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德.奧克斯
恐象
恐象是現(xiàn)代大象的一個身材巨大的“表兄”,它們大約生活在2000萬~150萬年前,在南方古猿生活的時代里數(shù)量非常多。雄性個體站立時肩高可達4米。雌性要稍矮一些,但也有3.5米。同現(xiàn)代大象一樣,恐象是食葉動物而不是食草動物。它們靠吃各種樹和灌木的枝葉為生。雖然它們是植食動物,但跟今天的大象一樣,龐大的身軀和自衛(wèi)的本能,已足以使它們列入危險動物的行列??窒笥兄螤钐厥獾拈L牙,很可能它們習(xí)慣于將樹弄倒后把樹皮也剝下來吃掉。
雙門齒獸
麗紋雙門齒獸是曾經(jīng)存在過的最大的有袋類動物。它站著的時候只比白犀牛稍矮一點,但比后者還要重一點。最大的麗紋雙門齒獸可以重達2~2.5噸。它們較小的親緣動物則只有1噸重。最初,人們相信存在大小不一的許多種雙門齒獸,不過從最近的研究結(jié)果來看,更有可能2噸重的巨獸是雄性,而1噸重的小個子則是雌性。大的雄性雙門齒獸站立時肩高可達1.7米,從鼻尖到尾端的長度大約有3米,其中頭顱就接近1米長。
跟大象一樣,為了減輕巨大頭部的重量,雙門齒獸的顱骨中也有一些空的地方。顱骨幾乎是一種雙層的結(jié)構(gòu),外面一層骨頭上有巨大的顎肌的附著點。里面的一層則起容納并保護大腦的作用。不過在大象龐大的頭顱里也有著相應(yīng)的巨大大腦,而雙門齒獸的大腦則比較小。
在卡拉波納湖,人們還發(fā)現(xiàn)了腹中殘留有最后一餐食物的雙門齒獸骨架——它們死前正在吃濱藜。這種堅韌的植物可不是什么像樣的食物,因此這些雙門齒獸當(dāng)時可能已到了孤注一擲的境地:干旱造成的饑荒有可能就是它們的死因。
袋獅
袋獅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哺乳類捕食者。在外表上和生活習(xí)性上它都和大型貓科動物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都有可以回折的爪,它的俗名也因此很像大型貓科動物。不過袋獅有一個貓科動物所沒有的特別之處,它前腳的“大拇趾”長有一個極度彎曲的巨大爪子,比其他趾頭的爪子都要大得多。目前人們還不完全清楚它大拇趾上的這個爪子的作用,不過它有可能是用來造成很深的傷口的一個致命武器——就像伶盜龍(電影《侏羅紀(jì)公園》使它聲名遠播)用它后腳長長的爪子殺死獵物一樣。
袋獅的牙齒更加的不同尋常。它不像典型的有胎盤肉食動物那樣長著巨大的犬齒,而是長著大大的門牙,這使它有一副大齙牙的滑稽樣子。它的臼齒邊緣很長,并且長得像刀刃一樣,互相咬合的時候就可以有效地將嘴里的肉切開。發(fā)達的額肌能提供巨大的力量,被它結(jié)實地咬上一口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袋獅是否曾對最早的澳大利亞人構(gòu)成威脅呢?如果它能夠攻擊像2噸重的雙門齒獸這樣的巨獸,那么當(dāng)然有足夠的力量解決掉一個人。然而不幸的是我們在這方面沒有找到任何證據(jù),不知道究竟是袋獅獵殺人類還是人類獵殺袋獅,或者雙方學(xué)會了保持安全的距離。不過在有這種危險動物存在的情況下,很難想像人類晚上能夠安心地酣睡。
撕 裂 者
能夠挑戰(zhàn)袋獅頂級捕食者地位的主要競爭者是巨蜥——撕裂獵物的巨型蜥蜴。它是曾經(jīng)存在過的最大的蜥蜴。它就好像是放大了的科摩多巨蜥一樣,科摩多巨蜥可以長到3米長,而巨蜥最長可以達到大約5.5米,體重可以達到驚人的400公斤。
大家都知道科摩多巨蜥是獵食人類的動物,因此早期的澳大利亞人很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是巨蜥眼里的美味??颇Χ嗑掾岬墨C食策略非常簡單:將獵物放倒在地然后撕成碎片。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武器”,包括有力的腳爪和一副巨大而彎曲的鋸齒狀牙齒。如果科摩多巨蜥沒能將獵物一擊斃命,那么它的“秘密武器”就會派上用場:它的唾液里充滿了危險的細菌,哪怕獵物只被它咬出很小的傷口,也會迅速潰爛并且發(fā)展為敗血癥??颇Χ嗑掾嶂恍枰@只倒霉的動物,等著它自己死掉也行,等它衰弱時再次發(fā)起攻擊也行。巨蜥很可能也同樣擁有這種“細菌武器”。
