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國旗儀式無論在哪里,都是莊嚴(yán)肅穆的一件事,但印巴邊界線上的降旗儀式卻可謂世界一奇。奇就奇在兩個敵對半個多世紀(jì)的國家,50多年來每天都要在相同的地點(diǎn)、相同的時間,以相同的方式面對面地舉行降旗儀式??此坡≈?、緊張的場面,因過于夸張而帶上了些許詼諧的成分。
主角未出觀眾先較勁
從印度邊境城市阿姆利向西,從巴基斯坦邊境城市拉合爾向東,對向行駛各約30公里,便到了兩國的國門口岸,每天日落時分的降旗儀式便在這里拉開。
雙方降旗的地方其實是兩扇不大鏤空的鐵門,門上各自鑲有本國的國徽,兩扇門之間有一道約兩米寬的隔離帶,左右旗桿上,巴基斯坦綠色的“新月”旗和印度三色旗,在風(fēng)中傲然對視著。滿眼都是花團(tuán)錦簇、人頭攢動和大旗飄揚(yáng)。
日落時分,儀式還未開始,但雙方觀眾已是人聲鼎沸。巴基斯坦國門城樓的觀禮臺上,已座無虛席,都是前來為本國降旗儀仗兵加油鼓勁的觀眾,不少還是穿著統(tǒng)一制服的學(xué)生。幾個身穿白色長袍的年輕人無疑是觀眾的領(lǐng)隊,他們一手擎著國旗,一手揮舞著拳頭,神情激動地用烏爾都語高聲喊著:“巴基斯坦,金達(dá)巴熗蛩輳牐備著他們的領(lǐng)喊,后面已是“金達(dá)巴”如潮。印方的“啦啦隊”聲勢更加浩大,數(shù)千個座位幾乎座無虛席,一個印度青年在觀禮臺最高處迎風(fēng)揮舞著一面巨大的印度國旗,而幾個“領(lǐng)隊”神色近于聲淚俱下,激動地?fù)]舞拳頭領(lǐng)喊“印度斯坦,金達(dá)巴”熗蛩輳?!一垂a嚎犢激昂的學(xué)生隨之呼應(yīng),觀禮臺上頓時一排手臂的森林,一片呼聲的海洋。有意思的是,向?qū)Ψ绞就梢?,但絕不可挑釁。雙方聲勢浩大的前奏,正待主角的隆重登場。
降旗如同仇人“格斗”
兩道嘹亮的長嘯聲遙相呼應(yīng),揭開了降旗式的序幕。雙方各5個身高至少1米85到1米9的儀仗兵,穿著具有各自濃郁民族特色的亮麗軍服,共同邁著英國式的步伐跨進(jìn)觀眾的視野,動作快如“草上飛”,直向?qū)Ψ絿T沖去。這時,觀眾的情緒被進(jìn)一步調(diào)動起來,兩邊歡呼聲可謂“地動山搖”。
沒想到兩組人馬卻在距邊界線20多米遠(yuǎn)外,同時“剎車”。列隊完畢之后,雙方儀仗兵無不精神高漲,仿佛最后決斗的時刻已經(jīng)來臨。只見巴方一名儀仗兵狠狠將腳甩過頭頂,然后使足全身氣力將皮靴砸在地上,力量之大仿佛有踏平對方之勢,讓人瞠目結(jié)舌。記者清晰看見,在重力的牽引下,一串鼻涕已從他鼻腔中頓然而出,忍不住悄然一笑。但生怕有愧主人的盛情,趕緊掩住嘴,可一眼瞥去,好多巴基斯坦人也都忍俊不禁。
雙方儀仗兵每重復(fù)一遍動作,目光就瞪一眼對方方向,仿佛單單只有動作還無法化解心頭之恨。幾次之后,儀仗兵叉腳叉腰,昂首挺胸,宛如中國京劇的武生亮相,贏得掌聲和笑聲一片。遠(yuǎn)處印方的動作幾乎完全一樣,就像巴方鏡中的影子。忽然,雙方排頭兵轉(zhuǎn)頭相視,如遇仇家,一聲怒吼,擺著齊肩高的直臂,對向氣呼呼地沖往國門。在幾要貼身相撞之時,同在邊界線旁“急剎車”,大力跺腳立定后轉(zhuǎn)身,并把槍托磕得巨響。其他儀仗兵也如法炮制,陸續(xù)沖向國門,一次次與對方逼近,將“面對面的對抗”推向新的高潮。經(jīng)過數(shù)回合的比試、跺腳和怒吼,各自的國門被轟然一聲拉開。軍號聲中,巴印國旗這才徐徐落下。
面對雙方儀仗兵夸張的動作,旁邊幾位西方游客無不瞪大眼睛,表情從驚訝、詫異逐漸轉(zhuǎn)為竊竊私笑,包括一些警察在內(nèi)的許多印度觀眾更是啞然失笑。一位來自新德里的印度老人問來訪的中國記者:“中國沒有這樣的降旗儀式嗎?”聽見否定的回答后,這位老人眼中流露出半信半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