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勤
史鐵生,當(dāng)代著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華大學(xué)附中初中畢業(yè),1969年到陜西延安插隊,1972年因雙腿癱瘓返回北京治療,1981年病情加重,又患了嚴(yán)重的腎病,手術(shù)后只留下了一個受損的左腎。病后致力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1979年他發(fā)表第一篇小說《法學(xué)教授及其夫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yuǎn)的清平灣》《禮拜日》《舞臺效果》《命若琴弦》等,長篇小說《務(wù)虛筆記》,散文集《愛情問題》《學(xué)習(xí)對話》《病隙碎筆》等。1983年和1984年分別以《我的遙遠(yuǎn)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其中散文《我與地壇》和《病隙碎筆》的影響最大。近期,他又推出力作《我的丁一之旅》?!段遗c地壇》入選中學(xué)語文教材。
余:史老師,您好!我們能夠采訪到您,感到特別高興。您的散文《我與地壇》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它給了我們許多深刻啟發(fā)。記得有人這么評價:“《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的發(fā)表,對當(dāng)年的文壇來說,即使沒有其它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壇也是一個豐年。”
史:那是韓少功說的。韓少功這句話快成了我這篇散文的廣告語了。他這話比我的作品傳播得還廣(笑)。
余:可見,在您的眾多優(yōu)秀作品中,《我與地壇》影響最大,但它卻沒有獲得什么獎項,您怎么看待這件事?
史:獲獎可能要碰機(jī)會。正好那年發(fā)表的時候,沒有什么獎。
余:史老師,您在文中寫到地壇,在幾篇小說中您多次提到那座古園。有人分析:地壇和古園是您尋找到的精神家園。您覺得有這種象征意義嗎?
史:可以這么認(rèn)為。古園實際上就是地壇。我常提起地壇,是因為我向往它的安靜。那還是上個世紀(jì)80年代,地壇空曠清靜,我喜歡到那里寫東西和看書,無人打擾。地壇有我的零度寫作,有過天馬行空的想象。
余:史老師,能不能說地壇在您創(chuàng)作歷程上具有重要意義呢?
史:是的,我在地壇泡了15年,地壇在我創(chuàng)作上有不同一般的意義。以前那里基本上是一片荒地。門上掛的是“地壇公園”,也不收票,很多人從里面穿行。白天的時候,好像沒人。我在那里看書,包括有些東西也是在那里寫的。
余:《我與地壇》感情豐富,富有哲理,我們在教第二部分(寫母親)時,常常淚流滿面,作品給了我們極大感染。
史:我的這篇文章是一篇帶有自傳、自訴意味的散文,我以真實的身份投入到創(chuàng)作主體之中,坦誠地表現(xiàn)自己,所以寫景、敘事、繪人自始至終都飽含情感,而且都是真情實感地流露。在寫母親這一部分里,我回憶了母親的博大與無私,寫了我對母親沉痛而深沉的愛。由于是痛苦、深沉的真情表露,所以感人的成份自然要濃一點。
余:文中這樣寫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贝颂幍摹败囖H”和“腳印”有象征意義吧?
史:是的,“車轍”就可以看作我心靈求索的軌跡,這條軌跡肯定是十分復(fù)雜的,有直有曲,有進(jìn)有退,錯雜縱橫,直到最后,才完成了思想的涅槃。然而,我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親的伴行。每一次掙扎都帶給過母親憂慮和哀傷,是母親目送我走過這長長的路?,F(xiàn)在,我明白了母親在那個階段的作用,這是我的第二次涅槃。
余:母親順從兒子的任性,寬恕兒子的煩躁,這和溺愛截然不同,那它是什么?
史:是尊重,她試圖從尊重入手接近兒子的心靈,從而了解兒子幫助兒子。她是矛盾的,從感情上講,她不放心兒子去地壇,那是一個脫離了她視線讓她力不能及的地方;但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成人生再認(rèn)識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憂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復(fù)說服自己才能看著兒子隱入地壇。母親做對了選擇,使我得以在地壇治愈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注。
余:史老師,能不能這樣說,地壇是您獲得生存信心的地方,也是您感受母愛最深的地方。
史:是啊!地壇正是這一切的見證。
余:您現(xiàn)在還常去地壇嗎?
