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說過:“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痹谌嫱七M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與學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達到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從細微處做起,提高學生適應環(huán)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將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努力營造適合于學生主動發(fā)展的一種寬松氛圍,發(fā)掘學生的心理潛能,據需施教,讓學生樂于接受,推動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水平的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合格的新世紀人才。在當代教育視野中,心理健康教育必將成為現代化學校的一個標志,也必將成為當代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那么,該如何把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貫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去呢?
一、平等對話,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
中國歷來講究師道尊嚴,在最能表現教師尊嚴的課堂上,教師一直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學生則處于一種無形壓力的包圍之中。所有的孩子都被要求腰板挺直、雙手背后、兩腳并齊。教師講課的時候,學生個個鴉雀無聲;教師提問的時候,學生無聲地舉手并且舉手的姿勢都是統一規(guī)范的,給人的感覺猶如到了軍營一般。課內如此,課外也相差無幾,由于受“師道尊嚴”這道禁錮的影響,因而學生見了老師就像“老鼠”見了“貓”似的惟恐躲之不及。試想:當學生震懾于教師的威嚴,戰(zhàn)戰(zhàn)兢兢站在教師的面前時,有疑問怎么還敢向教師求教?有話還會向教師說嗎?有錯又怎么有膽量向教師承認呢?……據調查結果表明:90%的學生希望能坐下來訂正作業(yè)或接受教育,在老師面前站著,覺得緊張不自在,老想著早些離開;而如果能同老師面對面坐著,就會覺得老師可親沒有架子,心情比較放松,易接受老師的觀點。所以,筆者建議老師們找學生談心、輔導或進行說服教育時,不妨放下“師架子”,在自己的辦公桌旁放條凳子——讓學生坐下來說話、訂正作業(yè)吧!這樣,學生覺得教師可信任,有親近感,才會樂于說心里話,敢于暴露思想問題,才能實現師生心靈的溝通,才能依據實際情況施教,才能有利于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二、暗示鼓勵,讓學生走出心靈的陰影
常言道:“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就是要求教師為人師表,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師德。因而教師要熟知學生的心理,了解他們的長處和不足,依據他們的特殊需要,善于啟發(fā)誘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從而達到“長善而救失”的目的。記得有一次上語文課,我發(fā)現班上平時挺愛看書的劉斌同學又在偷偷地看小人書。于是,我邊講課,邊悄悄地走到他身邊隨手把小人書拿了起來,又接著講課。下課后,我臉帶微笑來到他面前,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說:“放學后,到老師的辦公室來一趟,好嗎?”他紅著臉,不好意思地點點頭。放學后,當他忐忑不安地走進我的辦公室準備挨批評時,我并沒有批評他,而是把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一疊書和他的小人書塞到他的手中,和氣地對他說:“這些書都很好,希望你能好好地去讀讀。你愛讀書,這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在老師講課時看就會影響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是要有嚴格的紀律性的,應該在課余時間去看,再讀讀原著收獲會更大!”從此,他上課能專心聽講了,成績也越來越好……三年后,他考上了理想的重點中學,在給我的一封信中曾提到這事:“敬愛的藍老師,那次談話雖然很短,但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我至今也沒有忘記……”事實證明:只有讓學生口服心服,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和思考,從而啟發(fā)他們真正認識問題的實質,然后再提出可供操作的具體方案與措施,讓學生覺得既從思想上提高了認識,又有具體的行為指導。
三、冷靜處事,不讓學生留下遺憾
教育是一項“危險”的事業(yè),也許教師引以為自豪的做法恰恰是刺傷學生心靈的刀劍,也許教師用考試來不斷強調的知識點全被學生忘記了,而并未在意的言行卻在學生身上產生了絕對料想不到的結果。它甚至能影響學生和教師自己的一生。因此,作為教師遇事要冷靜,在冷靜思考后再作出妥善的處理。才不致于在學生的心里留下遺憾。因為學生對教師觀察很細,從外貌、性格、聲音到行為,他們無一不研究。學生獲得教師的信息比教師獲得學生的信息更多,正如教育家加里寧所說的那樣:“教師每天都好像蹲在一面鏡子里,外面有幾百雙精細的、敏感的、善于洞察出教師優(yōu)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地盯著他,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受著這樣嚴格的監(jiān)督,也沒有任何人能對年輕的心靈以如此深遠的影響?!庇浀瞄_學的第三周,班里的一名男生給同班的一名女生寫了一張頗有情感韻味的紙條,結果紙條沒有傳到這位女生的手中就被幾位調皮的男生搶走了,并向同學說“XX”給“X”寫“情書”。正當他們要向外宣揚時被我撞見,及時制止并收走了那張紙條,并給這些學生講明事理,不要把精力放在造謠中傷別人的事上,然后分別找這兩位學生談心,指出利弊,使這兩位學生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及時教育了其他學生,又保護了這兩位學生的自尊,才沒有導致因誤導變成他們兩人真的有“寫情書”的意思。
四、民主抉擇,別給犯錯的學生留下痛苦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小孩子由于天生好動,自制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大錯沒有而小錯常有。一般說來,學生做的一切是給教師看的,學生的一切由教師來決斷。這其實都是教師愛決斷學生的事情,學生凡事都要請示老師的老習慣在作怪。事實證明,學生犯錯時由全體學生民主討論對他的處理意見,把決策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他們會比老師做得還恰到好處。同齡人的意見易于被他們接受且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見,既讓犯錯的學生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又知道了該如何去改錯,遠遠比教師武斷地作出處理效果好得多。例如,有一次我們班兩位學生午休時在教室門口追跑、打鬧被扣了分。第二天語文課前我擠出5分鐘時間讓學生討論對他們的處理意見,不少學生提出了合情合理的處理意見,有理有據。一名學生以某地人們砍一棵樹要補栽三棵樹來彌補損失的例子,提出讓他們每人罰掃三天地對他們進行警示教育,他的意見得到了全班學生的認可。第二天,我發(fā)現這兩位學生來得特別早,認真地做好了班級衛(wèi)生工作。我想這就是學生民主決策給這兩位學生帶來心悅誠服的改錯動力吧!當然其間也存在個別偏激的說法,如讓他們掃一個月、一學期地板,這就需要教師去暗示,并加以正確的引導才不會偏離航向,越出軌道,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五、據需施教,讓學生增強奮斗的信心
