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貴欽
有一個叫埃德·霍莫的美國人,是位登山愛好者。一次,他與兩位朋友攀登一座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不料中途遇險,被暴風雪困住。直到第五天救援隊員才在雪地里發(fā)現奄奄一息的埃德,而這時與他同行的兩位朋友早已死去。為了保全埃德的生命,醫(yī)生不得不截去他的小腿。那時,埃德只有二十幾歲,1.90米的他一下子由巨人變成矮子。盡管他學會了雙膝著地走路,料理日常生活,但登山對于他仿佛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十幾年后,發(fā)達的醫(yī)療技術給了他重新站立起來的希望,一雙靈活自如的假肢安到他的腿上,他竟可以奔走跳躍,與常人無異了。
或許,生命永遠就是一個謎;或許,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道永恒的哲學命題。在常人看來,埃德該滿足了;但他心中孕育著新的抱負。十幾年前的那次歷險無疑在他的生命中留下難忘的回憶,而朋友的慘死似乎再次激起不滅的信念;登上那座雪山,也算是對亡友的一個紀念!在常人看來,這無異于天方夜譚。精妙絕倫的假肢在平路上完全可以伸展自如,但用做攀登,誰也不敢預料其結局。此時的埃德須承受多大的壓力?須付出怎樣的艱辛?須具備何等不屈不撓的毅力?人們對他由同情,變成敬佩,繼而是擔憂。
結局正如人們所愿,埃德登上了那座在人們心目中神秘而高不可攀的雪山,創(chuàng)造了人世間的又一奇跡。
我為這樣的故事而感動。埃德是一個英雄,可在成為一個英雄之前,他只不過是一個殘疾人,一個被某些人視為渺小而不堪一擊的人。可奇跡往往就是在這平凡和殘缺中產生的。我被這樣的奮斗精神震撼了。
中國有一位殘疾姑娘,是位殘奧會金牌得主。她從小患病失去了雙腿。沒安假肢,卻用雙拐支撐著軀體一點一點挪移到華山的最險峰,不要別人的扶持,也沒有保護措施。在電視熒屏上,汗水、拐杖、巖石、日光共同映襯著姑娘的面龐和殘軀,讓觀眾心潮澎湃、感動不已。最終,這位姑娘站在了華山頂峰,面對眼前壯觀的奇景,靜身凝視,不由得淚如雨下。
盲人作家海倫的《給我三天光明》,張海迪的輪椅,之所以令人難忘,同樣也因體現著生命的鮮活強勁、壯美奇麗。這是一種激勵,這是一種昭示:人的精神力量是無法估量的!
相比之下,作為健全者還有什么理由嘆息抱怨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