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是我國晚唐文人中第一個專力于“倚聲填詞”的名家,對五代以后詞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被譽為“花間鼻祖”(《花草蒙拾》王世禎)。但由于唐代文人詞是在歌舞享樂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產(chǎn)生起來的,起初它只是作為一種娛賓遣興、抒發(fā)情愛的民間俗曲子流行于世,因此被排除于正統(tǒng)文學之外,不登大雅之堂。加之溫庭筠“能逐弦吹之音,為側(cè)艷之詞”,配合樂曲傳達柔媚香艷的情思,經(jīng)常與歌妓為伍并成為她們的代言人,因而為時俗所輕。人們普遍認為其詞“雖文采絢爛,而雕琢過甚,帶有濃厚的唯美主義傾向”(游國恩),“多數(shù)詞內(nèi)容庸俗,思想空虛,把詞引入了‘艷科”。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帶有某種陳見,或因人而文,累及作品,在點評中有些地方難免失之偏頗,各家評論對溫詞在藝術(shù)以外所取得的成就未能重視,未能實事求是地對待溫詞所蘊涵的思想意義,因而給予了不恰當?shù)馁H責。
溫庭筠的詞主要以婦女生活為題材,表現(xiàn)女性的嬌艷形貌和哀怨情懷,其詞清婉精麗,開啟了綺麗香艷、含蓄委婉的花間詞風。他的思婦詞中常見的有閨閣女子、歌妓、商婦、宮女等,另有思念征夫詞。愛情作為一個永恒的話題,在溫詞中占有較大的篇幅。理想與現(xiàn)實的無法調(diào)和,怨婦們內(nèi)心始終無法排遣的哀怨愁情,為作品抹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悲劇色彩。這種悲劇也正是我們這個感性群體自身所始終面臨的,并永遠難于擺脫和超越的人性弱點。正是緣于此,愛恨情仇這一古老的題旨,在詞人的筆下被演繹得情韻深長,凄婉感人!
對溫詞持否定態(tài)度的人指責它題材狹窄,惟女人和相思之情是寫,且風格柔媚,晦澀難懂。不可否認,其中確有少量作品,由于過多的外部雕琢沖淡了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在藝術(shù)上臻于成熟精妙,但思想內(nèi)容無甚可取。比如《女冠子》“含嬌含笑”,“霞披云發(fā)”,還有他為丞相令狐綯代寫的《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詞人以細膩的筆觸去描繪女子的嬌情,去刻畫香軟慵懶的貴婦人形象,并以一種別樣的眼光去看待和欣賞另類的孤芳自賞的媚態(tài)美,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動人的藝術(shù)力量,給人以靡媚空虛之感。他的《張靜婉采蓮曲》中“抱月飄煙一尺腰,麝臍龍髓憐嬌饒”的句子,其格調(diào)就顯低俗,色彩也浮靡迷離,甚至被疑為艷情之詩。溫庭筠的這些詞實際上反映出作者作為一個封建貴族知識分子,以及作為一個落魄文人思想上庸俗浮華的一面。不過,詞人在諸如此類的創(chuàng)作中,也并未完全以欣賞女子的聲色姿容為目的,也未都以狎玩的態(tài)度去摹繪圖畫婦女,詞作情思幽渺,意境悠遠,不僅展現(xiàn)出了女性的美好容顏,而且有著流動不定的意識指向和隱晦含蓄的思想內(nèi)涵。這恰恰是那個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的社會,人們頹廢矛盾心理的一種自然流露與真實寫照。不過在溫詞中,純粹內(nèi)容空虛的作品其實并不多見,多數(shù)作品不僅藝術(shù)造詣高深,而且思想境界也不可低估。
