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議明代中后期治理黃河的“兩難”

2001-03-10 08:35:34呂天佑
歷史教學(xué)·中學(xué)版 2001年12期
關(guān)鍵詞:陵寢治河兩難

呂天佑

在永樂遷都北京以后的二百多年時間里,明王朝的政治、軍事重地一直在北方。為維持北京作為首善之地糧米什物的供給,從江南向北京運糧遂成為維系明王朝命脈的根本性經(jīng)濟問題。幾經(jīng)權(quán)衡籌措后,開通運河運送漕糧成為最佳選擇。但漕運所資之運河在航道上卻要借黃通漕,這就使治河受到“保漕”這個事關(guān)明王朝根本利益的經(jīng)濟問題的影響,在此原則基礎(chǔ)上明代治河重北輕南,北部筑堤以使黃河南流,同時又要保持漕運所需的水位。

與“保漕”的經(jīng)濟戰(zhàn)略相應(yīng),明代治黃又面臨著在南面“護陵”的政治因素的影響,明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朱元璋籍在鳳陽,祖在泗淮之地,黃河南流奪淮入海,勢必屢淹淮泗之地,威脅泗州、鳳陽安危,這直接關(guān)系到明王朝鳳陽皇陵、泗水祖陵的安危。

因此,明代治河就不僅僅是單純治理黃河水患的河政、河工的問題,它還關(guān)乎維系國家經(jīng)濟命脈的漕運問題,關(guān)乎陵寢安危的政治問題。這樣,黃河治理就在既要治理河患,又要南防侵陵、北防淤運道的兩難境地中艱難而行,治河措施受到較大掣肘。故支大綸說:“河之難治如此,其在今日則資其利,而又畏其害。利不可棄,則害不可蠲也,其難則十倍于漢矣。河自汴而合淮,故決在汴。汴幸無決,而東危汶泗,北危清濟間,又決而危豐沛矣。即幸旦夕無恙,而又虞其絕北而厄吾漕。幸漕利矣,而合淮會泗,激而橫溢,淮鳳泗以侵祖陵。縱之則陵危,決之而運道危。愈積愈高,則徐邳之生民危,顧不甚難哉!”①

一、明代漕運與黃河治理

明初,太祖建都南京,京師所需糧食多來自附近地區(qū),南北漕運未成重大政治任務(wù)與經(jīng)濟問題。為支援當(dāng)時的對蒙元戰(zhàn)爭,大將徐達曾開魚臺塌場口,濟寧耐牢坡,引河水入泗以濟運,“通漕以餉梁晉”,另還曾“由開封運粟,?河達渭,以給陜西;用海運以餉遼卒”②。至成祖遷都北京以后,南糧北調(diào)的任務(wù)日益加重。永樂元年(1403年),“納戶部尚書郁新言,始用淮船受三百石以上者,道淮及沙河抵陳州穎歧口跌坡,別以巨舟入黃河抵八柳樹,車運赴衛(wèi)河輸北平,與海運相參”③。永樂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陳王宣督轉(zhuǎn)運,一仍由海,而一則浮淮入河,至陽武,陸挽百七十里抵衛(wèi)輝,浮于衛(wèi),所謂陸海兼運者也。海運多險,陸挽亦艱。九年二月乃用濟寧州同知潘叔正言”④,改建會通河,疏浚南北大運河之議遂起。

會通河是元朝至元年間開通的,時在?城筑壩,逼汶水入氵光河,流到濟寧后,使汶水南北分流。但因濟寧地勢北高南低,往北行水困難,加之河道“岸狹水淺,不任重載”⑤,會通河一直未能充分發(fā)揮作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河決原武,漫安山湖而東,會通河盡淤。永樂初,為了解決南糧北運問題,不斷有人提出疏浚會通河的建議。永樂九年(1411年),濟寧同知潘叔正上書,進一步陳述了開會通河的必要與可能,并指出:“會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至淤塞者三之一,漫而通之,非唯山東之民免轉(zhuǎn)輸之勞,實國家無窮之利?!雹抻罉返奂{其言,決定修浚會通河,并命工部尚書宋禮、刑部侍郎金純、都督周長等主持這一工程。

