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對這對那都不滿意的人,上網罵完人、簽完名,還是會中規(guī)中矩到公司上班,因為日常工作中不守規(guī)矩就會有成本。這樣一個判斷簡單卻很重要,它決定中國是繼續(xù)堅決的推進市場化改革,還是大擺免費午餐。
進入2006的門檻,對于過去的一些事,腦子里還是混沌不清。不禁回首,想看塵埃落定。
我曾想象,2001年那兩架撞向美國世貿大廈的飛機像兩只蝴蝶,它們引起的蝴蝶效應漣漪全世界,成了改變許多人選擇的約束條件。
在加拿大,李嘉誠原來由于開采成本過高而一錢不值的油頁礦,由于選擇的人們增多而變得熾手可熱;大約也在這個時候,在莫斯科,因恐怖主義提高的油價,使向來由于財政困窘而受制于寡頭的俄羅斯政府一時間變得長袖善舞,普京一改葉里欽和丘拜斯的委屈求全,選擇了對寡頭的全面開戰(zhàn)。而在中國,那兩只蝴蝶的效應凸顯了中國商品和到中國投資的便宜。2002年,由于外商直接投資與購買的浩蕩,使中國經濟踏上了連續(xù)幾年的熾熱增長之路。浙江一個省,2001年賣給外國人210億美金的東西,2005年就增加到近千億美金。整個中國的生意也一樣火,出口從2001年的2600多億美金,增長到2005年的近8000億美金。
房地產價格飆生不能歸咎于房地產商
2002年突然增加的外需,導致了國內要素的全面緊張。滿足這些需求和它拉動的需求,要用電用煤用公路,要用民工要用土地等等。但2005年末,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貨車輪胎銷售大幅下降,說明公路貨運量增長放慢,這又意味著商品交易量增長放慢。交易量增長放慢,暗示著人們收入不會有什么增加。收入沒有增加對一些商品的選擇和需求會有明顯的影響。比如房地產,估計未來兩年人們就不會有更多的錢來推高房價。
實際上,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靠外需拉動是經濟界的共識,中國房地產價格的飛漲也與外需暴增有關??植乐髁x使得美國外商直接投資暴跌,后果是需求之水東流,外需浩蕩而帶來的蝴蝶效應輾轉增加了對中國房地產的需求。一是外商投資要用地,與外需聯系的相關產業(yè)投資要用地;二是在需求暴增中賺了錢要買房買地。需求本身還派生出更多復雜的需求。據我了解,浙江一些中小企業(yè)預期房價走高,就把企業(yè)存款和流動資金換成房產。一家企業(yè)老板告訴我他沒什么現金,需要流動資金就賣一兩套房子就是了。
需求東流給美國帶來更多的貿易赤字,恐怖主義帶來的石油價格暴漲,也增加了美國的貿易赤字。與此同時,反恐還增加了美國的財政赤字。雙赤字導致美元暴跌,人民幣與美元掛鉤,中國資源相對更顯便宜。便宜的不光是商品,有競爭力的國家鈔票也便宜。由于管制,外幣換成的人民幣不能拿在手里等升值,而是變成更有升值潛力的中國發(fā)達地區(qū)的房地產,將來匯率變化就有雙重升值。央行僅是在上海的調查就表明,外資密集地分布在上海房地產的上中游各個環(huán)節(jié)。
國外如此需求,房地產價格能不高嗎?如此,把中國房地產價格飆升歸咎于房地產商人的沒有良心,顯然不是科學的經濟分析。
但是,自2004年美國外商直接投資又增長回高位,歐盟傳統(tǒng)的福利主義又讓它大搞反傾銷,外需對中國增長的推動也在逐漸減弱。目前,從公路貨運反映出的中國商品交易活動的放慢,以及相應帶來的收入增長放慢,再加上交易減少企業(yè)需要流動資金維持而賣出房產,對未來房地產,我的推論是,房地產價格不會有錢來推高。當然,這還跟外資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有關。如果預期升值空間大,相對就覺得中國房地產價格低,還會增加選擇,那么房地產價格將不會迅速走軟。
民工荒不會再現
過去幾年,還讓人大動感情的就是民工荒。
我國經濟出現民工荒,是難得一見的好現象。我國經濟歷來為就業(yè)所約束,為剩余勞動所困,現在竟然有了供不應求,勞動有了新的更好選擇而放棄原來的選擇,這是中國經濟歷史性的進步。這種情形過去只出現在經濟遠比我們發(fā)達的日本、香港、臺灣等地,他們盡管人口密度遠大于中國,還是因勞動力緊張要進口勞動力。對勞動的需求和選擇增加自然要出新的價格,民工當然也會增加收入。