閨情綺怨是溫庭筠思婦詞的側(cè)重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佩帶金釵玉鳳,居所富麗堂皇的嬌女艷婦。詞人通過環(huán)境與情態(tài)的描寫,將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在華貴的外表下面,鬢云美目之間流淌著鮮為人知的悵惘之情,傳達出的是那種積淀在她們心底深處纏綿的相思愁怨。他的這首《更漏子》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紅蠟高照,似在落淚,一位孤獨的少婦苦苦沉思,相思的人兒徹夜未眠!該詞寓情于一幅凄苦寒冷的深秋夜雨圖中,將那些深居閨房繡樓的貴婦人心中的離恨別情,真切動人地表達出來。詞作反映了舊時代被幽禁于深閨之中,又無力沖出狹小天地的婦女們暗無天日的生活,以及她們的那種寂寞惆悵之情。它暴露了嚴酷的封建禮教對于婦女,特別是上層貴族婦女身心的束縛與拘禁的罪惡,這正是造成她們可悲命運的又一大社會根源。溫庭筠的這些思婦詞涉及到古代封建社會中,由于時空阻隔夫妻、情人間長久分離,進而給對方造成巨大的心理折磨和情感傷害,這樣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溫庭筠的愛情詞曲。他的這些詞深受漢唐愛情詩歌以及唐代傳奇文學的影響,作品的主人公,從貴夫人、宮娥才女、普通青年男女到人所不屑的歌妓等,作品里回響著對相守不渝愛情的渴望,以及愛情破滅后的怨憤和悲傷。他的《菩薩蠻》“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寫一位女子的愛情五彩夢破滅后孤獨破碎的心境,讀來令人揪心。他的《夢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情化景中,極寫鐘愛之人如流水般一去不復返,在無情的打擊面前,女主人公如癡如呆,肝腸寸斷。咫尺天涯,人間真情難求!長期以來,“有情女遇負心郎”成為文學作品中一個說不盡、道不完的沉重話題。古往今來,能夠真實大膽地反映歌妓這類風塵女子愛情生活的作品是很少見的。由于溫庭筠長期生活在社會下層,對青樓女子比較了解和熟悉,他在作品《清平樂》之二中所表現(xiàn)的就是這個主題: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終日行人姿攀折,橋下流水嗚咽。上馬爭勸離觴,南浦鶯聲斷腸。愁殺平原年少,回首揮淚千行。
像這樣的描寫,在敦煌曲子詞中也曾見過,如《望江南》中的“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去那人攀”。只是前者隱語含蓄,偏于對痛苦生活的表述,是妓女們無聲的哭泣,而敦煌曲子干脆直率,對自己被人蹂躪的悲慘命運忿忿不平。下片在難分難舍、刻骨銘心的送別場面中少年最終出走,宣判了追求幸福生活、憧憬純潔真摯愛情的女主人公被始亂終棄命運的到來。它表明了這樣一個社會事實,即在世俗社會中,妓女得不到真正的愛情。該詞借景顯情,情因景發(fā),寫得凄婉感人,催人淚下!在楊花、柳枝、流水這些令人心碎的送別場景的渲染烘托下,詞中那個多情少年的猙獰面孔凸現(xiàn)了出來,同時,詞人對這位受害女子寄予了無限的同情,作品不僅對人性良知的泯滅發(fā)出了聲聲的責問,同時也充滿了對那個虛偽和冷漠社會的深刻質(zhì)疑。
溫庭筠的宮怨詞也是別具一格的。詞人在承襲白居易的《上陽白發(fā)人》、元稹的《宮詞》等唐詩中現(xiàn)實主義成分的基礎(chǔ)上,堂而皇之地把宮怨之思搬進了詞這種新的文學體式中。他從詩的窠臼中走出來,另辟蹊徑,拓展了意境和題旨,擴大了文學的表現(xiàn)功能,通過句式、音韻的變換,表達出多方面的思想情感。比如他的《清平樂》:
上陽春晚,宮女愁蛾淺。新歲清平思同輦,怎奈長安路遠。鳳帳鴛被徒熏,寂寞花鎖千門。競把黃金買賦,為妾將上明君。
詞中寫可憐女子有幸于君王的相思之愁,在一定意義上寄托了宮女對愛情、幸福和自由的渴望與憧憬,但最終陳皇后那種被漢武帝拋棄的命運,無情地降臨在她們身上,黃金買賦的悲劇代代重演。詞人抓住了宮女天真無知、爭寵獻媚的心理弱點,對身陷囹圄、落入深淵從而致使她們情愛饑渴,人性遭受極度壓抑的悲情結(jié)局,用白描的手法抒寫了出來。作品含而不露,鋒芒所向,對準了那個縱情聲色,致使無數(shù)無辜女子青春、愛情甚至生命白白被葬送的“明君圣主”,對封建社會這種吃人的后宮制度進行了揭露與譴責。
