意外收獲”。
公元前三世紀,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由于找不到不損壞皇冠也能辨別出真?zhèn)蔚霓k法而感到垂頭喪氣,于是就到公共浴池去洗澡,以便讓自己緊張的精神松弛一下。當他泡在澡盆里時,水就溢出來了,他意識到找出了問題的答案,就大聲喊道:“我想出來了!”便飛奔回家去做試驗。他走的時候,甚至連衣服都未顧及穿上。
1845年,德國化學家匈拜因正在做酸的試驗。他賢惠的妻子曾嚴厲地禁止他把那些有氣味的化學藥品帶進廚房,但他還是利用她外出買東西的機會帶了進去。
試驗時,匈拜因不慎將他的混合劑濺了一點兒出來,他驚慌失措地抓住手邊的第一件東西——他妻子的棉布圍裙,擦掉了濺出來的混合劑。然后,他把圍裙掛在爐子上方,想趕在妻子回來前烘干。圍裙干了,情況很好??墒蔷驮谶@時,糟了!圍裙沒有了!他純屬偶然地做了這樣一件事,讓硝酸合劑同圍裙的天然纖維化合而生成了硝化纖維素。這是一種新型炸藥,控制得當可以用來取代當時戰(zhàn)場上使用的黑色炸藥。
美國發(fā)明家查理·古德伊爾正在進行著橡膠的試驗,試圖使其變得有用。天然橡膠變熱時變得既軟且粘,天冷時則變得又硬又脆。古德伊爾把橡膠同硫放在一起加熱,希望能獲得一種在一年四季所有的溫度下都保持干燥而且富有彈性的混合物。直到1839年他才獲得成功。一天,他碰巧把橡膠和硫的混合物濺到了灼熱的火爐上。他把濺上去的東西從爐子上剝了下來,這才發(fā)現他已經創(chuàng)造出了他想要的有彈性的橡膠?;馉t表面的高溫使他發(fā)現了橡膠的硫化法。
化學家在研究新化學藥品時注意它可能具有的危險性質,因而必須經常洗手——然而這是很容易被忘掉的。1879年,一位名叫康士坦丁·法爾貝的學化學的學生正在研究一種新的化合物。恰巧他用粘了一些這種新化合物的顆粒而又未洗凈干凈的手去擦了一下嘴唇,他感到有一種甜味。他又把手放到嘴唇上,嘗了這種化合物的一顆晶體,就這樣他發(fā)現了糖精。
1819年,丹麥化學家H·C·奧斯特有一次正在進行普通的課堂演示實驗。他讓電流通過一根導線。這牽動了隨意放置在一旁的羅盤指針。奧斯特就這樣發(fā)現了電磁現象。
1895年,就像其他所有的物理學家那樣,德國物理學家M·S·倫琴正在做著陰極射線的實驗。但是,在他房子里碰巧有一張涂有鉑氰化鋇的紙。每當儀器開動時,紙就發(fā)出微弱的光。這種光最終引起了倫琴的注意。他放棄了原來的研究項目,結果證實了X射線的存在,并贏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這種幸福的意外是任何時候都存在的。由于重要的發(fā)現無例外地都是出乎預料的,因而幾乎總是意外收獲。問題是你能不能善于去發(fā)現。(李志良摘自《世界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