宋禮等接受了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議,在汶水下游東平戴村筑新壩,攔截汶水全部流至濟寧以北的南旺。因這里地勢最高,被稱為“南北之脊”。分水處從濟寧移至南旺后,使水分流南北,“南流接徐、邳者十之四,北流達臨清者十之六”⑦,從而解決了元代行水不利的問題。為了使會通河水有所控制,便于行船,宋禮等在元人舊閘的基礎(chǔ)上,“相地置閘,以時蓄洪”,新建、改建了一些閘門,使會通河節(jié)節(jié)蓄水,適應(yīng)了通航的需要。

會通河開浚不久,宋禮等又在山東境內(nèi)“又開新河,自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壽張之沙灣,以接舊河”;在河南境內(nèi),疏浚祥符魚王口至中灤下二十余里黃河故道,自封丘金龍口,引河水“下魚臺塌場,會汶水,經(jīng)徐、呂二洪南入于淮”⑧,以接濟運河水量。在整治會通河和黃河以后,主持漕運的平江伯陳王宣又采納地方故老的建議,“自淮安城西管家湖鑿渠二十里,為清江浦,導(dǎo)湖水入淮,筑四閘以時宣泄”。又“緣湖堤十里筑堤引舟”⑨,使南來漕船經(jīng)由湖水直接入淮,避免了陸運之艱辛。以后,他又陸續(xù)“浚儀真、瓜州河以通江湖,鑿呂梁、百步二洪石以平水勢,開泰州白塔河以達大江。筑高郵河堤,堤內(nèi)鑿渠四十里。久之,復(fù)置呂梁石閘,并筑寶應(yīng)、汜光、白馬諸湖堤,堤皆置涵洞,互相灌注。是時淮上、徐州、濟寧、臨清、德州皆建倉轉(zhuǎn)輸。……又設(shè)徐、沛、沽頭、金溝、谷亭、魯橋等閘”。經(jīng)過這一番大的整頓,“自是漕運直達通州,而海陸運俱廢”10。至此,南北大運河全線暢通,它南起杭州,通過江南運河、淮揚諸湖、黃河、會通河、衛(wèi)河、白河、大通河,北達京師以東通州大通橋,全長三千余里。通過這條運河,大量糧米百貨源源北上,維系京師所需,此運河遂成為此后二百余年明王朝的生命線。

但是,在南北大運河溝通后,由于徐州北至臨清一段往往受黃河北決沖淤,徐州南至清河一段又以黃河為運道,漕運常受黃河水患干擾,時通時塞。故終明一代,治河、治運糾纏在一起,河、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面對河、運交叉的形勢,明人既害怕黃河沖毀或淤塞運道,又希望利用黃河之水以補充運河,即既想“遏黃保運”,又想“引黃濟運”。如正德、嘉靖年間的王車兀指出:“圣朝建都于西北,而轉(zhuǎn)漕于東南。運道自南而達北,黃河自西而趨東。非假黃河之支流,則運道淺澀而難行。但沖決過甚,則運道反被淤塞。利運道者莫大于黃河,害運道者亦莫大于黃河?!?sup>11嘉靖末、隆慶初督理河漕的工部尚書朱衡也說:“古之治河惟欲避害,而今之治河又欲資其利。故河流出境山以北則閘河淤,出徐州以南則二洪涸。惟出自境山至徐州小浮橋四十余里間,乃兩利而無害?!?sup>12明人正是根據(jù)這種避黃、用黃的雙重愿望,一方面竭力防止黃河侵犯運河,特別是防止黃河北犯會通河,沖毀運道;另一方面又要不使黃河主流脫離徐州以南的運道,引黃河水以濟運河。朱衡所謂“茶城以北,當(dāng)防黃河之決而入;茶城以南,當(dāng)防黃河之決而出”13,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明人的治河、治運實踐證明,無論遏黃保運或引黃濟運,都沒有獲得完全成功。景泰年間,徐有貞的治理沙灣,弘治年間白昂、劉大廈的治理張秋,都是由于黃河從河南境內(nèi)改道北犯沙灣、張秋一帶,沖毀會通河,阻斷了漕運而引起的。為此,徐有貞指出,“必分黃河水,合運河,則可去其害而取其利?!_成廣濟河一道,下穿濮陽博陵二泊及舊沙河二十余里”,另用原有金堤、梁山泊的形勢,以“使黃河水大,不至泛濫為害,小亦不至干淺,以阻漕運”14。對于保漕運道,潘季馴則認為:“為今之計,惟有修復(fù)平江伯之故業(yè),高筑南北兩堤,以灌兩河之內(nèi)灌,而淮揚昏墊之苦可免?!比缓笤俨扇〈胧┍3只茨稀⒒幢边\道無虞,以使“黃淮二河既無旁決,并驅(qū)入海,則沙隨水刷,??谧詮?fù)”15。經(jīng)過他們的先后治理,黃河北岸陸續(xù)修起了長堤,防止黃河北犯的目的基本上實現(xiàn),但如何防止黃河沖毀徐州上下的運道,又不使徐州以南的運道因缺水而受阻,采取措施后沒有多大效果,一直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嘉靖以后,河患集中于徐州附近,運道不是為兇暴的黃河沖毀,就是黃河脫離了運河?!斑\道淤阻”,“徐呂淺澀”,“糧艘阻不進”等詞在《明史·河渠志》中屢屢出現(xiàn)。治河者忙得焦頭爛額,修堤防、堵決口、浚河道,下了許多功夫,但一直到明末,運河受阻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運河常受黃河干擾、破壞的事實,使明人逐漸認識到,另開新的河道,避開黃河,可能是保持漕運的一個辦法,于是出現(xiàn)了另開新運道以避黃河之險的主張。