中晚唐時期,由于國力的削弱,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入侵加劇,以及藩鎮(zhèn)紛爭割據(jù)導致國家戰(zhàn)爭頻繁,內(nèi)亂不斷,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亂世離情成為詩人們經(jīng)常涉及的主題。溫庭筠把這一主題引入詞中,并加以吟唱。從溫詞的相思之情、離別之苦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千瘡百孔、兵荒馬亂的年代,看到的是“外有征夫,內(nèi)有思婦”這一不幸的現(xiàn)實,具有較為典型的社會意義。比如他的《番女怨》之一:
萬枝香雪開已遍,細雨雙燕。鈿蟬箏,金雀扇,畫梁相見。雁門消息不歸來,又飛回。
梅花遍開,春天來臨,本是賞春踏青的大好時節(jié),但引起這位彈箏持扇女的卻是對杳無消息的征人的無盡相思與擔憂。燕子的成雙,顯出她的孤獨凄涼,在年復一年的苦苦等待之中,女主人公的深深期盼再度落空。人命尚不如燕,這就是詞人所傳達出的悲苦主題。他的《番女怨》之二:
磧南沙上驚雁起,飛雪千里。玉連環(huán),金鏃箭,年年征戰(zhàn)。畫樓離恨錦屏空,杏花紅。
詞中滿腔的悲憤,更加直接地點明了離愁別恨的根源所在,寄寓了詞人對戍女征夫的真摯同情,也間接表達出了一種厭戰(zhàn)和反戰(zhàn)情緒,因而具有較強的人民性。溫庭筠的《遐方怨》、《訴衷情》和《定西蕃》等,亦屬這類作品。
溫詞現(xiàn)傳六十多首,思婦詞占的篇幅較多。在紅香翠軟的脂粉氣中,詞作塑造了眾多女性形象,共同組成了一道色彩明麗的人物畫廊。作品從女性的角度,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那個中興無望,處于風雨飄搖中的唐代社會圖景,以艷為美、以柔為美、以悲為美,多元化、多角度地表現(xiàn)了不同婦女的相思之苦、愁怨之情。其中,一些作品揭露世道的黑暗,反映社會離亂,抒發(fā)女主公內(nèi)心的傷感,訴說她們心中諸多的不平。從詞作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作家對歌妓這一處在社會最底層,倍受摧殘侮辱的婦女的婚姻、愛情及其她們的生存狀況,給予了極大的關(guān)注、描寫和同情,這在以男性為主導的世界里,確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正因為如此,風流才子溫庭筠所遭受到的世人的責難和鄙棄也就不足為奇了。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過去,不少批評家往往只注重溫詞華麗的外表,在抨擊其作品一味沉醉于紙醉金迷生活的同時,忽視了它更為深層次的思想亮點,造成了一種溫詞惟藝術(shù)可取的假象。我們認為溫庭筠的這些思婦詞,是一面晚唐婦女生活的鏡子,既充滿了對相思愁情的抒寫,同時也注入了詞人的憐香惜玉情懷,折射出他同情良善,同情弱者,主張公道的人性之美。它與傳統(tǒng)言志載道的詩歌相比,無疑是對禁錮人性的傳統(tǒng)主流文化的背離,其對物質(zhì)生活的追求與人性的張揚,閃爍著一種朦朧的人道精神意識,這是和唐代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一脈相承的,因而,不少作品具有積極的思想內(nèi)容和社會認識價值。
當然,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也許并未意識到作品本身潛在的客觀社會意義,不過這是我們今天的研究者所不能忽視的問題。
(戴光明,四川機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