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椰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師職業(yè)處于不斷變化和發(fā)展之中,教師生涯具有終身性,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新時代的教師應當適應時代的需求,把教育當做一種生活藝術,主動創(chuàng)新;正確認識教育對象,尊重生命;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教育教學的技能和科研能力。
關鍵詞:教師生涯;終身性;提升自我
中圖分類號:G45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6)10-0115-02
一、教師生涯具有終身性是時代對教師發(fā)展不斷提出新的期待的必然結果
1.是學習化社會的必然要求
“學習化社會”理念是由美國學者羅勃特·哈欽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報告中正式把“學習化社會”作為未來社會形態(tài)的構想提了出來。1995年歐盟發(fā)表了《教與學:邁向學習化社會》白皮書,由此學習化社會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在國際社會受到廣泛重視。學習化社會的到來,給各行各業(yè)的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zhàn),而作為培養(yǎng)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師,更應感到學習的緊迫,要不斷學習,不斷追求,用最新的知識武裝自己。誰更能把握機會,迎接挑戰(zhàn),誰就能獲得成功,誰就能站在時代的前列,成為強者,如果墨守成規(guī),不思進取,則終將被淘汰。
2.是實現(xiàn)終身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需要
在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江澤民說,“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中華民族具有崇尚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應該成為人人皆學之邦”。未來社會是一個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社會,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體現(xiàn)在知識和人才的多少、民族素質的高低和創(chuàng)新能力強弱的競爭上。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zhàn)略主動地位?!皣\興衰,系于教育;教育興衰,系于教師”,教師肩負著興教興國的重任。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只有當你不斷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時候,你才能教育別人?!币虼?,教師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在各自的崗位上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不斷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
3.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
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對教師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與時俱進,越來越高,越來越富有科學性。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這桶水還要常換常新,不能是老的舊的“一桶水”。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教育環(huán)境的改善,多種媒體的介入,使得一個班學生的信息占有量遠遠超過一名教師。“吾生有涯而知無涯”的感覺對教師來說也許從來沒有如此強烈過。因此,教師必須是一個終身學習、始終站在知識前沿的人。
二、教師生涯具有終身性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要求
當代著名學者葉瀾曾經這樣分析:對人類的熱愛和博大的胸懷,對學生成長的關懷和敬業(yè)奉獻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復合的知識結構,在富有時代精神的科學理念指導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實踐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這就是我們期望的未來教師的理想未來,在我們的身邊已能找到這樣的教師,然而在未來的社會中,這將是一支值得人們敬佩和國家引為驕傲的、由千百萬教師組成的大軍[1]。這一席話很好地道出了我們對未來教師的要求。新時代的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提升自己,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1.把教育當做一種生活藝術,主動創(chuàng)新
與其他職業(yè)一樣,教師的職業(yè)也有三個層次的境界:生存境界、責任境界和幸福境界。第一個層次,教師把工作當做一種謀生之路。他之所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認真?zhèn)湔n、上課,批改作業(yè),輔導學生,是因為他害怕下崗,丟飯碗。第二個層次,教師把工作當做一種職業(yè)。因此,他努力工作僅僅是出于“踐責”:因為我是教師,所以我就應該做教師應該做的事。第三個層次,教師把教育當做一種生活藝術。所謂藝術,就是可以醉人而不知,可以育人而不覺。此時,教育工作融進了他的生命,他不再有工作之苦、踐責之累,不是出于生存的壓力,不是出于服從義務,而是為了表達生命,享受幸福[2]。
教師作為職業(yè),它首先是謀生的手段,但是,一個教師不能僅僅把自己的工作作為謀生的手段。今天,絕大多數(shù)教師基本的生存需要已得到了滿足,所以要不斷提升職業(yè)境界。我國著名教育家呂型偉說:“教育是事業(yè),事業(yè)的意義在于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彼倪@番話道出了教師職業(yè)的終身發(fā)展過程。教師把自己的職業(yè)當做藝術,就是對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否定。傳統(tǒng)教育,從嚴格意義上說,教師是工具,學生是容器,教師按照教學大綱、教學參考資料來備課,按照教材的內容“照本宣科”,一堂課、一個學期把課上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教師視教育為藝術,教師就會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根據(jù)自己的素質特點和學生的情況對教材進行主觀的改造,將自己的“力”加進教材,教育活動就成了主動的活動。這樣教師就會主動去學習,去吸取最新教育教學成果,去發(fā)現(xiàn)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實現(xiàn)教育的創(chuàng)新。
