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文
隨著反應裝甲的迅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許多傳統(tǒng)的反坦克武器逐漸陷于“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何開拓新的技術途徑摧毀反應裝甲,已成為各國反坦克武器設計師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反應裝甲又稱反作用裝甲、爆炸反應裝甲和爆炸塊。早在50年代,西德和美國即已開始研究。后來復合裝甲異軍突起,反應裝甲一度進展遲緩。以色列首次在黎巴嫩戰(zhàn)場使用反應裝甲,而蘇軍的數(shù)千輛T—72和T—80坦克披掛這種裝甲后更是引起北約國家的強烈反響。反應裝甲體積小,重量輕,使用十分方便。1輛坦克披掛10m2反應裝甲,重量僅增加1t~2t,防護效能比同樣重量的普通裝甲提高10倍。
為了摧毀反應裝甲,許多國家探索了多種技術途徑,一些反坦克武器已取得顯著效果。其中較重要的有以下幾種。
雙級串聯(lián)聚能裝藥戰(zhàn)
斗部迄今為止,各種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無坐力炮都是采用聚能裝藥戰(zhàn)斗部,它在命中目標時噴射出高溫高壓金屬射流,擊穿坦克裝甲。為了增強射流的破壞效能,需要控制戰(zhàn)斗部與目標靶鈑之間的距離,為此,戰(zhàn)斗部前端增加了1根細長的探桿。但當探桿接觸反應裝甲時就將它引爆,產生的沖擊波干擾、破壞了戰(zhàn)斗部噴出的射流。為了有效地摧毀反應裝甲,一些導彈或火箭彈的前端增加了1個小型聚能裝藥戰(zhàn)斗部,形成雙級串聯(lián)破甲效應。當射彈命中目標時,先由前端戰(zhàn)斗部在反應裝甲上炸出一個洞,后部的主戰(zhàn)斗部接著擊穿坦克的主裝甲。主戰(zhàn)斗部的直徑為120mm~175mm,小戰(zhàn)斗部直徑為20mm~50mm。如何精確地控制前后兩個戰(zhàn)斗部的起爆時間和起爆方式,是研制這種戰(zhàn)斗部的關鍵。為使前端的小戰(zhàn)斗部引爆反應裝甲后產生的碎片和沖擊波不至于影響主戰(zhàn)斗部的效能,主戰(zhàn)斗部必須控制在反應裝甲的內層和外層碎片剛剛飛散后引爆,并保持在離主裝甲最佳的距離上,為此,需精確計算兩個戰(zhàn)斗部之間的距離。有的導彈則把小戰(zhàn)斗部設置在探桿的前端。以色列新設計的127mm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的探桿前端為小戰(zhàn)斗部,后面有隔離層和保險裝置,主戰(zhàn)斗部內裝有電子光學近炸引信和錐形彈簧,既可保證主戰(zhàn)斗部的最佳引爆距離,又可防止裝甲碎片對主戰(zhàn)斗部產生不利影響。主裝藥采用高精密成型裝藥和銅制冷鍛藥型罩,炸藥為低感度高性能塑性粘結炸藥(PBX),其性能優(yōu)于TNT炸藥,具有良好的抗碎片性能,這種戰(zhàn)斗部的威力足以摧毀反應裝甲后1000mm厚的主裝甲。