但不少人卻高興不起來,民工荒,這個中國經濟的歷史性進步,卻成了許多人譴責企業(yè)家的又一個理由。說是老板沒有人性造成。盡管老板并不都是好人,但是缺少民工成荒,而且普遍,就不能用老板的人性如何來解釋。老板和工人的關系以前就存在,為什么2002年前沒有民工荒呢,難道很多老板的良心在2002年才大大變壞的?問題還是要從需求變化來理解。2002年外需洶涌進入,增加了對各種生產要素的需求,當然包括勞動。我們查查過去幾年那些民工大省江西、湖南、四川等地的統(tǒng)計年鑒,就會發(fā)現他們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出口都在增加。而這些東西的增加就意味對勞動的需求也在增加。如果勞動力在當地就能找到工作,意味著過去千里之外的工作成本增高,價高選擇就少,于是才有了兩個三角洲的民工荒。民工荒并不是壞事,它至少反映了過去幾年,繁榮在向中國內地蔓延,市場好處有更多人分享。
2005年12月,聯合國公布中國人收入的基尼系數,說貧富懸殊開始惡化。張五常教授批評其是誤導的指數,指出過去好些地區(qū)出現民工荒,基尼系數不可能上升惡化。我同意張五常教授的批評。2004年,我在新華社的一家報紙上就撰文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可能被感情夸大》。我不相信一個靠制造業(yè)來獲得增長的經濟,一個能容納許多人就業(yè)的,市場好處能為大多數人分享的經濟,竟然會有統(tǒng)計數據所說的那樣大的貧富收入差距。如果真是那樣,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除了恢復計劃經濟,由國家厘定工資標準外,我想不出還有其他什么經濟來縮小這種差距。用印度的IT經濟?它的差距更大,平均日收入一美元的有三億人,差距會更大。而我國現在日均一美元收入的人已經減少到幾千萬。
最近還有一省高官譴責企業(yè)不給民工漲工資。其實勞動力價格也是市場決定的??梢韵葐栕约海瑸槭裁醋约嘿I東西總和人討價還價要買便宜,而不是嫌別人的東西便宜,要付高價買進。事實上,任何企業(yè)如果真像有一些人要求的那樣,果真高價購進生產要素的話,也不會有民工增加工資,因為競爭中高成本企業(yè)早死了,民工沒有地方領工資。當年英國人歐文和法國人傅立葉,就熱衷憑感情和道義給人發(fā)工資的空想共產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但他們的烏托邦和公社很快就灰飛煙滅。遺憾的是,至今許多人不明白這樣的好事為什么不存在。
話說回來,我從2005年貨車輪胎賣得不好推論,未來兩年我們大概不會看到2002年以來的民工荒了,民工收入將不會有什么增加。貨車輪胎賣不好,最終反映的是生意不好,交易不多;而交易不多就不會增加多少就業(yè),就業(yè)減少收入從何增加?
中國面臨危險或危機?
有些學者認為“社會不公的現象與日俱增”,甚至斷言“到目前為止,改革的共識已經基本破裂”。
我想,這大概跟2002年以來,外需的這輪增長的好處大多被市場分配給企業(yè)家和職工,而不是人文知識分子有關。這一點從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yè)難兩個相反現象就可看出,市場更多需要的是中國的體力,而不是我們現在好些文化人所謂的知識。但文化人,尤其是人文知識分子,通常又比車間田地里的人有話語權,尤其在網絡時代。于是,這輪增長中被邊緣化的文化人,眼里、筆下的貧富差距來得就比以往大,社會也比以往糟。
網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節(jié)約了獲悉社會情緒的成本。但是,聲音大并不一定就反映了社會共識。比如在這輪增長中沒有分享到多少市場好處的人文知識分子和預期較高而待業(yè)大學生,他們的抱怨又反映多少民工的想法呢?只不過他們有文化,會用網絡,聲音很大罷了。
中國并沒有在網絡等輿論上所渲染的危機和危險。中國社會歷來的起義動蕩,都是在百姓揭竿而起的成本為零的時候,在家凍著餓著與揭竿而起,就像泥鰍變黃鱔,成本差不多。如今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吸納進市場相互需求網絡中的人數之多,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換句話講,更多的人行為有了成本,也是反社會行為成本最高的時候。成本高,這類選擇就少。這不是簡單明白的道理嗎?現在不少對這對那不滿意的人,他們上網罵完人,上網簽完名,還不是中規(guī)中矩到公司上班。因為日常工作不守規(guī)矩有成本。
這樣一個判斷簡單卻很重要,它決定中國是繼續(xù)堅決的推進市場化改革,還是大擺免費午餐。
?。ㄗ髡邽檎憬ど檀髮W新制度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