明嘉靖六年(1527年)黃河決于曹、單、城武等縣,“沖入雞鳴臺,奪運河,沛地填淤七八里,糧艘阻不進”。當(dāng)時,左都御史胡世寧鑒于河水“漫入昭陽湖,以致流緩沙淤”的情況,提出于“(昭陽)湖東滕、沛、魚臺、鄒縣間獨山、新安社地別鑿一渠,南接留城,北接沙河,不過百余里。厚筑西岸以為湖障,令水不得漫,而以一湖為河流散漫之區(qū)”的建議。七年正月,總河盛應(yīng)期奏請朝廷采納了胡世寧的主張,決定于昭陽湖東另開一條新運河。這條運河位于湖東丘陵邊緣,地勢較高,可避黃河沖淤之害??墒?工程只進行了一半,因旱災(zāi),“言者請罷新河之役”,中途下馬。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七月,黃河大決于沛縣,“漫昭陽湖,由沙河至二洪,浩渺無際,運道淤塞百余里”。四十五年春,督理河漕的朱衡查勘河道,見“盛應(yīng)期所鑿新河故跡尚在,地高,河決至昭陽湖不能復(fù)東”,乃決計繼續(xù)開鑿,并“身為督工,重懲不用命者”。隆慶元年(1567年)五月,“新河成,西去舊河三十里”?!靶潞幼粤舫?沛縣境)而北,經(jīng)馬家橋、西柳莊、滿家橋、夏鎮(zhèn)、楊莊、珠梅、利建七閘,至南陽閘合舊河,凡百四十里有奇”。又“引鲇魚諸泉及薛河、沙河注其中,而設(shè)壩于三河之口”,“浚舊河自留城以下,抵境山、茶城五十余里,由此與黃河會”,“筑馬家堤三萬五千二百八十丈,石堤三十里,遏河之出飛云橋者,趨秦溝以入洪。于是,黃水不東侵,漕道通而沛流斷矣”16。這段運道后稱“南陽新河”或“夏鎮(zhèn)新河”。

新運河竣工以后不久,大批漕船即進入新河順利北上,顯示了很大的優(yōu)越性。據(jù)隆慶三年(1569年),出任總河的翁大立說:“新河之成勝于舊河者,其利有五:地形稍仰,黃水難沖,一也;津泉安流,無事堤防,二也;舊河陡峻,今皆無之,三也;泉地既虛,黍稷可藝,四也;舟楫利涉,不煩牽挽,五也。”17因為新運河好處很大,當(dāng)隆慶三年七月黃河再決沛縣,“茶城淤阻,糧艘二千余皆阻邳州時”,翁大立又提出開氵加河避開徐州上下黃河之險的新建議。但“黃落漕通”這一建議未付諸實施。萬歷三年(1575年)二月,總河都御史傅希摯再度提出“請開河以避黃險”的主張,也未實現(xiàn)。萬歷二十一年,總河尚書舒應(yīng)龍在韓莊(山東嶧縣西南)開河,將茶城以北諸湖之水泄入彭河,下接氵加河。萬歷二十七年以后,總河劉東星繼續(xù)整理氵加河,并在萬家莊、臺家莊、侯家灣、良城等“山崗高阜”之處,“力鑿成河”;在韓莊以北“傍(微山)湖開支河四十五里”,工程進行了兩年,以“地多砂(礓)石,工艱未就”18。不久,劉東星死去,萬歷三十年工程又停了下來。