目前,不僅許多新式反坦克導彈如美國的“標槍”、法/德的“崔格特”等采用了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而且迅速發(fā)展到其他領域,有些反坦克火箭彈和身管火炮發(fā)射的制導炮彈也采用了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如瑞典的“卡爾·古斯塔夫”配用新研制的FFV751型火箭彈,可在擊毀反應裝甲后擊穿500mm厚的裝甲。德國用“鐵拳”3火箭筒發(fā)射新制成的110mm火箭彈,穿透反應裝甲后可擊穿846mm厚的主裝甲。
高速動能穿甲彈
為避免遭到戰(zhàn)場上破片或子彈的襲擊,反應裝甲常采用敏感性較低的炸藥。高速動能穿甲彈有利于直接穿透反應裝甲后繼續(xù)侵入主裝甲。它對復合裝甲也有良好的侵徹作用。前蘇聯(lián)和華約國家大量使用的反坦克炮,既可發(fā)射聚能裝藥破甲彈,又能發(fā)射高速動能穿甲彈。西方國家主要用各種坦克炮發(fā)射穿甲彈。常見的做法是采用120mm火炮發(fā)射貧鈾彈或鎢芯彈。美國長期使用貧鈾彈,如M829穿甲彈的初速為1650m/s,彈芯的長徑比為20:1,對2000m外的均質裝甲穿深達550mm。它的改進型XM829E2穿甲彈的穿深增到700mm,XM846型進一步增至910mm。鑒于貧鈾彈的放射性物質污染環(huán)境,危害健康,西歐國家大多使用鎢芯彈,挪威、比利時等國甚至拒絕存放貧鈾彈。
為進一步提高初速,一些國家正設法將火炮口徑增大到130mm~145mm。俄羅斯新式坦克炮的口徑為135mm,估計初速可達1980m/s。但隨著火炮口徑的增大,坦克和炮塔的重量也顯著增大。初速為1550m/s的120mm坦克炮彈,其發(fā)射藥的重量已接近彈丸的重量。如要將初速提高到1900m/s~2000m/s,發(fā)射藥量幾乎要增加1倍。彈藥體積和重量的增大不僅造成操作和運送困難,彈藥攜行量減少,而且導致炮管燒蝕嚴重。為此,有些國家正在研究新的途徑,如用火箭助推技術或用沖壓噴氣發(fā)動機,可使初速增至2000m/s~4000m/s。采用液體發(fā)射藥可提高炮口能量,從而使初速得到進一步提高。美國通用公司對一種30mm口徑的液體裝藥炮進行試驗,達到3100m/s的初速。大口徑火炮的初速會有變化,估計用120mm火炮發(fā)射尾翼穩(wěn)定脫殼穿甲彈時,可達到2000m/s~3000m/s的速度。用電磁炮和電熱炮也可大幅度提高速度。一種小口徑反坦克炮在試驗中,其1.08kg重的彈丸達到了3400m/s的速度,2.03kg重的彈丸達到了3100m/s的速度。
穿甲武器的另一發(fā)展動向是高速動能穿甲反坦克導彈的研制工作有了新的進展。目前,大部分反坦克導彈的飛行速度只有300m/s~600m/s左右。美國LOSAT反坦克導彈采用高密度重金屬穿甲彈芯和高效復合推進劑助推/續(xù)航火箭發(fā)動機,最大速度超過1600m/s。瑞典正在研究一種高速動能穿甲導彈,預計速度可達到2000m/s,目前尚處在試驗階段,要到2012年以后才能投入使用。瑞典的下一個目標是使這種導彈達到2500m/s的超高速,對各種反應裝甲將更具威脅。
穿甲/破甲雙功能戰(zhàn)斗部
在普通聚能裝藥破甲戰(zhàn)斗部的前端增加高強度穿甲金屬桿,命中目標時先由前端金屬桿擊穿反應裝甲,然后由后部的聚能裝藥戰(zhàn)斗部摧毀坦克主裝甲。由于前端部分用金屬桿代替小型聚能裝藥戰(zhàn)斗部,簡化了制造工藝,便于大量生產。瑞典為106mm無坐力炮研制的3A型反坦克炮彈就是采用這種結構。它的前端呈尖錐狀,命中目標時先由它擊穿反應裝甲。后部聚能裝藥為喇叭狀結構,其成分為70%奧克托金和30%TNT炸藥。它的威力比普通炸藥大,引爆后產生的金屬射流可擊穿700mm厚的裝甲。這種方法雖然國內外都在研究,但似乎沒有普遍使用。