如果巨蜥感知這個世界的方式也和科摩多巨蜥一樣,那么嗅覺應(yīng)該就是它發(fā)現(xiàn)獵物的主要手段。利用口腔頂部長長的叉狀舌頭作為嗅覺器官(雅各布森氏器官),科摩多巨蜥可以聞到11公里以外的腐爛動物尸體的味道。
魔鴨
“魔鴨”(牛頓巨鳥)是不會飛的大型鳥類中的一種。由于它們和鴨子以及鵝有近親關(guān)系,牛頓巨鳥及其親緣種得到了一個“末日魔鴨”的綽號。
牛頓巨鳥的身高可達2.2米,跟雄性鴕鳥的高度差不多,不過它的體重是后者的兩倍。由于體重如此之重,它跑起來自然不快。牛頓巨鳥的翅膀小得可憐,根本不能用來飛行,不過它有可能會將拍動翅膀作為威嚇對手或者是求偶的手段。
巨型短面袋鼠
可以說這種動物是袋鼠世界里的牛頭犬。它長得比現(xiàn)代的任何袋鼠都要強壯得多——這也是它名字里巨型二字的由來。它的頭顱短而深,使得顎肌咀嚼時更為有力。它站立時大約2米高,從鼻尖到尾端長約3米,和現(xiàn)代的紅袋鼠差不多。
要想知道巨型短面袋鼠的行動方式和行為,觀察現(xiàn)代的紅袋鼠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和紅袋鼠一樣,巨型短袋鼠移動時應(yīng)該也是將身體和地面保持水平,并且應(yīng)該也適合在平坦的地方跳躍,而不是在險峻的或者遍地巖石的地形。不過它和現(xiàn)存的袋鼠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它的后肢只有一個腳趾,和滅絕了的其他類袋鼠一樣。
從巨型短面袋鼠的牙齒可以看出,它是食嫩葉動物。它們將懸在頭頂附近的金合歡樹枝拖下來咀嚼嫩葉吃,或者將與其胸高的濱藜枝拉下來吃,它們可能還會用尾巴和趾尖將自己支撐起來去夠高處的樹葉。
長毛犀牛
長毛犀牛的體重接近2噸,龐大的體形使它免于受到眾多猛獸的傷害。
除了冰封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暖和的意大利南部和希臘南部以外,它幾乎占據(jù)了整個歐洲。長毛犀牛是一種食草動物,生活習(xí)性和現(xiàn)代的白犀牛差不多,不過它很好地適應(yīng)了溫帶更為涼爽的氣候和苔原——草原環(huán)境。
我們是怎樣知道長毛犀牛長著一身長毛的呢?在西班牙的一處高鹽沉積層,發(fā)現(xiàn)了一只被大自然腌漬起來的長毛犀牛,這些犀牛的遺骸還有一處地方讓古生物學(xué)家們吃了一驚,那就是它們的角并不是常見的錐形,而是扁平的劍形。每個角的下側(cè)磨損都更嚴(yán)重,說明長毛犀牛用角來清掃掉積雪以便能吃到埋在下面的草。
長毛猛犸象
長毛猛犸象是美洲的5種大象中最有名的一種。在克洛維斯時代,它們生活在松柏類森林邊緣處的極地苔原上。它比其他大象要小一些,身高很少超過2.7米,體重不超過8噸。冷凍保存的猛犸象遺體表明,它們長著深褐色到接近黑色的濃密長毛,內(nèi)層的絨毛足有10厘米厚。長毛猛犸象厚厚的毛和它們相對較小的耳朵和較短的象鼻一樣,能夠幫助它們抵御嚴(yán)寒。其他獨有的特征還包括頭部小丘一樣的穹頂,以及長有充滿了脂肪的“駝峰”的傾斜背部。
和所有的猛犸象一樣,長毛猛犸象也是食草的動物,長著特別適合嚼碎茅草和苔草的磨齒。它們每天大約要吃下180公斤的食物,這些食物都得用象鼻從地面上拔起來送到嘴里,花在這上面的時間可能多達12小時。和現(xiàn)存的大象不同,長毛猛犸象生活的地區(qū),每年都有一部分時間被積雪覆蓋,這時它們很可能不得不進行長途遷徙。
長毛猛犸象的遺骸在很多地區(qū)都曾被發(fā)現(xiàn),從英倫三島到西伯利亞,還有美國和加拿大不常年結(jié)冰的區(qū)域都找得到。這種動物在北美洲曾經(jīng)分布極廣,然而到了更新世晚期它們卻滅絕了。只有在位于俄羅斯極地區(qū)域內(nèi)的弗蘭格爾島上,才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小種群一直幸存到了大約4000年前,那時,非洲的古埃及人正忙著建造金字塔。
