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藍
歐美一些城市隨著大學的發(fā)展而繁榮,大學在本城的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成了聞名于世的大學城。
博洛尼亞
意大利北部交通樞紐博洛尼亞有一所歐洲最古老的高等學府——博洛尼亞大學。后來歐美大學的模式多取型于此,被尊奉為現代大學的“母型大學”。
公元9世紀,博洛尼亞是西歐的宗教法學研究中心,學者們出于授徒需要,舉辦了許多法學講授所。公元1088年,正式設立博洛尼亞大學,作為全歐的法學教學中心,成為相對獨立于教會和政府的學校體系。1130年首次授學位。剛開始,大學沒有章法,設備簡陋,既無課程表,又無課椅桌,學生年齡不限,課時長短由教授自定,聽者席地而坐。
博洛尼亞大學的開拓性功績不可磨滅,哥白尼等科學巨人曾在此就讀。它的學生畢業(yè)回到各地辦學,才有后來的帕多瓦大學。那不勒斯大學,羅馬大學,佛羅倫薩大學,都靈大學,使意大利成為世界上擁有老牌大學最多的國家。國外的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名校,也是在它的影響下創(chuàng)辦的。
博洛尼亞市區(qū)人口50萬人,而博洛尼亞大學卻有全日制學生6萬人,專職教師2500人。師生員工及其家屬占城市總人口的1/5。
海德堡
德國西南部的海德堡,是座13萬人的小城。小城大校,國立海德堡大學全日制學生卻達3萬人,專職教師1300人,加上設于該市的科學院、醫(yī)學研究所、天文臺的員工,科教人口占全城人口的1/3。因科教部門的參與,印刷、精密儀器、電器設備成為海德堡的支柱產業(yè)。
海德堡大學是1366年仿照巴黎大學的模式建立的,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現有法律、醫(yī)學、哲學、神學等學院和附設的醫(yī)院、研究院。該校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藏有一塊距今約40萬年的古人類腭骨化石,是1907年在海德堡附近出土的,被公認為歐洲直立人的一例。該校學者創(chuàng)作了《海德堡教理問答》、《男童的神奇號角》等經典名著,推動了德國中世紀文學浪漫主義運動的發(fā)展,對歐洲新教的傳播和德國知識界的影響很大?,F代出了6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牛津和劍橋
牛津在倫敦西北70公里處,人口11萬。號稱“塔城”,諸種風格的古塔錯落全城各地。牛津大學的校園占據半個城市,1.3萬名在校生、千余名教職工。連同他們的眷屬,占全城人口的1/4。貫通全城的主街——高街兩旁錯落各學院的建筑群,實際上是一條校園大道。
美國學生早年多在法國深造,1109年法、英關系惡化,英國學生被拒絕進入巴黎大學,這些人不得不撤回牛津,另請教師授課,當年有學生1200名。因租用教堂和民房上課。經常與當地居民發(fā)生糾紛和毆斗,迫使學校加緊興建校舍,沿一條大道兩側矗立各個時期的建筑物,使高街成了古今建筑的“展覽館”。創(chuàng)于1880年的薩墨維爾女子學院,培養(yǎng)出甘地夫人、撒切爾夫人、諾貝爾獎金得主羅茜·霍奇金、作家雛拉·布里頓等女杰。大學圖書館藏書450萬冊,享有與大英圖書館一樣的權利:獲得英國所有出版物一冊樣書。
劍橋在倫敦北邊80公里,人口10萬。11世紀已有教會辦的隱修院。當年,牛津大學缺少校舍,一些學生分到劍橋上課。1284年開設第一所學院——彼得蒙斯學院。1571年仿牛津大學、巴黎大學模式,合并各學院為劍橋大學。特里尼蒂學院為劍橋大學爭得最大榮譽,牛頓曾在這里學習、工作30多年,20多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出自該院的物理學教研室。各學院相對獨立,學生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經費充裕,多為私人捐助。
劍河蜿蜒于大學校園內。按傳統(tǒng)習慣,全城建筑物不許改變外觀,只許內部改動,故至今保留看中世紀的風貌。許多街道不通汽車,教授和學生都是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全市只有與教學相關的實驗型工業(yè)和服務行業(yè)。
烏普薩拉大學
烏普薩拉國立大學簡稱瑞典大學,號稱“瑞典的劍橋”、“美蘇核競賽的見證人”。開7個系1600門課程,學生1.8萬人。地震學、量子化學、光電子能譜、藥理學等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有7名校友獲諾貝爾獎金。
烏普薩拉市只有15萬人,在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北面,古為商站和宗教中心。瑞典國王加冕典禮在此舉行。1477年創(chuàng)辦國立大學,古城從此名震全球。今日巴黎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每天都收到烏普薩拉的報告,準確地獲知全球發(fā)生地震的地點和震級。任何地下核試驗都躲不過烏普薩拉的“眼睛”,核試驗地點和當量隨時被公諸于世。可是,這個地震觀測所并不顯眼,它不過是鳥普薩拉大學150多個研究所宣之一,設在一幢200平方米的石砌平房內。這座大學城還有10多個博物館,其中包括中國瓷器館和中國化石館。大學圖書館藏書200萬冊。
波士頓
美國波士頓是世界上大學最密集的城市。市區(qū)人口57萬,卻有高等學校16所,全日制學生近10萬人,其中超萬人的大學5所,加上教職員工及家屬,占總人口的1/3。
與老城隔河相望的“劍橋”,是波士頓的衛(wèi)星城,人口10萬(包括在57萬內),更是一個純粹的大學城。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馬薩諸塞理工學院)都在這里。1636年因有哈佛學院而設劍橋鎮(zhèn),1846年升格為市。哈佛廣場及其周圍建筑物被視為美國歷史和文化的象征,獨立戰(zhàn)爭第一支軍隊駐此,華盛頓在此就任大陸軍總司令。1861個創(chuàng)建麻省理工學院后,劍橋又新辦了圣公會神學院、拉德克利夫學院、萊斯利學院。
哈佛大學是美國最古老的大學,占地4.5平方公里,校產總值15億美元以上。正式學生1.5萬人,專職教師2500人,分設10個學院,擁有9個博物館、2個天文臺。校屬圖書館95個,總藏書1100萬冊,是全球最大的大學圖書館。辦學360多年來,近20萬人取得哈佛各級學位,其中有30多人獲諾貝爾獎金,6人擔任美國總統(tǒng)。
麻省理工學院是全美電機工程的權威,以科研帶動教學、專解難題、發(fā)明多而名揚全球。24個系,70多個專門實驗所,每年科研經費2億多美元。28層、90.3米高的學校圖書館,是全球最高的圖書館。常年保持1萬名左右的學生,其中近一半是研究生,留學生占17.5%;1300多名專職教師中,正教授500多名,有五六位是諾貝爾獎金得主。
在大學科教人員的參與下,波士頓環(huán)城的128號高速公路兩旁,興辦了大批尖端電子企業(yè),形成一條“硅路”,成為美國第3個電子工業(yè)中心。華裔電腦專家、億萬富翁王安.就是在哈佛畢業(yè)、在“硅路”創(chuàng)業(yè)的?!肮杪贰毙陆ǖ挠嬎銠C博物館,占地5.1萬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電腦博物館。
(責任編輯/孫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