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鐘思嘉
每個人的行為都有其目的和動機。一般來說,和成人一樣,孩子的行為目的通常有四種:
獲得注意力
獲得注意力:我的父親年紀大退休之后,身體常常有很多地方不舒服。我常對他說:“爸爸你沒病?!笨墒撬麍猿终f有病,每次總要住幾天醫(yī)院。于是,兒子、女兒、媳婦、女婿全回來看他,病床成了注意的焦點,他的心里才稍得安慰。
孩子又如何獲得注意力呢?老大用成就感,唱歌、跳舞、表現(xiàn)、功課;老么則用撒嬌、乖巧、可愛,這些是正向、有用、建設、良好的表現(xiàn)。有時則反之,用負向、沒用、破壞、不好的方式,例如看電視時,他會在你眼前走來走去,你叫他:“走開!”,可是沒一會他又回來;或是你在打電話,他總在一旁吵鬧,罵他時乖一乖,過一會又故態(tài)復萌。
有的孩子會用各種武器和方法來獲得注意力,有些人是騷擾,有些則是苦肉計。有位小學生的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常帶傷回來,今天青一片,明天紫一塊。我問她:“你孩子受傷時,你會有什么反應?”她說:“我當然非常心疼啦!幫他上藥,加倍呵護他?!蔽揖透嬖V她:“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你的孩子幾乎天天帶傷回來?!?/p>
父母親常給孩子過多不必要的注意力和服務,做孩子的仆人和傭人而不自覺:一個孩子經(jīng)常忘記帶東西去學校,媽媽就替他送,今天是課本,明天是午餐。有一天,孩子竟然打電話回來說:“媽媽,我忘了帶書包?!边@是千真萬確的例子。
一個記性不好的孩子,通常是有一個記性太好的父母;一個不愛清潔的兒童,大約是他的父母太過整潔。因此說,我們?yōu)橄乱淮隽颂嗨麄冏约寒斪龅氖隆?/p>
逆反報復的小心靈
逆反(爭取權(quán)利):在發(fā)展心理學的說法里,孩子的逆反時期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在三四歲時,另一是青少年時期??墒菨u漸地,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僅只在這兩個時期,而是從小到大連續(xù)不斷,每個階段都有逆反。最標準的逆反語言之一是:“我要!我偏要!”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呢?上街的時候最明顯,孩子看見可樂要喝可樂,看見玩具要買玩具,“我要,我偏要!”不買給他就哭鬧耍賴。
另一個標準用語是:“不,我不要!”要他往東偏往西,要他往南偏往北。還有一種是固執(zhí)的態(tài)度,罵他說他時,表面認錯,可是口服心不服,頑強到底。
報復:在以前的研究報告中,學前兒童的行為目的大多只是爭取注意力、爭取權(quán)利,而報復行為直到青少年時期才漸發(fā)生。在現(xiàn)代社會中,報復動機的行為表現(xiàn)正有愈來愈提早的趨勢,不僅中、高年級已很普遍,甚至提前到七八歲的低年級。
報復行為之一是壞脾氣,經(jīng)年累月的情緒暴躁,摔東西,似乎心中有極深的仇恨。
此外,如說謊、打架、偷竊、暴力攻擊等青少年的犯罪行為,也屬于報復。這些孩子的想法是既然沒有人關心我、愛我,我受了傷害,我就要去傷害別人。
有一年我去少輔會辦事,看見一對父母正要去保兒子出來,這個孩子才小學六年級就犯了偷竊,他的父母苦苦哀求輔導員,憐憫他的孩子是初犯。然而我卻見他的孩子在一旁撇著嘴角笑,一只腳還翹在椅子上抖著,似乎在說:“哈哈!受到傷害了吧!如果這次做得不夠厲害,下次我再做個更嚴重的事讓你們傷心?!?/p>
逃學、離家、墮落
自暴自棄(無助):最典型的想法是:“沒有人愛我、關心我,那么多的挫折失敗,我沒藥救了?!痹S多逃學、逃家、流浪、墮落的,都是這樣的孩子,并且為數(shù)不少。
幾年前張老師接到一個個案:一個13歲的女孩流落街頭、吸食強力膠,在路上當街拉男人,誰愿意給錢,就跟誰上床。真是令人痛心。
一般孩子的行為過程不一定是按照以上四個現(xiàn)象順序展現(xiàn),但會有三種情形最易發(fā)生:
一是先是有成就表現(xiàn),吸引別人注意,不成則走抗拒,再走行為不當。
二是先是乖巧可愛聽話,不成則懶散,不負責任,再則頑固,最后無助。
三是直接升降起落——先是乖巧可愛,不達目的,直接轉(zhuǎn)成無助。
當孩子的社會興趣沒有被滿足時,不管他的行為是以什么方式呈現(xiàn),最后一定是沮喪、墮落、無助。(吳嘉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