在醫(yī)學界有個療法叫“暗示療法”。其實,在教育界,暗示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那神奇的導向作用不可低估,它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按警示約束自己,朝著所示的方向前進。大家頗為熟悉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而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學生觀,改變那種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公式化的鑒定式評語便成了傳遞這一信息的有效途徑。
我給一位成績優(yōu)秀卻有小偷小摸習慣的學生的評語是這樣寫的:你是個聽話的女孩,從不多言多語,課堂上常常給老師、同學們以驚喜,你那出色的表現和出眾的成績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老師喜歡你,同學喜歡你,可惜你常有不經別人同意就拿別人東西的小毛病。記?。簝?yōu)秀的學生是要有嚴格的紀律性和高尚的品格的。愿意在這方面努力嗎?(對她來說,肯定其成績是她的一般需要,而適時提醒幫助其糾正錯誤行為才是她的特殊需要。)這樣的評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讀來是那么親切,那么平易近人,學生看了會心悅誠服地接受而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的窗口,師生間真情碰真情,真心換真心,字里行間顯露出教師對學生的愛,對學生成功的肯定,對學生發(fā)展的激勵與期望。讓學生從評語中得到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愛的激勵,增強學生學會做現代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六、目標導向,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快樂
日本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曾在1984年東京馬拉松邀請賽和1986年的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兩次獲得了世界冠軍。他在自傳中寫道,每次比賽之前,他都要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他就以接近百米賽跑的速度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當到達第一個目標后,他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于是這40公里多一點的賽程被他分解成幾個小目標之后,就順利地跑完了??梢?,山田本一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目標分解法”。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也可采用這一方法,把預期所要達到的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殊需要,分解成若干個部分。當他們獲得了成功之后,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使其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增強“我能行”的自信心。這樣他們就會有信心和勇氣去面對下一個目標。所以,“目標分解法”的實現,能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不斷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成功機會,他們便能以百倍的信心向著更高的目標搏擊、翱翔。
七、以心換心,贏得學生的尊重與信賴
兒童時代應是歡樂、祥和的時代,是游戲學習與成長的時代。每個人都有保持童心的權利,老師有責任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作為教師、班主任,要努力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以心換心,傾情投入,才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賴,這樣的教育才會有“春風化雨”的親和力,才不致于給自己留下太多的缺憾。鑒于此,我努力做到:
1.找亮點,由“相形見絀”轉向“各有特色”。作為班主任,都有通過努力使自己的班級各方面更為出色進而脫穎而出的愿望。然而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接班之初總會覺得學生這也不好,那也不行。因此,班主任此時首先要擺平心態(tài),轉換思路,善于尋找自己和學生的亮點創(chuàng)建班級特色:一方面挖掘自己的亮點發(fā)揮優(yōu)勢來構建班級特色;另一方面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亮點,表揚先進,培養(yǎng)典型,對學生要抓住閃光點,不斷鼓勵,因為學生的可塑性強,“你說他行,他就行”。
2.多活動,由“清規(guī)戒律”轉向“春風化雨”。不少人認為只有對學生從嚴管理才能樹立自己的威信,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其實,明確要求嚴格規(guī)定的“清規(guī)戒律”是顯形管理,比如不準在教室及通道追跑,上課不準交頭接耳等,容易使學生產生“被控感”,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形成抵觸情緒。當然,也不是說不要嚴格要求,可以改換一種方式,提倡創(chuàng)設情境的“春風化雨”式的隱性管理。如讓學生在具體的境遇中體會追跑、打鬧以及上課交頭接耳的害處,使學生不知不覺在寬松愉悅的情境中按要求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這樣,對學生少一點“家長式”、“警察式”的管治,多一些“朋友式”的交流溝通,學生便會在民主融洽的氣氛中親近你,信任你,敬佩你,進而和你一同創(chuàng)建優(yōu)秀的班集體。
3.早聯系,由“被動等待”轉向“主動溝通”。教育的復雜性要求班主任要善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教育合力,應努力變“被動等待”為“主動溝通”,要誠懇地多與科任老師、家長、學校領導與學生交流,盡早了解學生的表現、思想動態(tài)、生活環(huán)境,使教育在方向、要求、力度上達到一致,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好局面。
有句俗話說得好:“點石成金”。其實,每個人身上都具有潛在的能力,一旦將其挖掘出來,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并發(fā)揮出令人振奮的積極作用,其結果必然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此看來,據需施教不失為一種科學的育人方法。學生樂于接受后那神奇的作用不可低估,勢必會促進其身心的充分健康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