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榕
去年在北京,一口氣見了六個家庭,每個家庭都帶給我一個不同的角度。突然發(fā)覺—從家庭的角度看文化,竟然別有洞天。這次重訪首都所見到的家庭中,最能反映大文化的,是一個獨生子家庭。兒子十三歲,是精神病院的住客,我問他說:你為什么發(fā)?。克穑阂驗槲以诩沂莻€小皇帝,爸媽一切都依我。我問:這有什么不好?他說:我飯來張口,要買什么玩具就買什么玩具,但是沒有能力應(yīng)付外面的世界。這孩子目光遲鈍,明顯是受精神藥物的影響,但是他仍努力與我交談,而且說話清楚明了,一點也不含糊。他的父母十分關(guān)注地看著兒子,對他的一言一動,都觀察細微,母親的表情,完全是繞著兒子而轉(zhuǎn),默默地欣賞著兒子的每一句話,這位母親的面上,明顯地寫著“兒子”兩個大字。父親對兒子也是全神貫注,只是他完全看不到兒子的掙扎,不停地在一旁叮囑孩子:說話大聲一點,坐得正一點!我初見這孩子時,以為這不過是個被寵壞了的典型近代中國獨生子。但是我很快就發(fā)覺,情況不是如此簡單,被寵壞的孩子很多,不一定每個都這樣年輕就成為精神病人。
細看這一家三口,父母的兩雙眼睛,全都牢牢地盯在孩子身上,每次父親督導(dǎo)兒子,母親就面有不樂之色。我問母親:你是否不贊成你丈夫的管教方式?母親毫不諱忌地點頭,而丈夫?qū)ζ拮拥牟徽J同,好像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甚至到了刀槍不入的境界。他對我們的談話,全部聽而不聞,只管專心繼續(xù)用自己的方式吩咐兒子做事。
明顯地,這是一對互不相容的夫婦。彼此無話的父母大都把注意力及精力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像兩盞高熱度的聚光燈,集中焦點照著那蒼白的少年。一種逃避這是一個完全沒有自己空間的孩子,一舉一動一言一語一思一想全都被控制,母親的一聲嘆息,父親的一個皺眉頭,全部都會引起孩子的情緒反應(yīng)。這孩子在入院前一口氣打了兩天游戲機,然后就徹底崩潰了。其實精神病和游戲機的道理有時很相同,都可以是一種逃避。我見到另一個剛出院的青年人,他說:我在家里完全無法逃避,好像坐牢一樣,只有借病而逃!而這個青年人的父母,也是關(guān)懷備至,說要借著幾天假期,好好與兒子溝通。這青年人一聽到要溝通,頭就垂了下來,說:這一回要死了。
溝通是好事,為什么有時會令人舍命而逃?問題不在溝通本身,而是在溝通的形式。我在這次講學(xué)中,特別請來兩個十二三歲的青年人,讓他們當小老師,教導(dǎo)父母怎樣處理孩子。當中有父母問:我們要怎樣才能與你們溝通?孩子一聽到要溝通,就談虎色變,忙說:不要溝通,千萬不要溝通!因為你們的溝通方式都是話不???,太憋人了!愛也是一樣。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精神食糧,但是塞得太飽,就會肚子爆炸,太多的愛,會讓人窒息。沒有自我空間的人,不論孩子或成人,都很容易出毛病。自我空間我們上一代父母,往往生下一大堆兒女,根本沒法逐個管教,孩子反而會找到很多空間發(fā)展身心。
現(xiàn)代所謂優(yōu)質(zhì)教育,孩子變成家庭的中心點,他們的成長路途卻更容易產(chǎn)生阻塞。道理其實很簡單,孩子不可能是父母的全部寄托,否則父母就變成他們的全部依賴。離不開父母的青年人是很悲慘的,像個案中提到的青年,他會反抗,甚至毆打母親,然后精神病發(fā)作。在發(fā)病的狀態(tài)下,才可以脫離那一股被控制的壓抑,只是由一個牢獄,走進另一個牢獄。據(jù)說前些日子江蘇省發(fā)生一宗殺母的家庭悲劇,一個十六歲的兒子,把母親殺掉后收藏在衣箱內(nèi),然后繼續(xù)上學(xué),事件等到出差的父親回家后才發(fā)現(xiàn)。這宗案件引起了全國的關(guān)注,學(xué)校里實行“減負運動”,減低學(xué)生的功課負擔。學(xué)生們倒是萬分高興,減少功課,起碼也多了一個喘氣的機會。但這件事只是一個家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