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云華
前不久,一位名叫北野的作家曾提出這樣一個論點:即民族的較量實際是年輕女人的較量。他通過在不同國家所見到各類不同的年輕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而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
北野說有一次他到一個英國朋友家去玩,這位英國朋友有個3歲的孩子,非要跟北野一塊洗澡,北野就敷衍他,你先洗,我一會兒就去。等阿姨給他洗完澡后,北野沒有去,這孩子哭了,說北野騙他,孩子的媽也跟北野急了:你怎么能騙孩子呢?你既然答應和孩子一塊洗澡就要跟他洗……而在中國,差不多每位年輕的母親都會對孩子說:“乖乖別哭,媽媽給你買糖吃,聽媽媽話,乖乖去上幼兒園,媽媽替你買小汽車,乖乖聽話,媽媽為你……”至于自己對孩子的承諾是否能實現(xiàn),那是另外一回事,管不了那么多,中國孩子幾乎都是在受騙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在這樣的養(yǎng)育方式下,他將來必然形成這樣一種人格——對別人充滿戒備,騙別人心安理得。你還指望他相信別人嗎?這就是多疑病的原因。
還有一次北野在農(nóng)村親眼見到,幾個小孩在一起玩,其中一個被另一個欺負了,那個被打的孩子媽媽來了,厲聲吼道:“你干嗎打他,再打我揍死你?!倍谟娺^同樣的場景,那位被欺負的孩子的母親卻對另外幾個孩子講:“你為什么要欺負他呢?難道你們不友好嗎?”她在跟小孩講理,而那位中國媽媽對孩子“沒有什么理可講”這種教育方式起碼有兩點不好的后果:一是使孩子養(yǎng)成依賴性,依賴強權(quán),二是會養(yǎng)成一種非理性性格。
有人曾問過,父母到底欠子女什么?其實什么也不欠,就只欠把好的道德品質(zhì)給子女。而這,恰恰就是民族未來的命運!
(張瑩摘自1998年2月H日《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