在這一時期,周之龍對開氵加河以避黃通運進行了詳細論述,他指出:“至氵加之役,亦自不可廢者,按氵加河自邳州抵夏鎮(zhèn),凡二百三十里,中有微湖,北接汶泗諸水,南達沂沭諸河而諸泉夾注,原(源)遠流長,實為徐邳木朵鑰,且岸高土堅,又能束其流,無令滋漫。誠引泉水以達呂湖,引湖水以入氵加河,由宿遷出口與淮流接,可避黃濤之險,似于天造地設(shè),當(dāng)與故道并存。隆慶中,朱公衡建議請共廷臣熟計,嗣經(jīng)言官屢疏下部覆得報可。會舒公應(yīng)龍創(chuàng)開韓莊渠,分泄湖流,繼以劉公東星督率諸臣,并力疏辟,業(yè)有成河矣,連年糧艘鱗次,多由往來,安可詫氵加無救於運?只緣河身所挑尚狹而淺,中有微山,攻鑿未竟,正宜乘此未竟,殫力挑通。又開黃泥灣支渠,節(jié)縮湖流,筑塞舊漕,使水專一而不分。建豎壩閘,使水儲蓄而不泄。倘不必借資黃水,而運道亦有備乎?頃者在廷諸臣,多韙其議,而或以為不可。蓋誠見水衡日虛,河勢孔亟,未免顧此失彼。且慮沙礫巨石,湖底版石,人力難施,是或一道。不知開韓莊山礓,不過數(shù)十里,鑿梁城山渠,不過十?dāng)?shù)里,費金錢不過十?dāng)?shù)萬。憚此數(shù)十里開鑿之艱,而日與數(shù)千里黃河為難。惜此十?dāng)?shù)萬之費,而歲置十百萬于洪濤漭浪中。試一度之,難易自見。況設(shè)閘必須用石開鑿,亦非虛糜。俟工有次第,或移利國驛于新開閘口。設(shè)司道官以綜理沿河,乘時酌宜,經(jīng)制備用氵加之役,毋亦運道便計乎!人有難于湖不可堤者,不知湖濱生地可循也。人有難于石不可泓者,不知泄水故渠可因也。人有難于水不易儲者,不知節(jié)宣數(shù)閘可恃也。舊稱六難,此捕風(fēng)躡影之難,非實見得難也。惟氵加一成,漕向滕嶧郯沭而背徐邳桃宿,向者日漸紛華,則輾然喜,背者日漸寥落,則穆然嗟。以故勘氵加者,非溺于桑梓之其利,即移于編列之共災(zāi),未臻厥成,懼者眾矣。竊嘗度之,臚為三策,有全棄黃河而創(chuàng)為新漕者,上也,浚氵加河是也。有半藉黃河而規(guī)復(fù)舊漕者,中也,閘正河是也。有從黃河之決而權(quán)為目前之漕者,下也,開徐之城南泄水支河是也。舍此三者,引河挽河無策矣?!?sup>19周氏此言道出了明末治河與治運者的共識,故不久就被實踐所肯定。

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河大決單縣蘇家莊及曹縣樓堤,又沖沛縣四鋪口太行堤,灌昭陽湖,入夏鎮(zhèn),橫沖運道”,進一步危及了漕運。剛出任總河的李化龍鑒于形勢嚴重,主張繼續(xù)大開氵加河,以竟前功。在李化龍的主持下,從萬歷三十二年開始,“上開李家港,鑿郗山石,下開邳州直河口,挑田家莊”,經(jīng)半年多的“殫力經(jīng)營”,到八月即全線基本竣工。未完的尾工由后任總河曹時聘于萬歷三十三年完成。從此,又一條運河新線終于通航,“自直河至李家港二百六十余里,盡避黃河之險”,“運道由此大通”20。萬歷三十二年,漕船由氵加河新運道通過的已占2/3,萬歷三十三年通過氵加河的漕船達八千多艘。正如李化龍在分析氵加河新運道的優(yōu)點時所說:“河開而運不借河(指黃河),有水無水聽之,善一;以二百六十里之氵加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黃河,善二;運不借河,則我為政,得以熟察機宜而治之,善三;估費二十萬金,開二百六十里,比朱尚書新河事半功倍,善四;開河必行召募,春荒役興,麥?zhǔn)烊松?富民不苦賠,窮民得以養(yǎng),善五。”21經(jīng)過這次改建,漕運狀況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但是,明人避黃行運的目的直到明末也未完全實現(xiàn),仍有近二百里的途程需要以河代運。大約過了八十余年,到了清康熙年間,在邳州以下開挖了中運河,再避黃河之險一百八十余里,除黃、淮、運交匯處外,黃河和運河基本脫離,以黃代運的局面才最終結(jié)束。