史:十年前我搬了家,離地壇遠(yuǎn)了,加之行動不便,現(xiàn)在很少去了。偶爾請朋友開車特意送我去看它,發(fā)現(xiàn)它已面目全非。這正是日新月異的布景和道具之所為吧。園中那些老柏樹依然令我感動——歷無數(shù)春秋寒暑依然鎮(zhèn)定自若,散發(fā)著深厚而悠遠(yuǎn)的氣息,不被流光掠影所迷。
余:史老師,今天您從地壇走了出來,您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地壇對您的啟發(fā),離不開母親對您的尊重和理解。您的新作《我的丁一之旅》再次引起廣大讀者的關(guān)注,有人說它不僅在敘述愛情,也在敘述哲學(xué),您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史:這本是一個愛情故事,說的是“我”與“娥”的愛。自從分手于伊甸園,又被分裂,于是苦苦相思,世代尋覓,里面不過多了些對愛和性的思考而已。
余:史老師,這樣一部力作完成后,您應(yīng)該好好休息一下,大家都很關(guān)心您的身體,近來您的身體狀況怎么樣?
史:和過去一樣,隔兩天去一趟醫(yī)院,就像上班。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透析、睡覺,有精力的時候?qū)憱|西。每次透析的時候都有三四百升的血液在體外,全身無力。這把血里的營養(yǎng)也透走了,透析完就特別累而且餓,然后就吃,等身體補(bǔ)起來了,毒素又夠了,又得去透了。現(xiàn)在身體狀況好多了。透析完之后可以坐起來寫作了。我常說自己的職業(yè)是在生病,業(yè)余在寫作。
余:這樣的身體狀況,您還堅持寫作,寫作對您的生活有著特別的意義,是嗎?
史:為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說得通俗點,寫作是為了不自殺。我從21歲雙腿殘疾的那天,就開始寫作。我感到很幸運(yùn),在我21歲雙腿癱瘓時,我心想,人生這盤棋怕是要下到這里了,寫作及時找到了我,并延續(xù)著我的生命。
余:史老師的確是一個偉大的人,記得作家莫言說:“我對史鐵生滿懷敬仰之情,因為他不但是一個杰出的作家,更是一個偉大的人?!睘槭裁春芏嗌硖幠婢车娜耍热绮∪?、失戀的人、處于人生低谷的人都會看您的書?
史:因為人生來殘缺,人生艱難、充滿困境,當(dāng)人面臨的困境沒有盡頭的時候,會變得焦躁而脆弱,這時候需要一種對生命的理解。
余:的確,您的書充滿對生命的理解,這些理解里是不是蘊(yùn)含著您的人生態(tài)度呢?
史:是的。有位哲人說,命運(yùn)就是一部人間戲劇,角色是不可調(diào)換的。當(dāng)我的雙腿和兩個腎都被拿走的時候,我的身體失靈了。這是我所認(rèn)為的命運(yùn)。有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句話,我覺得挺有道理,它說:“世界上只有兩種生活——一種是悲慘的生活,一種叫非常悲慘的生活”。我覺得活著就是你對生命有疑問,對生活有疑難。但是關(guān)鍵在于一種面對人生的態(tài)度。
余:您選擇了樂觀的態(tài)度,是什么事情讓您這樣幽默地看待死亡?
史:這還得感謝卓別林,在《城市之光》這部電影里,女主人公要自殺,卓別林將其救下,這女的說:“你有什么權(quán)利不讓我死?”卓別林的回答讓我至今難忘:“急什么?咱們早晚不都得死?”這是參透生死的大師態(tài)度。我想他是在說,這是困境,誰也逃不過,人生的一切事就是在與困境周旋。這需要靠愛去延緩死亡。愛可以超越一切苦難,超越人世間的種種恩怨,超越宿命。
余:史老師,您理解的樂觀應(yīng)該是怎樣?
史:我常說這樣的話:“人的思想不妨先鋒一點,人的行為不妨保守一點?!蹦敲磳懽饕彩悄菢?。你寫的時候,可能不見得那么樂觀,因為你感覺到了問題和困惑,如果你覺得很順暢的時候,我覺得反倒沒什么可寫的。所以在寫作上,我不排斥悲觀主義,也不排斥懷疑主義。但在生活中,你既然選擇了活著,干嘛要痛苦地活著呢?不過,傻樂可不成??!傻樂不算是樂觀。所以“悲觀”“樂觀”這樣的概念放到文學(xué)上,應(yīng)該有重新的定義。
余: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讓我們獲益匪淺。那么順便問一句,您的透析要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不做了?
史:做到死就不做了。因為我的身體狀況,不能換腎,只能靠透析。
余:史老師您這么坦然地談到死亡,讓我們心中充滿敬佩之情。請您好好休息,千萬要注意身體。
史:(微笑著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