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祁
寒假回家,閑著無事就到處翻翻。偶然間,在母親的長柜里發(fā)現(xiàn)一個小木盒子:很質(zhì)樸,古色古香的。
我記得它以前是母親用來存放一些外婆遺留給她的古董首飾的。那是母親很心愛的東西,很少讓我去碰。后來,我讀中專了,學(xué)費太貴,母親便將首飾換了錢,這盒子也就一直空著。如今它沉沉的,里面又裝了什么呢?
我好奇地打開看看:原來是一批用紅絲線扎得很整齊的信,還標(biāo)好了1號、2號、3號……全是我在學(xué)校寄回的家信!恰好無聊,我就拆開信一封封又看起來,讀著讀著,慢慢就有淚水從眼角溢出。
剛離開父母和家鄉(xiāng)到異地求學(xué),總有一種特殊的心情。父親的訓(xùn)導(dǎo)、母親的叮嚀、家鄉(xiāng)的田野和小河格外叫人思念。每當(dāng)夜深人靜,我便把這份思念寫在厚厚的幾頁信紙上,然后輕輕裝進(jìn)信封里,寄給家鄉(xiāng),寄給父母。出門在外,也常能看到一些在家鄉(xiāng)沒有的新奇事物,譬如說冶煉廠高聳入云的煉油塔,譬如說大商場里居然有支鋼筆要賣兩千多元……我把這一切都記下來,告訴家鄉(xiāng),告訴父母;寫家信是我對他們一種最好的傾訴。
捧讀家書時是最溫暖的時刻。家書永遠(yuǎn)是三頁,前兩頁父母總要交代一些家鄉(xiāng)的人情世故,后一頁則是母親細(xì)細(xì)的囑咐。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一封信常會有十來個錯別字,我總是將他們這些錯字更正過來寄回去,這么幾次,父母信里的錯別字就少了。有一回父親在信里說:“我和你娘都是沒文化的,所以我們希望兒子成為一個大文化的人。”讀著這話,我仿佛就聽到了父親那嘿嘿的帶著山野味的笑聲。捧讀家書,千里之遙的那個家就如冬日時陽光照徹在我全身,暖烘烘、醉陶陶的。我把家書放在書桌上,放在枕頭下,就覺得家也在書桌上,也在枕頭下了,它是那樣親,那樣近,那樣觸手可及……
而從何時起,那個想家的男孩不再惦念著家,不再對父母,對家鄉(xiāng)有喋喋不休的話語了呢?
是在忽然覺得自己長高長大,把平頭改成中分的那一天嗎?是在趴在寢室寫家信,而室友都跑出去跳舞,就忽然感到空洞的那個夜晚嗎?是在到同學(xué)家做客,和同學(xué)的父母談起莎士比亞、狄更斯,時而莫名其妙地就想到自己的老爸、老媽土得只懂種田澆菜而感到自卑羞愧的那一天嗎?還是在走在繁華的街市上眼花繚亂、驀然就為自己生在一個貧瘠的山旮旯沮喪又憤憤不平的那個周末呢?從那時起,自己就開始冷落家信了,家信變得越來越簡潔,越來越馬虎,稀稀落落地爬不滿一頁信紙了。只在沒錢花的時候,才會把缺錢的窘迫多描繪幾句,為的也只是等那張匯款單早日翩翩而至。
真是忘記了?剛鋤完地的父親、滿臉汗水露水的母親用怎樣粗糙的手把錢送進(jìn)郵局那拱月形的匯款窗口,那沓鈔票上還殘留著泥土的印跡。真是忘記了?在家鄉(xiāng),在映著昏黃燈光的那扇木格窗下,識字不多的父母怎樣一字一字地讀著兒子的信,案頭或許還擺了一本《新華字典》。真是忘記了?細(xì)心的母親竟會把兒子的家信一封封收集起來按日期編好號,用紅絲線扎著珍藏在心愛的小木盒里……
……
父親在后院叫我了,我把信收好,重新放回小木盒里。轉(zhuǎn)身時迎面碰上母親,不知怎的,我就深情地叫了聲:“媽!”母親一臉詫異地看著我:“怎么哭了?”
(秦麗摘自《人生十六七》199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