長毛猛犸象消失的時間距今相對較近?,F(xiàn)存的動物中,印度象和它的親緣關(guān)系最近。
哥倫布猛犸象
哥倫布猛犸象是長毛猛犸象的近親。它是新大陸大草原上最令人震撼的景象之一。哥倫布猛犸象可能是地球上曾經(jīng)生活過的最大的一種象,它的肩高可達4米,體重可達10噸,比今天的非洲象要大得多。要維持這樣一副龐大的身軀,它們每天需要吃下大約225公斤的茅草和苔草,此外還要吃下云杉的嫩枝、橡樹葉、山艾灌叢、香蒲甚至還有多刺的梨形仙人掌作為補充,所有這些都曾在它的消化道中被發(fā)現(xiàn)過。
哥倫布猛犸象沒有長毛猛犸象那么多毛,它的象牙則比后者要更長更彎。它們直到170萬年前才從亞洲來到新大陸,在一些干燥的山洞里發(fā)現(xiàn)了它們的遺骸。這些山洞應(yīng)該是它們舔鹽吃的地方。在沙漠、草原和稀樹草原這些生態(tài)環(huán)境里,它們都曾興旺繁榮。哥倫布猛犸象的牙可以長到4.5米長。除了用來抵御捕食者以外,有可能還具有某種社交上的功能。一只雌性哥倫布猛犸象,就能給獵人提供大約2噸的肉和脂肪。
史前時代的美洲擁有的象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每平方英里土地上分布的象經(jīng)??梢赃_到5頭之多。
美洲劍齒虎
美洲劍齒虎是已知的最大貓科動物之一,它站立時肩高有1.2米,體重可達340公斤。它最獨特的特征就是那對能長到18厘米長的巨大犬齒,靠著這對犬齒它可以殺死其他的巨型動物。劍齒虎很可能采用伏擊的方式狩獵,利用它的“劍齒”在獵物身上留下又深又寬的傷口,讓獵物失血而死。雖然在殺死獵物時,這對“劍齒”是有效的武器,但在進食的時候就比較礙事了。在劍齒虎相互之間,這對“劍齒”也許還具有表達社交或者性方面的訊號的作用。巨大的“劍齒”使得這種貓科動物可以專門捕食那些對美洲獅來說過于龐大的巨型動物,它曾經(jīng)一度遍布美洲各地。
大象殺手
美洲始劍虎,這個名字來源于它獨特的鋸齒狀犬齒。這樣的一副犬齒構(gòu)成了一個恐怖的利器,就好像是一把鋒利的牛排餐刀。它的個子比美洲獅要小一些,肩高約1.1米,體重約150~250公斤,不過它在體形上和鬣狗要更加相似,同樣長著苗條的前腿和較短的后腿。它的爪子和印度豹一樣只能半回折,這說明它很可能擅長快速奔跑。
在得克薩斯的一處洞穴中發(fā)現(xiàn)了30只成年始劍虎和2只幼年始劍虎的遺骨,同時發(fā)現(xiàn)的還有400具被啃過的猛犸象遺骸,大多數(shù)猛犸象都在2歲左右??礃幼邮紕⑹菍iT獵食幼象的,一旦等到幼象遠離了母象或者象群就沖上去發(fā)動攻擊。這種貓科動物的牙齒特別適合撕開堅韌的象皮。化石證據(jù)表明,它們習(xí)慣將食物帶回洞穴中慢慢享用。它們很可能是種集群狩獵的動物,通過團隊合作將年幼的猛犸象和它的父母分隔開,然后再將它殺死。
地獺
大約在700萬年前,南美洲的一些怪獸通過水路來到了北美洲。地獺是早期的美洲人所遇到的最奇怪的動物之一。一共有5種地獺,小的跟獅子差不多大小,最大的一種則是跟長頸鹿一樣高的巨獸。每一種地獺都明顯是適應(yīng)特定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食物類型的特化品種。最早發(fā)現(xiàn)于美國東南部的魯斯科尼氏地獺,是一種6米長、3噸重的怪獸,它長著蓬松的長毛,獸皮有如裝甲一般,爪子幾乎有0.5米長。其余大小跟牛差不多的種類則是適應(yīng)于寒冷氣候的類型,最北分布到了阿拉斯加,在那里它們靠吃灌木和其他植物為生。
地獺可以在它們柱子一般的后腿支撐下站立起來,一方面可以讓它們在樹林里吃到高處的枝葉,另一方面又能抵御新大陸成群結(jié)隊的捕食者。有一些地獺遺體保存得十分完好,就連筋腱和皮膚都還存在,并且其糞便在潤濕以后還能散發(fā)出新鮮的氣味。在美國西南部的一個洞穴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沙斯塔氏地獺,在對其糞便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這只重達180公斤的動物所吃的食物包括摩門茶、球錦葵和芥屬植物,這些植物今天依然可以在當(dāng)?shù)卣业?。地獺家族是美洲進化出來的動物,不過到了今天剩下了5種小型的樹棲種類,并且還局限于在相對安全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叢林中生活。
