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杜才華
編者按宋代母錢問題,是古錢界長期關注的問題。圣宋元寶、宣和通寶、政和通寶等,都有制作極工整、書法極講究、銅質極精良(包括白銅、青銅)之小平錢,按照歷代的母錢標準,均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不知何故,“銅母”的觀點并未得到泉界的普遍認同。而把這些錢作為行用子錢來看待,又顯然不能令人口服心服。上海孫仲匯先生在《古錢幣圖解》中將其一部分列為樣錢,編者認為是頗有見地的,相信這一問題,通過長期研討,必將有塵埃落定之日。
杜才華同志所收藏之錫母小平錢,應屬無懈可擊之珍品,現又將其所藏之折二錫母公諸于世。此錢經湘江長期沖擊,磨損較重,戴志強先生曾過目鑒賞,亦可寶也。這枚圣宋元寶折二錫母,是湖南衡陽市一農民于1998年冬在湘江中挖河沙作業(yè)時發(fā)現并拾得的。整個錢體布滿了水沙長期浸泡和沖刷痕跡。錢文深峻,字體楷行相間,字跡清晰秀美;質地稍軟,氧化自然,裸露處潔白如銀,圣宋元寶四字極具神韻,為開門見山之物。直徑31毫米,穿徑7毫米,厚1.5毫米,重6.48克。初見疑為銀質錢。經掃描電鏡+EDAX-9100X射線能譜議分析,其含錫量為95.11%。該幣與同版式流通銅錢比較明顯大而厚(同版式流通錢直徑29.5毫米、穿徑6.8毫米,厚1.1毫米~1.2毫米),母錢風韻十足。
衡陽市位于湖南的中南部,湘江南端,與湘江北端的省會長沙遙相呼應。古代衡陽,系楚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自古以來經濟、文化較為發(fā)達,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為歷朝各代兵家必爭之地。北宋時期,湘江是衡陽一帶的主要通道,南來北往經商、辦事的人們均靠乘船代步。近年來,江邊附近農民在河中挖沙等勞務中,常有從河沙中拾得古代用品、古錢幣等物的現象,有的農民一年中僅古錢幣就能拾得數十斤。此幣便是其中之一。
圣宋元寶,宋徽宗趙佶建國元年(1101)始鑄,以小平、折二銅錢為多,有少量鐵錢,幾乎未見有錫母傳世。北宋錫母存世極為罕見,多年來只見記載,不見實物,甚至連拓片、照片也難得一見。究其原因,主要是錫母的硬度低,耐磨性不強,容易損傷。特別是在翻鑄子錢時,使用次數過多就會使其變形或受損;一旦變形便需回爐重新制作新的錫母。如此循環(huán)作業(yè),又不能作普通錢流通使用,所以留下的錫母極少。而“銅母”則不一樣,多次用后可任其混在銅錢中流通使用,故存世“銅母”比“錫母”要多。但用錫做母錢也有它最大的優(yōu)點,即質地稍軟,很容易雕刻,可以省工省時地制作出精美的“母錢”。此錢的發(fā)現,為泉界各專家、學者研究宋代錫母提供了實物資料。據了解,目前國內一些大博物館還沒有北宋錫母收藏。四川泉友屠世榮先生收藏有一品南宋開禧通寶折十型背利錫母,但從時間上比此幣晚了一百余年。這枚圣宋元寶折二錫母,應是我國發(fā)現最早的錫母之一。長沙泉家康巨峰先生在其1999年編寫的《古錢》一書中將其列為一級珍品;中國錢幣學會秘書長戴志強先生審視該幣后說,此乃泉界之重要發(fā)現,應系錫母無疑。
吾入藏界不久,得此珍泉,實屬泉緣匪淺,今特借貴刊一角,將此泉刊出與廣大泉友共賞。 責編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