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雄輝
廣東省高考作文評卷組組長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柯漢琳教授在一次報告會上這樣表示:“作文的關鍵是寫出真情實感!現(xiàn)在中學生寫作文,越來越有一個明顯傾向,堆積華麗的辭藻,通篇使用精美的修辭,但文章中沒有考生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讀起來缺乏真情實感,這些沒有實際內容、只是空有一個花架子的作文當然很難得高分?!?/p>
柯教授的這番話告訴我們,感情真摯動人是文章的根本。在寫作中,作者只有坦露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與讀者產生情與情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才能贏得高分。那些只講技巧不講內容,只煉字句不煉感情的矯揉造作、無病呻吟之作非但得不到高分,而且會適得其反。
作文感情失真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材料失真。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只能給人一種矯揉造作的虛假的感覺,根本不可能使人感動。2004年全國高考作文題“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有位學生寫了《當我面對挫折的時候》一文,文中的“挫折”明顯是虛假的。如“兩歲時我掉進了水溝險些喪命;4歲時領教了馬蜂的厲害;7歲那年被馬車軋斷了一條腿;10歲那年又嘗到了觸電的滋味”等等,這樣的“挫折”足以讓人“聲淚俱下”,可是除了笑不出聲,誰會為之動容呢?當然,我們強調真實不是說不能虛構,而是說虛構的情節(jié)也要合乎實際,合乎事理,合乎自然。比如,為了情節(jié)的需要,我們把發(fā)生在甲同學身上的事移到乙同學身上,這種移花接木的方式有時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脫離“生活的真實”,給讀者留下虛假的印象。
二、情感欠美。真情有高尚與卑劣之分,能引發(fā)讀者共鳴的是高尚的、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如果情感來得消極,來得卑俗,即使再真實,也不能感人。所以,要想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須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有的考生寫作能力很強,作文時感情也很充沛,但對事物的認知有偏差,個人的情感不夠健康積極,打著社會印記的畸形價值觀在文章中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從而導致低分。如2005年河南一考生寫有一篇《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的作文,文中寫一善良老實的工人踏踏實實地工作,結果下崗了,真是出人意料;再一細想,他這么老實,又無背景,不下他下誰呢?下他又在情理之中。雖然不可否認這種現(xiàn)象在社會中不是完全沒有,但為數(shù)極少,更何況這個工人下崗也許還有其他原因,諸如知識水平低,業(yè)務能力差等。作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揪住一點,不及其余,稍顯片面與偏激。
三、表達欠佳。作文要用語言來記錄生活,表達情感。如果語言走樣,表達欠佳,文章就會變味,情感自然失真,原本有著強烈感情的材料也變得寡淡了。如2004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題“家庭教育”,有位考生寫母親對他的教育和影響,文中寫母親把自己喜歡看的《格言》雜志讓我第一時間閱讀,敘事后考生寫了這樣一段話:“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媽媽,我怎樣才能報答你對我的一片恩情呢?我接過媽媽手中的雜志,淚如泉涌,滴到唇邊,淌在心間……”這段話有明顯的“矯揉造作”之嫌、“無病呻吟”之感,不但不令人動情,反倒令人生厭。
高考作文要做到感情真摯動人,一定要避免走入以上三個寫作誤區(qū),力求選擇蘊藏著真摯情感的事物作載體,并瞄準觸發(fā)情感波瀾的“點”,讓情感發(fā)自內心,出乎真情,不表言不由衷的情,不說虛情假意的話。同時,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要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是非觀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即使是揭丑顯惡,也要抱著治病救人的態(tài)度,以一顆誠摯的充滿人文關懷的心去觀照世界,關注生活,關心他人,這樣的文章才能感染人、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