二、治理黃河與陵寢安危

明代治河除受到“保漕”這個最高原則的制約,要求既遏黃保運又引黃濟運,從而在運借河道的情況下造成治河與治運交織在一起,加大治河復(fù)雜性以外,治河還受到“護陵”原則的影響。

朱明王朝的奠基者出生安徽鳳陽,祖在淮泗,明皇陵在鳳陽,祖陵在泗州。由于在明代絕大部分時間里,黃河借淮入海,故處于淮泗之間的泗州祖陵及淮泗以南的鳳陽皇陵就常處于黃河頻繁水害的威脅下。但是,在明前半期(洪武至弘治時期)因河患大多發(fā)生在河南開封附近,河患對歸德、徐州以南的淮泗地區(qū)威脅不是很大,故在正德、嘉靖以前罕有提及保護陵寢事者。

弘治年間,黃河在河南境內(nèi)的北岸、南岸堤防相繼修成,加之黃河由穎入淮的河道又于嘉靖初逐漸淤塞,黃河河患發(fā)生于河南的已較少,而多移至山東和南直隸境內(nèi),黃河在歸德以下、徐州以上多道分流,屢多決溢,淮泗之地逐漸成河患威脅重災(zāi)區(qū)。這樣,自正德、嘉靖始保護徐州以南淮泗之地的泗州祖陵、壽春王陵、鳳陽皇陵不受河患洪水沖溢就成為明代中后期治河的重大政治問題,“護陵”和“保漕”成為明代中后期治河的兩大原則。但是,由于護陵要確保黃河南流不能過遠,保漕要求黃河要在不淤塞運道的前提下濟運通漕,這一南一北的兩大限制使治河陷入政治、經(jīng)濟兩大問題的苑囿之中,治河與治運、保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治河回旋余地狹小,騰挪空間不大,治河成效大打折扣。對這種情形,徐光啟曾說:“夫漕之用河,河之梗漕,百年之前無有也。河稍南而遽以為傷地脈,虞祖陵,數(shù)十年以前無有也。”這就造成“今者絕河之中道,則河窮;又使之北避運,則河又窮;又使之南而遠避祖陵,則河又益窮。河所由者,舍徐邳間三道安往哉?水窮則溢,何得不累歲決也?”22明人謝肇氵制在《北河紀(jì)》中說:“今之治水者既懼傷田廬,又恐驚陵寢;既恐延日月,又欲省金錢”,“上護陵寢,恐其滿而溢;中護運道,恐其泄而淤;下護城郭人民,恐其湮汩而生謗怨”。

