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法奇
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常常是以強(qiáng)者的身份自居的,我們似乎無所不知,無所不會,成了孩子們崇拜的人。讀完這位母親與孩子的故事,讓我們透視到了自己另外真實(shí)的一面。的確,我們大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們身上也有很多令人汗顏的地方。在很多時候,我們恰是在孩子們不斷“逼迫”的情況下,與孩子一起成長的。
故事中的母親多次帶兒子去公園玩,然而,這次孩子卻不愿墨守成規(guī)了,他發(fā)現(xiàn)了玩中的新“亮點(diǎn)”。這就是孩子想玩一條從沒有玩過的“大白鵝船”。孩子要求母親帶他玩,可這位母親卻為難了。她過去到公園劃船,一直是由別人為自己撐船的,可這次卻由自己來撐船,不免產(chǎn)生了“恐懼”:自己“怎么能一個人帶小兒撐船”。她猶豫了很久,最后還是兒子“等得不耐煩,越來越大聲地嚷著要上船”,這位母親“才痛下決心”上船。
帶著兒子踏著船,她突然領(lǐng)略到了一些過去從未見過的山水“景致”。試想,如果沒有孩子這次發(fā)現(xiàn)的“亮點(diǎn)”,沒有孩子對這位母親的“不耐煩”,兒子可能只是重復(fù)一條母親過去生活的“路線”,過一種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這位母親也就不可能知道公園中過去需要別人撐的船如今許多已經(jīng)換成只需腳踏的、安全性能更好的船,從而“克服了獨(dú)自撐船的恐懼”。從這點(diǎn)來說,這位母親應(yīng)該感謝她的兒子。
細(xì)想起來,我們成人常被一些長期形成的東西束縛著。就拿我來說吧,我女兒從小就有使不完的精力,會走路以后就愛爬山,先是從家附近的雙秀公園的小山爬起,一直到爬上香山的“鬼見愁”。爬起山來,也與他人不一樣:不從有臺階的正路上走,偏要從小路往上爬。她邊爬邊跑,一會就竄到我們的前面。為了不至于落在她的后面讓她瞧不起,我們也只好不顧面子,順著小路加入她的行列。這讓我想到,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如果我們總是按照自己過去的方式去影響孩子,仍用傳統(tǒng)的觀念去教育孩子,不敢主動地嘗試新事物,不能及時調(diào)整自己,適應(yīng)孩子的需要,等到孩子跑在我們前面大喊一聲時,我們該是多么地被動。
其實(shí),孩子的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很多方面要勝過成人。最近看過一個美國的動畫片,說的是狗寶寶要學(xué)腳踏車的事。狗爸爸想幫助孩子,可是他自己偏偏在小時候沒有學(xué)會騎腳踏車。為了不讓孩子掃興,他晚上自己偷著練,可仍沒有學(xué)會。看到爸爸盡力之后難過的樣子,孩子原諒了爸爸。最后還是孩子想出了辦法,他把腳踏車裝上輔助輪解決了這個問題,幫助爸爸學(xué)會了騎腳踏車。文中的兒子也是一個非常富有想像力的孩子。在他的想像中,他能把“從樓房方格花窗照進(jìn)來的陽光”比作“餅干”;稱大道兩旁“許多長柄的路燈”像“調(diào)羹”等等。對此,這位母親寫到:“在沒有兒子以前,我怎么也想像不出,這樣兩種東西怎么能聯(lián)系到一塊兒。兒子在不知不覺中讓我的心更放松,更貼近自然”。是兒子的想像力使這位母親“換個角度”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不僅如此,這位“僅兩歲半的兒子”還在母親一次傷心流淚的時候,用稚嫩的小手幫助她“擦干淚水”,還勸慰母親,拂去她心中的傷痛。誰能說孩子的身上沒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呢?
應(yīng)該說,這位母親與兒子的相處是非常和諧的。在母親的悉心呵護(hù)下,兒子能用他那純潔的心靈,展開想像的翅膀,去自由地感受人間,感受大自然。同時,這位母親也從孩子的成長中體驗(yàn)到了無限的歡欣與快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