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遙
“無”是一切“有”的出發(fā)點。“無”中生“有”,是一般規(guī)律。你看,因為無“憂”,所以才有“樂”;因為無“私”,所以才有“德”;因為“空”,所以才“盈”;因為有所“不為”,所以才有所“為”。只有絕權(quán)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囂繁塵世而不貪、不卑、不畏、不俗、不諂的“大無”,才會擁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愛、大德的“大有”。這就是具有東方色彩的辯證法。
然而,要真正做到“無”卻很不容易,不易的原因就在于人們總是老惦記著“有”。如果老惦記著“索取”,老惦記著“占有”,這日子還能快樂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是什么人都能擁有“無”的。記得有一幅寫登山的對子云:“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闭媸钦f到點子上了。只有“到此已無塵半點”,才有“上來更有碧千尋”??梢?,“無”是心靈的凈化,“無”是人格的升華,“無”就是一種境界。
擁有“無”,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理解人生?!捌刑岜緹o樹,明鏡亦非臺”,本來就無我,我復何言哉?
選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