受河患影響的鳳陽皇陵、泗州祖陵和壽春王陵中,因“孫家渡、渦河二支俱出懷遠,會淮流至鳳陽,經(jīng)皇陵及壽春王陵至泗州,經(jīng)祖陵?;柿甑馗邿o慮,祖陵則三面距河,壽春王陵尤迫近”23。實際上也是如此,祖陵、壽春王陵遭河患可能性大得多?!白媪暝阢糁莩菛|北相距一十三里,西北二面,土崗聯(lián)屬,水莫無虞,其南面山崗之外,即俯臨沙湖,西有陡湖之水,亦匯于此沙。湖之南為淮河,自西而來,環(huán)繞東流。去祖陵一十三里,惟東面岡勢止處,俯臨平地,有汴河一道,遠自東北而來,上有塔影、蘆湖、龜山、韓家、柯家等湖及陵北岡后沱溝之水,俱入于汴河。但遇夏秋淮水泛漲,則西由黃岡口,東由直河口,彌漫浸溢,與前項湖河諸水通連會合,間若蔞及岡足,及下馬橋邊”24。正因泗州祖陵、壽春王陵所處的這種地理環(huán)境,故屢有受淹之虞,而明代治河之“護陵”原則實是護祖陵、王陵為主,“至于鳳陽皇陵,則尤居高阜,地勢懸絕,二百余年,未聞有議及者矣。(潘季)馴謂不必慮者如此”25。正德十二年(1517年),大水異常,漲至泗州祖陵陵門,“遂浸墀陛,則曠百年而一見也”。這次水沖祖陵引起最高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陵寢安危被當(dāng)作事關(guān)社稷的根本大政,明代治河由此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由過去的“保漕”為主轉(zhuǎn)而為“護陵”、“保漕”并重。從嘉靖朝開始為“護陵”而進行大規(guī)模水利工程的建設(shè),“將黃河于野雞崗上流李景高等口開挑支河三道,借引水利,又卷埽筑壩一道,逼水東注以濟二洪,以殺南奔之勢。其泗州祖陵,再筑墻垣,鳳陽白塔、壽春等王墳,重筑土堤,并填實李家溝,別引龍子河淺水入淮……于祖陵東面出水之地,筑堤為閘,因時啟閉”;又于白塔王墳、壽春王墳“增筑石堤,補栽荊柳”等26。經(jīng)過大規(guī)模整治,陵寢安全性大為提高,但提幅地黃河屢決于淮泗,陵寢安危未從根本上得到解除。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河決豐縣、孟津、夏邑,“及野雞崗之決地,鳳陽沿淮州縣多水患,乃議徙五河、蒙城避之。而臨淮當(dāng)祖陵形勝不可徙”。為解除對祖陵的威脅,乃“浚碭山河道,引入二洪,以殺南注之勢”。此后河患一直威脅陵寢,但整個嘉靖時期沒有直接沖溢陵寢。到萬歷時,陵寢則屢遭直接威脅與沖害。萬歷十九年(1591年)九月,“泗州大水,州治淹三尺,居民沉溺十九,沒及祖陵”。二十年(1592年)三月,“水勢橫潰,徐、泗、淮、揚間無歲不受患,祖陵被水”,“泗城如水上浮盂,盂中之水復(fù)滿,祖陵自神路至三橋、丹墀,無一不被水”。到了萬歷二十二(1594年)年,祖陵外的二湖堤盡筑塞,而黃水大漲,清口沙墊,淮水不能東下,于是挾上源阜陵諸湖與山溪之水,暴浸祖陵,泗城淹沒,從而釀成明代水利史上的一大災(zāi)難27。這次泗州城及祖陵被水淹的情況周之龍敘述說:“河復(fù)大為患,決汶上,決魚臺,決濟寧巨野,決邳州宿遷高郵,泛漲泗州幾成魚鱉之鄉(xiāng)。祖陵松柏,槁于水過半”,以致“郁郁祖陵,蛟龍將馳”。為此萬歷帝赫然震怒,屢易河臣,“河臣劉公東星竟以憂殞,上復(fù)赫然震怒,切責(zé)大司空”28,并連簡河臣李順、魯如春抓緊治河保陵安全。正是在這種情勢下,分黃導(dǎo)淮之議而起。