美人魚怪獸
雖然美洲的大多數(shù)怪獸在人類到達之后很快就滅絕了,但史特拉海牛(即無齒海牛)卻一直幸存到了近代。這些巨大的塞壬女妖(希臘神話中的女海妖之一,她用美妙的歌聲誘惑海員,從而使船觸礁沉沒)吃海生植物而長得非常肥胖。雌性個體要比雄性大,可以達到8米長、10噸重。它們現(xiàn)代的親緣動物儒艮與之相比只能算是侏儒。從加利福尼亞一直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地區(qū),在更新世的時候都廣泛分布著史特拉海牛。在人類到達之后它們的分布范圍就不斷縮小,直到最后就只剩下了白令海上無人居住的科曼多爾群島還生活著很小的一個種群。歐洲探險家格奧爾格·史特拉于1768年發(fā)現(xiàn)了它們,僅僅27年之內(nèi),這種動物就因為人類的獵殺而終于滅絕。
大鵬的傳奇
馬達加斯加島是象鳥的家園——這種鳥和鴯鹋有親緣關(guān)系,它的身高差不多是人的兩倍,很可能是地球上曾經(jīng)存在過的最大的鳥類。這種不會飛的巨鳥似乎幸存到了距今非常近的時期。1685年,馬達加斯加南部多芬港的地方長官艾蒂安·弗拉古海軍上將還報告了安坦德羅族人所講的關(guān)于“Vorompatra”的故事——當(dāng)?shù)厝苏f這種體形巨大的鳥在當(dāng)?shù)氐恼訚傻乩锷癯龉頉],總是在最為人跡罕至的地方生活。
象鳥下的蛋是已知的最大的蛋——有一個象鳥蛋標(biāo)本周長達90厘米,長徑有30厘米,1個蛋里面能裝得下8個鴕鳥蛋、1800個雞蛋或者1.2萬個蜂鳥蛋。事實上,象鳥蛋已經(jīng)達到了生理上的上限,比它更大的蛋是不可能孵出后代來的。象鳥蛋里的卵細胞很可能是動物王國中曾經(jīng)存在過的最大細胞,恐龍蛋在它面前也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這樣的一個巨蛋大約要花上90天才能發(fā)育成熟并孵出幼雛,上帝在賜予象鳥父母龐大體形的同時,肯定也賜予了它們同樣非比尋常的耐心。
哈斯特鷹
對于恐鳥和其他不會飛的鳥來說,哈斯特鷹是一個可怕的殺手。在人類到達以前,它位于新西蘭叢林里食物鏈的最頂端,占據(jù)著現(xiàn)在大型貓科動物在那里所占據(jù)的生態(tài)地位。它有著跟老虎一樣大的爪子和3米寬的翼展。成年雌鳥有13公斤重。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同時也是最強壯的鷹。
在新西蘭的叢林里,哈斯特鷹總是高高地站在樹冠上,耐心等候它的獵物出現(xiàn)。一旦發(fā)現(xiàn)了獵物,它就會靠自己變短了的強有力的雙翅在樹林中猛撲下來,給予獵物致命一擊。作為其獵物的恐鳥,體重經(jīng)常是它的20倍,但化石記錄卻顯示,哈斯特鷹能將它的巨爪刺進獵物體內(nèi)。恐鳥雖大,同樣也會由于鷹爪造成的嚴(yán)重內(nèi)出血而斃命。
毛利人在山洞里刻下了哈斯特鷹的像,他們還用它的骨頭制成工具。在毛利人的一些傳說中,提到一種要獵食人類的神話中的鷹。毛利人的祖先有可能不幸地吸引了哈斯特鷹的注意力,因為他們穿著羽毛做的斗篷并且用兩只腳走路,在它眼里可能跟恐鳥很像。
奔跑的蝙蝠
在毛利人到達以前,新西蘭僅有的本土哺乳動物是4種蝙蝠,其中大短尾蝠在近代滅絕了。在這個再沒有其他小型陸生哺乳動物的世界里,這種奇特的蝙蝠進化出了在地面上爬的能力。在它身體兩側(cè)各有一個囊,可以將折疊的翅膀藏起來,它不僅能在地洞里飛快地跑來跑去,還可以像老鼠那樣自己在落葉層掘出地洞來。它既喝花蜜又吃一部分肉類,腐肉和雛鳥都是它的食物。
《遭遇怪獸:人類的史前生存戰(zhàn)爭》[英]特德·奧克斯著何曉科譯東方出版社2004.5定價: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