2.正確認識教育對象,尊重生命
教師的職業(yè)獨特性之一是其工作對象是人,“我們是和生命中最復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現(xiàn)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決定于我們,決定于我們的能力、水平、工作藝術和智慧”[3]3。學生是一個各方面都有待成長的生命個體,而這個成長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又決定于教師,所以教師要珍惜學生的個體生命,把他們視為一塊塊獨一無二的“珍寶”,用心地去塑造他們。每一個學生都有其不同的個性和獨特的價值,教師珍惜了它們,也就尊重了學生的生命與尊嚴?!懊恳粋€人在他或她身上都是有價值的——我們……叫作人的尊嚴——其他一切價值的根源和人權的根源就是對此的尊重”[3]3。
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不少教師是只見“人”而不見生命,這就是說,我們把學生當做一個抽象的人、靜止的人對待,而忽視了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對象——兒童——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培養(yǎng)人,這就使我們擔負著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責任”[4]。當今,知識不斷更新,新事物、新信息不斷涌現(xiàn),學生吸取知識的量越來越大,教師孤陋寡聞、見少識淺就無法滿足學生如饑似渴的求知欲。一個教師要適應時代的要求,不說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最起碼也得不斷學習,捕捉變幻的信息,在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才能教好學生,使學生這一塊塊“珍寶”放出奇異的光彩。
3.不斷更新知識結構
教師的知識水平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教師的知識一般包含三個方面,即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5]。本體性知識(subjuct-matter knowledge)指的是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如語文、數(shù)學、英語知識等,它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前提,也是人們普遍熟知的一種知識。條件性知識(conditional knowledge)指的是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一般包括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知識、學與教的知識及學生成績評定等方面的知識。實踐性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指的是教師在面臨實際的課堂情境時所具有的課堂背景知識及與之相關的知識,它更多地來自教師的教學實踐,有明顯的經驗性成分,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累積。本體性知識是教師最基本的知識,是教師成長的必要條件。條件性知識是保障教師成功的前提條件,也是目前教師所普遍缺乏的,需要教師更多地從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漸地了解和習得。實踐性知識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具有決定作用,因為教育實踐的情境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這就決定了教師不能僅憑所學的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進行專業(yè)的實踐嘗試,還必須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教育環(huán)境,在實踐中不斷進行研究,把所學的知識與教育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逐步形成優(yōu)化的教學實踐,從而真正使教師專業(yè)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只有把自己知識的百分之一用于課堂講授就夠了的教師,才是真正熱愛自己學科的人”[3]160,并且“你的知識你的求知欲望和閱讀愛好,就是你個性教育力量的源泉”[3]161。所以,新時代的教師要不斷“充電”,更新知識結構,適應時代的要求。
4.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技能和科研能力
在教育活動中,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科學技能、教育教學技能,這也是許多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包括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技能、規(guī)范漢字和書寫技能、教學工作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6]。我國制定了教師資格和任用制度,教師資格的一個構成要素就是教育教學能力?,F(xiàn)在許多師范生從學校畢業(yè)后就取得了教師資格證書,但實際上,許多教學技能的獲得還要從日后的工作實踐中去不斷學習和積累。受過師范教育的教師,不可能全部掌握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所需的教學技能。在美國,對教師任教資格每十年重新認定一次,由各州教育廳實施,一旦不合格,可以隨時取消教師資格。因此,在美國,教師無終身職業(yè),這就激勵教師人人奮發(fā)向上,使參加培訓提高自身素質成了每一名美國教師自覺迫切的內在要求。借鑒他國的經驗,在當今社會,我們也有必要建立“進了師范門,不一定是師范人”的機制,激勵教師去不斷提高教學的技能。
參考文獻:
[1]于漪.現(xiàn)代教師學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5.
[2]朱小蔓,等.教育職場:教師的道德成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04-205.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周渠,王義高,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4][英]阿倫.布洛爾.西方人文注意傳統(tǒng)[M].董樂山,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234.
[5]鐘啟泉.教育方法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2.
[6]李成學.教師的素質與形象[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216.
〔責任編輯:李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