萬歷二十三年(1593年),總理河道的楊一魁與禮科給事中張企程共同提出“分殺黃流以縱淮,別疏??谝詫?dǎo)黃”的建議,然后施工,“分泄黃水入?!?“分泄淮水東經(jīng)里下河地區(qū)入?!??!坝谑?泗陵水患平,而淮、揚安矣”29。與此同時,有些大臣則提出:“于今計,與其先事于殺淮,則不若先事于分黃;與其分黃于既合淮之下,則不若分黃于未合淮之上;與其暫分而使之復(fù)合,則不若永分而聽其自去;與其僅分其支流,則又不若全分大河而使之各入于海。至論分黃于未合之地,則又不當(dāng)就其遠且難者,而當(dāng)就其近且易者,庶幾內(nèi)不病陵,外不病漕,而中不病役。”30分黃導(dǎo)淮的方案實施以后,暫時解除了對祖陵的威脅,但由于黃河泥沙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泗州祖陵受淹仍是不可避免的事。萬歷時給事中吳應(yīng)明言:“先因黃河遷徙無常,設(shè)遙、縷二堤束水歸漕,及水過沙停,河身日高,徐、邳以下居民盡在水底。今清口外則黃流阻遏,清口內(nèi)則淤沙橫截,強河橫灌上流約百里許,淮水僅出沙上之浮流,而渚蓄于盱、泗者遂為祖陵患矣。”31到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秋,河漲商丘趙家園,淤塞斷流,決蕭家口,全河奔潰入淮,勢及陵寢。“帝以一魁不塞黃土固口,致沖祖陵,斥為民”32。陵寢安危直到開運河新道,使運河不再完全借黃通運后才有好轉(zhuǎn),“氵加河成,則他工可徐圖,第毋縱河入淮。淮利則洪澤水減,而陵自安矣”33。到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通過氵加河的運河工程全部完之后,不再完全借黃濟運,治河受漕運制約較小,回旋余地增加不少,這就為治黃與治淮留下了空間,而氵加河開后河水北流增加,減少了入淮水量,對陵寢安危具決定影響的淮泗之水害大為減輕。這樣直到明亡,雖然水害頻頻,陵寢沒有受到直接沖毀。如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黃河決口,“伏水大漲,故道沙灘壅涸者刷深數(shù)丈,河之大勢盡歸于東,運道已通,陵園無恙”34。明代中后期治河深受“護陵”這一政治原則的影響,為此統(tǒng)治階級不惜采取筑堤、分流泄洪、建閘壩,乃至為保陵寢而逼水淹別處的一系列做法,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這些措施基本上保證了一百三十余年時間里陵寢少受水患沖擊,客觀上有利于淮、泗地區(qū)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實現(xiàn)了明王朝的政治利益。但是,“護陵”原則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人們治河的能動性與客觀性,不利于從全局把握以獲取較大利益,減少損失。另一方面,由于沒有根治也不太可能根治黃河泥沙問題,護陵的措施多是應(yīng)對措施,疲于應(yīng)付,鮮有科學(xué)的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當(dāng)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有較大效果,運河新河開通基本解決陵寢安危時,明王朝已病入膏肓,回天乏力了??傊?明代“護陵”政治因素制約了治河,得不償失,明王朝中后期的治理黃河始終也沒有跳出“保漕”與“護陵”的兩難窘境。

① 《明經(jīng)世文編》引《支華平先生集》。

②④⑧101316182023272931323334《明史·河渠志》。

③ 《明史·食貨三》。

⑤⑦ 《明史·宋禮傳》。

⑥ 《行水金鑒》引《明太宗實錄》。

⑨ 《明史·陳王宣傳》。

11《明經(jīng)世文編》引《王司馬奏疏》。

12《行水金鑒·河水》引《明穆宗實錄》。

14《明經(jīng)世文編》引《徐武功文集》。

15《明經(jīng)世文編》引《宸斷大工錄一》。

1721《行水金鑒·運河水》引《明穆宗實錄》。

1928《明經(jīng)世文編》引《周司農(nóng)集》。

22《明經(jīng)世文編》引《徐文定公集四》。

242526《明經(jīng)世文編》引《宸斷大工錄三》。

30《明經(jīng)世文編》引《黃中丞奏疏》。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xué)歷史系)責(zé)任編輯:蔡世華

猜你喜歡
陵寢治河兩難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篇比較全面的治河方策是什么?
A Finite-Time Convergent Analysis of Continuous Action Iterated Dilemma
清代盛京三陵總理事務(wù)衙門設(shè)立時間考辨
檔案管理(2023年5期)2023-12-10 06:35:54
近40年清朝陵寢研究述評
兩難
慈湖蔣陵首次清明不開放
兩難的選擇
《治河論》淺談
煤價上下兩難四季度或維持窄幅震蕩
保留至今的我國最早的一篇比較全面的治河文獻是什么?
山西水利(2012年11期)2012-04-14 08:10:05
拉孜县| 固阳县| 宁晋县| 钦州市| 肇州县| 盐池县| 海盐县| 泊头市| 盐源县| 罗源县| 江孜县| 华坪县| 墨玉县| 故城县| 芦溪县| 万安县| 汉中市| 靖州| 麦盖提县| 望江县| 偃师市| 濮阳市| 萝北县| 察隅县| 岑溪市| 高安市| 白玉县| 灌阳县| 安吉县| 大理市| 济宁市| 闸北区| 绿春县| 乌拉特前旗| 凤城市| 天全县| 霍城县| 手游| 泊头市| 红河县| 龙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