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父
△睡得好是健康的標志
人類睡眠時間可占人生歷程的1/3,亦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理過程。人體的睡眠可分為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快速眼動睡眠時,肢體停止活動,但腦仍在活動,眼球有急速轉動,常作夢;非快速眼動睡眠是睡眠由淺入深,無眼球快速轉動。正常的睡眠是這兩種狀態(tài)的往復循環(huán)。睡眠時可伴有呼吸、心跳、血壓、肌張力、基礎代謝率、內(nèi)分泌激素以及多種神經(jīng)肽和介質的改變,這些功能的紊亂,即能發(fā)生疾患,因此,睡眠亦是評價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
△打盹——為生命充電
德國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完全蘇醒狀態(tài)只能持續(xù)大約四小時,因此即使在白天也會產(chǎn)生小睡一會兒的要求,這是由體內(nèi)生物鐘控制的。一般出現(xiàn)在上午9點,中午1點和下午5點左右
有人測算過,現(xiàn)代人夜間睡眠的時間較一個世紀前減少了20%左右,因而造成了嚴重的“欠覺”和內(nèi)環(huán)境的失衡。如果人們不補充睡眠,那么工作和學習中產(chǎn)生的疲勞就得不到解除,精力就得不到較好的恢復,所以,打盹是對夜間睡眠不足的補充,也是人體快速“充電”的好辦法。如果眼皮“打架”了,最好的辦法是干脆閉上雙眼打個盹,哪怕只有15—20分鐘,醒來也會十分有精神,集中精力完成某項工作。
△提倡飯前午睡
傳統(tǒng)的午飯后休息,使不少人都有這種體會:即睡后人反倒覺得頭昏腦脹,四肢乏力,周身酸懶等不適感覺,從而給下午的工作、學習帶來不良影響。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人體的血液有一個較為恒定的指標,當人進食后,血流量就會向消化系統(tǒng)傾斜,使供給大腦、肢體的血液相對減少。這樣一來,大腦、四肢得不到足夠的氧氣、營養(yǎng)素供應,而代謝產(chǎn)物也無法及時排除,從而引起一系列的不適應癥。時間一長,則會誘發(fā)多種疾病。新的午休方法是:中午下班或放學后,先吃點水果或牛奶,隨即午休半小時,再起床進餐。研究表明,飯前休息半小時比飯后睡上2小時更能有效地消除疲勞,并可大大提高下午的工作、學習效率。
△早睡早起未必好
睡眠應該依個人的情況,配合不同的季節(jié)而定,早睡早起不見得適合所有人,也不一定最有益健康,依古代醫(yī)書歸納的睡眠原則:春夏兩季要晚睡早起,秋天須早睡早起,冬天則應早睡晚起。因為春夏屬陽,天氣較熱,早睡容易睡不著或睡不安穩(wěn),晚點睡反而較易入眠;而春夏季的日出早,此時早點起床,在暑氣尚未蒸人時,即展開一日的活動,能利用的時間自然多些。秋冬屬陰,不但天氣轉涼,而且天黑得快,早點上床可免夜間的寒氣凍人。秋天天氣涼爽宜人,正是最適合活動的時候,早睡早起,可利用的時間便增加,冬季太早起床則易受寒,應等太陽出來,較為暖和時,再展開活動。
許多人認為,早上空氣最新鮮,早起一定有益健康,所以硬是強迫自己早睡早起。其實,凌晨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通常較高,許多廢氣也仍沉在地表,此時起床活動,呼吸到的空氣不見得新鮮,反不如隨太陽升落的規(guī)律作息來得健康。
△老人懶床有益身心
懶床就是晨醒不起,平靜地在床上再躺5—10分鐘。醫(yī)學界認為是中老年人的“養(yǎng)生之道”,有益于健康,應養(yǎng)成習慣。
懶床有助于生物鐘的運轉。醫(yī)學界研究表明,人體生物鐘的運轉與光線有密切關系。在人們睜眼睛活動時與閉眼睛睡覺時是有區(qū)別的。生物鐘被光線所調節(jié),所以幾分鐘的懶床是理想的交替過程。而且懶床可減少突發(fā)病的發(fā)生。清晨,是容易發(fā)生腦血管病的“魔鬼時間”,而最危險的時刻恰是剛醒的一剎那。人們在睡眠時,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tài),各項生理機能維持著“低速運轉”,人體代謝降低,心跳減慢,血壓下降,部分血液郁結于四肢。早晨一覺醒來,呼吸、心跳、血壓、肌張力等在大腦由抑制轉向興奮的剎那間迅速恢復“常速運轉”,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所以醒后立即下床,對本已負擔過重的心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最容易誘發(fā)心血管疾病,甚至造成意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