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歌劇院于今春推出了新戲《波基與貝絲》,這出由格什溫作曲的"平民歌劇",于華爾街股市翻騰不止的時候再度推出,其意義頗為玩味。
本劇是由黑人作家海沃德1925年的小說《波基》改編而成。出生并成長于美國南方的海沃德,雖出身于貧窮的家庭,但從小卻受到了詩人母親的熏陶,因而對文學產生極大的興趣。成年后,因詩作享譽文壇,繼爾海沃德又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
《波基》一書是根據真人真事寫成。書中的波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查爾斯頓市的一個跛足乞丐,每日駕著一輛山羊拖拉的小車沿街乞詩為生。一日,他試圖槍殺他的情人而被警察所拘捕。由于查爾斯頓市許多民眾都認得他,記者們便報道了此一事件。
海沃德依據此一事件的背景為素材,加之平日所觀察到的市井小民生活,創(chuàng)作了該書。除了波基之外,書中主要的人物有:克朗,一位賣力氣的碼頭工人;貝絲,飽受克朗凌虐的情人;斯伯汀·萊福,是黑白混血兒的毒品販子等。
故事發(fā)生在一條稱為"鯰魚巷"的貧民窟。在這里人性善良的一面,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因為這里充斥著暴力與色情。宗教的情操、愛與關懷備受冷落。在此地任何人、事、物都可以是待價而潔,人人都是"人為財死"的主角。北信與忘恩負義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因為眾人都在為糊口、圖溫飽而苦苦掙扎著。
《波基》一書出版后,不但立即成為暢銷書,而且廣受各界的好評。當時北方的白人高級知識分子,為表現(xiàn)他們無私的胸襟與平等的理念,遂倡議將《波基》一書改編成歌劇。于是,便找來格什溫與海沃德夫人共同將其改編成劇本,并作曲。于是,平民歌劇《波基與貝絲》誕生。
其實,海沃德本人并不熱衷于將《波基》一書搬上舞臺。他認為書中的對白是用南方黑人英語腔調所寫,搬上舞臺后,若用標準發(fā)音則會失去原著精神。用黑人腔則恐難被觀眾接受。此外,他也認為該書很難譜出適合的音樂來襯托劇本。于是,他一直拖延改編劇本的事,直到與格什溫會談后,才正式決定加盟此事。
舞臺上的《波基與貝絲》是由海沃德夫人主筆改寫劇本,格什溫提供大量建議,從符合戲劇演出所需的劇情張力,將角色特質予以適當修改,以此來呈現(xiàn)出豐富的人格特質,而非書中單調而刻板,非好即壞、非黑即白的性格。劇中角色更貼近真實生活中的人物。
歌詞的部分,原始構想是由海沃德夫人擔任。但海沃德本人因忍不住要關注此劇,(別忘了他是詩人出身)因此也參與寫作歌詞或提供作詞的意見。其中幾條膾炙人口的歌詞,如"夏日時光"、"我的男人棄我而去"、"女人只是一時之歡"等,都隱約可見海沃德的筆觸。而主題曲"一無所有"的歌詞,更是由海沃德與海沃德夫人共同署名。
格什溫的作曲,國內樂迷們早已熟知。對于此劇,他很明確地定義為"平民歌劇",以有別于傳統(tǒng)歌劇的形象。傳統(tǒng)歌劇中的故事主角大都是王子、公主、貴族、富人等,而此劇的主角、配角都是貧民;傳統(tǒng)歌劇中的布景大都是富麗堂皇的背景,而此劇的背景卻是仇民窟;傳統(tǒng)歌劇中的歌詞大都是情與愛,格什溫對此劇除了情愛外,還注入了金錢的因素,如第一幕中的一段詞:像我們這樣的窮人必須要有錢才行。格什溫多次重復這段感人的旋律,或許他想換取的不只是觀眾的熱淚,而是更多的理解、同情與共鳴。
《波基與貝絲》在舞臺上公演后,獲得極熱烈的反響。對黑人來說,這是首部全都由黑人演員演出的歌劇,打破了數百年來白人的堡壘;對窮人來說,這是部訴說他們故事的歌??;對富人來說這部歌劇滿足了他們對窮人生活刻板印象的幻想。該劇首次公演時,更是集當時所有百老匯音樂劇優(yōu)秀黑人演員于一堂,演出之精彩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如米麗斯·戴維斯所唱的"逝去!逝去!"已成20世紀美國精典名曲之一;"夏日時光"一曲更是催人淚下。
王果隱譯自《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