攻頂戰(zhàn)斗部
盡管許多坦克、裝甲戰(zhàn)車都可掛裝反應裝甲,但是這些裝甲主要掛在炮塔和車體的前方和兩側,炮塔頂部、發(fā)動機艙頂部以及一些觀察窗口無法安裝,坦克頂部仍是裝甲防護最薄弱的部位。一般坦克只有30%~40%的頂部面積可得到有效加強,還有60%左右防護比較薄弱。由于頂部面積比坦克正面要大,目標被彈面積大,也更易于攻破,因此許多國家紛紛采取“避重就輕”的方法,變攻擊正面為攻擊頂部裝甲,各種攻頂武器不斷涌現(xiàn),而且形成專攻頂甲的反坦克導彈、精確制導炮彈和空對地彈藥。
攻頂反坦克導彈最早出現(xiàn)的是瑞典“比爾”(RBS—56)導彈,以后美國的“標槍”、“掠奪者”、“陶”2B、法/德的遠程“崔格特”、“獨眼巨人”、英國的新“勞”4、西班牙的“麥卡姆”等都采用了攻頂甲的方式。這些導彈的共同特點是發(fā)射出去后升到空中飛行,接近目標時精確定位,戰(zhàn)斗部向下實施攻擊。但是每種導彈的具體設計各有不同特色。有的戰(zhàn)斗部與彈體軸線成垂直角度,有的略為向前傾斜;有的采用雙級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有的則采用并列兩個向下攻擊的戰(zhàn)斗部;還有的既可自上而下攻擊頂部裝甲,又可直接瞄準車體前部實施正面攻擊。美國“陶”2B導彈采用2個并列的爆炸成型戰(zhàn)斗部,對坦克有較強毀殲效果。
精確制導炮彈用榴彈炮、迫擊炮等間瞄射擊武器發(fā)射精確制導炮彈,可大大提高地面部隊同遠距離裝甲目標的作戰(zhàn)能力。80年代出現(xiàn)的“銅斑蛇”制導炮彈采用激光半主動制導方式,需由前進觀察員用激光束照射目標,彈體略長于普通炮彈,使用不太方便,因而未能在北約國家中推廣。目前法、英等國都在發(fā)展各種性能更先進的制導炮彈,它們大多采用紅外、毫米波等制導方式,并用雙級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有更高的命中精度和毀殲效果。
空對地導彈或航空炸彈如“海爾法”、“馬伐瑞克”等導彈都有很強反坦克能力。
功能獨特的碎甲彈
這種反坦克彈主要在英國坦克炮上使用較多,它的主要特點是炮彈命中目標時并不直接擊穿坦克裝甲,而是利用特殊性能的炸藥貼緊裝甲表面產生爆轟作用,使裝甲內部產生很強的應力波,在它的背面出現(xiàn)崩落現(xiàn)象(又稱層裂效應或荷布金遜效應)。所產生的最大崩落破片直徑可達到炮彈直徑的1倍~1.8倍。與此同時,還可產生數(shù)十塊小的碎片。由于目前各種坦克上掛裝的大部分反應裝甲的體積都比較小,里面裝的炸藥也比較少,而碎甲彈的炸藥量比聚能裝藥破甲彈要大3倍以上,當它擊中反應裝甲時在極短暫的瞬間將大量炸藥堆積到它的表面,尚未引爆其中的炸藥而對它產生一種猛烈的擠壓作用。結果有可能將爆炸裝甲中的炸藥壓成碎塊并擠入背后的薄甲板內,甚至一直壓進后面的主裝甲內,從而使反應裝甲失去預期的效果。即使有一些碎片飛散開來,也已不能阻止碎甲彈產生的強大沖擊波及其在主裝甲內產生的應力波,因而仍可破壞車內設施或殺傷坦克乘員。同時飛散的破片也可使暴露在車體外部的光學觀察器材或無線電天線等遭到破壞。還有的研究報告提議用燃燒彈對付反應裝甲,雖然不能對這些裝甲起到直接破壞作用,但是一旦坦克油箱或其它部位著火都會對車內乘員產生很大心理威脅,迫使其立即停車、棄車。車上觀察器材或火控系統(tǒng)遭到破壞就無法繼續(xù)作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