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鄭清源
門券包羅萬象,五花八門。能從這些琳瑯滿目的門券中,收集一些有特點、有內(nèi)涵的門券,實為一種另辟藏道的好方法。
拍賣會門券是在拍賣行業(yè)重新興起之后產(chǎn)生的一種門券品類。北京各拍賣公司的相繼成立并開業(yè),也只有十來年的時間。當(dāng)初參加拍賣會,都需購票入場,預(yù)展門券要20元,參加競拍要120元,不像如今隨意參觀,任意參拍。1992年舉辦的國際精品藝術(shù)拍賣會,每張門券要456美元,可說是門券價格之最。當(dāng)然這張門券我至今也未能收集到,成為憾事一件。收藏必須量力而行,集藏什么只是一種愛好,絕不可強求,什么事都要把準一個“度”,這是愛好收藏應(yīng)有的一種心態(tài),這樣才能受益。
北京首次公開拍賣是1989年2月12日在郵電公寓舉辦的郵品拍賣,這是改革開放后首次舉行的拍賣活動,由北京市集郵協(xié)會和北京市郵票公司共同舉辦。參加競拍的有不少集郵界知名人士和社會名流,場面熱烈,緊張有序。經(jīng)過上下午連續(xù)的競拍,總成交額達9.3萬元。按現(xiàn)今拍賣市場行情,這點價位不算什么,但在十多年前,已很可觀。這場拍賣會門券,票價2元,正面是明信片形式,貼上郵票可以實寄,它既是門券,也是實寄明信片,可以作為郵集素材。拍賣會門券最大有190×190(毫米)雙折加套,這種很大的拍賣會門券也很少見。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發(fā)展,京城拍賣會發(fā)展也隨之加快。不單拍賣公司越來越多,拍賣品種也是五花八門,有傳統(tǒng)的名家書畫藝術(shù)品、古玩珍寶、陶瓷玉器、古籍善本,還有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拍品。至于郵品錢幣拍賣,更是京城一大亮點。如今不單看預(yù)展不需買門票,參拍也是隨意進入,所以拍賣會門券已成為歷史。有些大型藝術(shù)拍賣會及郵品錢幣的拍賣,還印有精美的拍賣畫冊出售,冊內(nèi)有時就夾有拍賣會請柬或入場券,制作精美,十分考究,不失為收藏佳品,但其功能已與過去的門券不一樣。
拍賣會門券,時效性很強,使用時間只有幾個小時,拍賣場地又都是租用飯店多功能廳,門券印制數(shù)量很有限,收集有一定的難度。如今要收集拍賣會門券,也只有到舊貨市場去看看。拍賣會門券京城有,各地拍賣會也有,但范圍都比較小,大玩家不愛,小玩者見不到,所以收集還真不太容易。有難度才有興趣,收集起來很有意思。由于數(shù)量少,收集范圍有限,收藏者一旦擁有,往往有一種滿足感,這也有一種潛意識效應(yīng)。收益是無形的,集之有趣,趣中有樂,樂中得益,益中得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