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晨 欣
吳伯滔為名畫家,據(jù)《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載:“吳滔(1840~1895年)〔清〕字伯滔,號鐵夫,又號疏林,浙江石門(今崇德)人。能詩善書。畫山水,初學(xué)奚岡,晚年雄放、蒼秀沉郁,水墨淋漓,一洗枯槁甜俗之習(xí),綽然成家。花卉墨色濃厚,似張安伯。終年杜門作畫,不預(yù)外事,卒年五十六。著來鷺草堂集?!逼鋵?,此載并不全面,因為他除詩詞書畫精通外,還善刻竹。筆者有其手刻之扇骨可為佐證。
此竹扇骨長32.4厘米,上端寬2.2厘米,下端寬1厘米。最上面用行書刻有“蘭齋仁丈大人正之、伯滔”十字,下面為繁密寬大之蕉葉,疏稀青翠之修竹,竹旁坐一老翁手持芭蕉扇納涼,最下面為堅石幽蘭。整個畫面安排巧妙,一疏一密,恰到好處。尤其是人物之刻畫可謂神來之筆,寥寥數(shù)刀,一惟妙惟肖、逍遙自在之老翁已躍然扇骨上矣。雖然它簡潔而夸張,臉部不見眼、鼻、口,僅有一耳而已。但此老翁之體態(tài)氣度、悠閑之狀卻歷歷在目,就連其不緊不慢搖晃蕉扇也仿佛可見,真好一幅“納涼圖”也。酷暑把玩,不用揮扇,僅觀此刻,心中也自生三分涼意。
扇骨狹窄,在上刻畫遠(yuǎn)不比宣紙上作畫那么容易得心應(yīng)手。且不說使刀之難難于使筆,就是布局也極難妥帖。但吳伯滔以其深厚的書畫功力,駕輕就熟,偶一為之,便出手不凡,得此神韻。這與其“終年杜門作畫,不預(yù)外事?!睂吷难瞰I(xiàn)于書畫藝術(shù)有關(guān)。如心情浮躁,熱衷名利,恐無法構(gòu)思出如此幽靜之境地,更刻不出這令人一見便嘆為觀止之作品。
責(zé)編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