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 海
位于渤海海峽的長山列島,素有“候鳥驛站”之美稱。每到深秋時刻.有大批候鳥飛來,在長山列島歇腳,補充食物,然后飛往南方越冬,形成蔚為壯觀的候鳥奇觀。
據(jù)統(tǒng)計,飛往長島縣的候鳥共有19目,50科,243種,1000多萬只,是一支浩浩蕩蕩的飛禽大軍,整日北來南往,熱鬧非凡。在這支飛行大軍中,在中日兩國所列的候鳥保護協(xié)議中的227種,長島就有143種,其中珍禽有丹頂鶴、白肩雕、大天鵝、白尾海鷗、鶚鷹、大鴇等31種。這些候鳥春天從澳大利亞、南極和我國云貴高原、兩廣老林、海南島等地飛往長白山、大小興安嶺、西伯利亞和日本等地去歇暑納涼,交尾繁殖;秋天,它們又攜兒帶女從北方飛往南方越冬。在遷徙過程中,地處中緯度、食物豐富的長山列島就成了它們歇腳補充養(yǎng)料的好地方。
每年的九、十月間,經(jīng)過長途跋涉的候鳥成群結隊飛臨海島,有的在林中駐足養(yǎng)神,有的則捕鼠捉蟲,補養(yǎng)充饑……往往在一株枝繁葉茂的黑松樹上,聚集的鳥兒達上百只之多。它們在此歇息大約一天之后,又如迎敵升空的“戰(zhàn)機”般轟然而起,振翅翱翔,場面蔚為壯觀。
然而,早在六七十年代,途經(jīng)長島的鳥兒卻沒有這么好的運氣,用“朝不保夕”形容這些匆匆過客再也恰當不過了。當時,島上有許多居民就是以捕鳥為生,他們使用的捕鳥器具有網(wǎng)、籠、夾、套等,甚至還辦起了加工鳥肉為主的罐頭廠。每到春秋季節(jié),漫山遍野都是陷井,不論什么鳥兒,稍不留神,便會落入捕鳥人的手中。據(jù)當年的捕鳥人介紹,最多時一晚上就可捕到上百只貓頭鷹。因此,捕鳥人成了候鳥遷徙中的最大天敵,長島也成了候鳥的“黃泉旅店”。
大自然的節(jié)律總是一報還以一報的。由于過度的獵捕,鳥類數(shù)量逐年銳減,造成山林害蟲失去了天敵,從而導致了山林蟲害爆發(fā)。當一片又一片的山林在蟲噬中死亡后,長島人才從教訓中清醒過來,終于明白了一條科學道理,那就是“人愛鳥,鳥護林,林涵水,水養(yǎng)人”這就是生態(tài)良性循環(huán)。于是,長島人提出了“保護鳥類就是保護自己”的口號,大力宣揚愛鳥護鳥的益處,使許多以獵鳥為生的人拋棄了獵鳥工具,并自發(fā)地組成了“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愛鳥護鳥巡邏隊”,一些中小學生還成立了“小鳥醫(yī)院”。每年,這些自發(fā)的民間組織救護的鳥兒就達上千只。許多群眾還省下自己吃的食物去喂養(yǎng)那些因受傷而被救護的鳥兒,一些學生還用節(jié)省下來的零用錢去幫助那些受傷的“過路賓客”,情節(jié)十分感人。后來,長島縣又下發(fā)了《關于加強鳥類保護的通知》,并將每年的9月15日到10月15日定為自己的“愛鳥月”,從而使愛鳥護鳥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風尚。1984年,第一個由國家投資的縣級鳥類環(huán)志中心站在長島成立,為全球的鳥類保護提供了一個實驗基地。從該站成立以來,共環(huán)志鳥類4萬多只。1991年,李鵬總理到長島視察時,就親手放飛過該站環(huán)志的3只鳥兒。如今,伴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秋到長島觀候鳥”不僅成為當?shù)芈糜蔚囊淮鬅衢T,同時,又可使人們在此接受現(xiàn)實生動的愛鳥護鳥的教育。為了讓更多的人熟悉候鳥,愛護候鳥,近年來,長島縣在風景秀麗的峰山公園建立了一處鳥展館,里面陳列著200多種候鳥的標本,已成為峰山公園的一大景觀,是游客的必經(jīng)之處。在這里,游客可以真實地感受到長島縣候鳥保護與旅游發(fā)展的巧妙結合,使每一個游客都成為保護鳥類活動的參與者。
今日的長島,是名副其實的候鳥驛站。
(責任編輯/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