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爽編譯
鎮(zhèn)里每年一度的馬拉松比賽通常是在熱浪撲面的時候舉辦。我的工作就是乘坐救護車跟在選手的后面,以防有人需要救護。我和司機坐在帶有空調(diào)的救護車里,跟在差不多100名運動員的后面,等待發(fā)令槍尖銳的鳴放聲。
“我們要跟在最后一名選手的后面,所以你要開得慢一點?!碑斘覀冮_始緩慢地向前移動的時候,我對司機多哥說。
“那我們就盼望最后一名選手快一些吧?!倍喔缯f。
當他們開始跑的時候,前面的選手已經(jīng)看不到了。就在那時我的目光被一名穿著藍色絲質(zhì)長跑短褲和一件松松垮垮的白色T恤的女選手吸引住了。
“看,多哥!”
我們知道我們已經(jīng)看到“最后一名選手”了。她的腳向內(nèi)拐,而左膝蓋卻彎向外側。她的腿是畸形的,屬于很嚴重的殘疾。對她來說,似乎走路都是不可能的,更別說跑馬拉松了。
我和多哥默默地看著她緩慢地向前移動,誰都沒有說話。我們向前挪動一點,然后停下來,等她走遠。然后,再慢慢地向前挪一點。
最后,她是惟一還在視線中的選手了。我坐在座位邊上,帶著敬畏、驚奇和敬意看著她以決然的精神一點一點挪過最后的幾里路。淚水從我的臉上滾落下來。
當我們終于看到終點線的時候,歡呼的觀眾早已離去,地上到處都是垃圾。然而,還是有一個男人無比自豪地獨自挺立在那里。他的手里攥著一條皺紋紙制成的帶子,帶子的另一端系在一根柱子上。她慢慢地沖過終點,紙帶在她的身后飄舞。
我不知道這個女人的名字,但在那一天她成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經(jīng)常尋求支撐的一部分。對于她來說,比賽的目的并不是戰(zhàn)勝其他的選手,或者奪取一份獎品,而是完成她已經(jīng)開始做的事情———不論這件事情是什么。因而,每當我覺得眼前的事情太難辦、太費時間,每當我冒出“我做不了”的念頭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那最后一名長跑者。然后,我會發(fā)現(xiàn),其實我面前的工作真是太簡單了。
文/郝晶摘自《海外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