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節(jié)昌
“將軍過橋”是揚州一道傳統(tǒng)風味名菜,又名“黑魚兩吃”。此菜選用鮮活原料現(xiàn)殺現(xiàn)烹現(xiàn)吃,具有魚片玉白鮮嫩、魚湯濃白味美的特點,且有菜有湯,故深受百姓喜愛。原先此菜只是在小飯館中作為價廉物美的“平民”之食,而現(xiàn)在已成為席上佳珍名菜。
民間傳說黑魚為龍宮大將,故有“將軍”之稱。此魚皮厚力大,生命力極強,泥塘水枯,入淤泥中頭向上,只留小孔呼吸可數(shù)月不死,一場大雨,水滿泥松,它從泥中鉆出,又可神氣活現(xiàn)地生活,故亦名生魚;因其色黑,故《本草綱目》稱之為火柴頭魚,又名黑魚;以其頭上有7個小白點,亦稱七星魚;古人因其頭有七星,夜間向北,譽其知禮,美其名鱧魚。
“過橋”是揚州廚師的職業(yè)術(shù)語,是指將食物由原湯碗中移入另一碗中,猶如一個人由此岸經(jīng)橋到達彼岸。揚州人早上喜吃面條,并且不用原面鍋制湯,而是在碗中另做鮮湯,將面條從面鍋湯中移至碗內(nèi)新湯中,稱之為“過橋”,故揚州有“凌晨還喜過橋鮮”之句?!皩④娺^橋”在烹制時,魚骨、魚皮均先在沸水中略焯,燙去腥味,然后移入清水鍋中燒湯,故亦稱之為“過橋”。
魚腸,在菜肴烹制中一般都被視為廢料而丟棄,唯有此菜將其經(jīng)過巧妙加工而入饌,且脆嫩肥美,獨有特色,令人爭食。在揚州甚至有人說“寧丟大銀洋,不丟黑魚腸”;清代的林蘭癡有詩贊“燒烏更比水烏香,去乙何須勸客嘗?記得市兒無賴語,得來曾不顧爹娘?!闭f的即是黑魚腸,詩中的“魚乙”即《禮記·內(nèi)則》中提到的“魚去乙”。魚乙有兩種說法:一說系魚之卡骨,形如篆字乙之形象,食時須去之;另一說系魚腸,林蘭癡詩中所指的為第二說,即魚腸。
揚州人食魚講究鮮活為貴,由于活黑魚力氣較大,用手捉著刮鱗剖腹均難以把持住,大多數(shù)廚師習慣做法是將其抓起往地上猛摜摔死,然后宰殺,但此菜則必須選用“活打”的方法宰殺,即用力用刀背猛擊其頭部至昏,再刮鱗剖腹,并注意不能碰破魚膽,魚現(xiàn)殺現(xiàn)烹,現(xiàn)熟現(xiàn)食,其味特美。
制作工藝:
主輔料:
活黑魚1尾750 g,竹筍50 g,水發(fā)木耳30 g,菜心100 g,蛋清1個,精鹽5 g,料酒15 g,蝦籽3 g,蔥姜各10 g,淀粉10 g,白醋5 g,麻油3 g,熟豬油1 000 g(約耗50 g)。
制作過程:
1黑魚采用活打的方法宰殺,留黑魚腸用刀剖開,加精鹽揉搓治凈;竹筍切成片;水發(fā)木耳洗凈。
2將魚頭順脊骨剖至魚尾,取下兩片凈魚肉,斜刀批成薄片,入碗中加精鹽、蛋清、濕淀粉上漿。
3炒鍋上火注入熟豬油燒至三、四成熱時,倒入魚片滑至斷生呈乳白色撈出;原鍋留底油,入蔥片、筍片及水發(fā)木耳略炒,烹料酒、鮮湯、精鹽、味精、勾芡后倒入魚片翻勻,裝在事先放有底醋的盤中。
4魚頭、魚骨和魚腸入沸水鍋中焯水后撈出洗凈,另起一鍋入少量熟豬油,煸香蔥段、姜片,注入清水,調(diào)料酒、蝦子,放入魚骨、魚皮、魚腸和筍片,用旺火燒至湯汁奶白,再放入菜心和水發(fā)木耳,加精鹽略燒后裝入大湯碗,淋麻油即成。
操作關(guān)鍵:
1黑魚應鮮活,批成魚片要厚薄均勻。
2取下兩片魚肉后,魚骨架要保持6掛,即魚皮2掛,魚腸1掛,胸刺2掛,脊骨1掛。
3魚片滑油時應使用溫油鍋,且不可用手勺過多推動,以防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