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濤
在陽城縣町店鄉(xiāng)增村,安葬著一位只身殺死50個日軍的烈士。他是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英雄,但他的光輝事跡卻在陽城人民中廣為傳頌。
1938年7月3日,徐海東、黃克誠同志指揮八路軍——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六八八團和一二九師七七二團一營、二營,在陽城北部蘆葦河畔的町店地區(qū)與西犯的日軍二十五師團進行了一場血戰(zhàn),取得了重大勝利。
在七七二團(阻城習慣稱老二團),有一位年輕的排長,當年他僅有18歲,河南口音,中等個子,虎背熊腰,“國”字形方臉,黑里透紅,從濃眉大眼中便可看出他的英武膽識。在一次分段阻截日軍的激烈戰(zhàn)斗中,他帶領全排戰(zhàn)士堅守焦腰(焦家莊、陽腰)陣地,與進犯日軍展開了幾十個回合的爭奪戰(zhàn)。手榴彈扔完了,子彈打光了,刺刀刃卷曲了,陣地前沿上躺滿了無數(shù)日軍的尸體。而整整一排戰(zhàn)士,也犧牲得只剩下了他一個人,且身負重傷,血跡斑斑。
年輕的排長深情地看了看倒下去的戰(zhàn)友,從他們的身上取下僅剩的四顆手榴彈插在腰間,趕快向義城方面的部隊靠攏。不料剛到義城的勸后圪洞,就遇到 50多個手持大刀的日兵沖了上來,勸后圪洞又窄又長,大概只有一米來寬。他站在圪洞口邊,恰是“一夫當?shù)溃f夫莫開”。當時圪洞里已涌進30多個日兵,圍墻內(nèi)外一片嗚哩哇啦的吵鬧聲。
“留下一個人也要堅持戰(zhàn)斗到底!”年輕的排長環(huán)視四周,步步向前逼進。近了,更近了,突然,他飛起一腳,踢倒了走在最前面的一個日兵,奪過大刀,舉起就砍,一個個日兵應聲倒下。隨即,他將三顆手榴彈一齊拉開導火線,一個個隔墻扔了過去,只聽“轟隆隆”三聲響過,墻外的日兵連半個都沒漏網(wǎng),一齊上了西天。鉆進圪洞里的日兵慌忙回頭往外退逃,他眼疾手快,把最后一顆手榴彈扔到了一長溜日兵的尾巴上,四五個日兵被炸得血肉橫飛,連勸后圪洞的墻都炸塌了一截。這時,圪洞里的日兵前不能進,后不能退。他們見只是一個孤身無援的八路軍,便狂叫著一齊往前擁。面對這20多個日兵,年輕的排長毫不示弱,他頭腦里閃過一個念頭:“拼!縱然死了也要叫侵略者知道中國人的厲害!”他渾身不知從哪兒來的力氣,與沖上來的敵人死拼到一塊。他一連砍死了十多個日兵,自己身受重傷,終于倒在了血泊之中。這時,增村和西嶺的30多個民兵在武委會主任郭立升和閻國和的帶領下,舉著長矛、大刀、木棒,吶喊著從北向南圍了過來,剩下的八九個日兵見勢不妙,慌忙抱頭鼠竄,全被我軍夾擊斃命。戰(zhàn)士們和民兵們清理著戰(zhàn)場,倒在勸后圪洞里的日兵尸首有24具,墻外被手榴彈炸死的有 26具,他們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稱贊這位年輕的排長:“真是以一當百的英雄好漢!”
年輕的排長身受重傷,前額上、腮幫上、下頜上的皮肉都掀了起來;兩個肩膀的肉被砍掉了好幾塊,露出了被鮮血染紅的骨頭;渾身上下有著數(shù)不清的刀傷,血肉模糊的軀體和絲掛絲、縷掛縷的衣服緊緊粘在一起。他兩手握著的大刀牢牢地插在一個日兵的肚里。摸摸英雄的心口,心臟還在跳動,摸摸他的鼻子,還有正常呼吸。在他鼓囊囊的口袋里,裝著用手巾包著的小米干飯,也被鮮血染成了殷紅的珍珠。目睹此情此景,大伙的淚水奪眶而出。郭立升、郭軍(孫家溝民兵)、郭三囤、郭河保等人把他抬到焦莊的圪岔路口,會同追上來的幾個戰(zhàn)士,將這位年輕的勇士抬回了增村橋溝院的老二團團部,趕忙給他擦洗污血,包扎傷口。
過了小半天,他慢慢地從昏迷中醒來,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是:“快給我涼水喝?!币騻麆葸^重、流血過多,他是不能喝水的,守護在身邊的團長只好含淚安慰他說:“等一等,等一等?!彼悦院赜只柝蔬^去了。過了一個多小時,他又清醒過來,仍是鬧著要喝水,戰(zhàn)士們好心勸慰他不能喝水,他生氣地叫喊著,爬起來竄出門外,跑到橋南場的大柏樹底下,企圖去溝里喝個痛快。戰(zhàn)士們強逼著把他架回橋溝院后,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院墻根放著一盆戰(zhàn)士們剛剛洗過血衣的污水,便不顧一切地爬過去喝了個痛快,而后坐在圪臺上長長地舒了口氣,慢慢地閉上了眼睛,嘴角上還掛著一絲微笑……
年輕的排長犧牲了,村里的男女老少無不嚎啕大哭。郭考丁老人獻出了自己的棺木,老二團的戰(zhàn)士和增村人民把他安葬在增村南邊裁縫院前的高崖頭上,讓廣大人民學習他的英勇斗爭精神。
這位年輕的排長的抗日事跡感人至深,可眾多目睹者至今誰也說不準他的名字,只有當時靈柩內(nèi)的記墓磚上寫得清楚,可誰又忍心開棺破材呢?但總有一天我們會查清他的名字,使他的光輝名字與英雄事跡同載于陽城的革命斗爭史冊中!
(責編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