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卓
朝鮮是中國東部屏藩,一條鴨綠江將中朝兩國連結為友好鄰邦。清太宗皇太極時,因朝鮮依附于明,影響大清統(tǒng)一霸業(yè),為解除后顧之憂,兩次出征,迫使朝鮮臣服,并以納貢作為稱臣的條件。這在今天看來是侵犯他國的不平等行為,但卻是那個時代的歷史事實。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欽定“貢道由鳳凰城”,從此鳳凰城承擔了接送朝鮮貢使團的特殊使命。
鳳凰城即今之鳳城,在丹東西北六十五公里。鳳凰城南十公里為鳳凰城邊門,是進入中國的第一道關卡。朝鮮貢使團過鴨綠江由中江臺起,經(jīng)今九連城、湯山城到邊門。邊門建有門樓、平房,門內為邊門衙署,配備文職章京(佐領)一員、防御(驍騎校)一員,披甲兵五十員駐守。
朝鮮使團帶著貢品于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向大清皇帝朝拜,大約起程于一月前。入邊門前一日向守門人報單并傳報鳳凰城城守尉使團到來的消息。貢使團由三大使臣、三大通官、二十四員押物官、三十名從人加之載運貢米、貢幣、土特產(chǎn)及路上食宿所需糧米、帳篷的馬夫和馬匹組成??傆嬋藬?shù)及馬匹各限定在三百以內。
據(jù)朝鮮人所著《通文館志》記載,入邊門當日早晨,守邊門將領由主客司護行出迎。迎送官、衙譯、當班的領催、甲軍等跟隨而出。三大使臣在門外行相見禮,饋贈酒果,呈上報單,令三大通官將贈送給邊門及鳳凰城有關將領及甲兵的禮單送上。相見禮完畢,主客司以下各官列坐于門之左右,令甲軍依照報單傳呼人及馬匹入邊門,然后使團一行至鳳凰城驛館下榻。
到鳳凰城之次日,使團官員穿戴官服,到城守尉衙署行見官禮:兩拜作揖,城守答揖,然后賜宴。宴罷,在城守引導下,到月臺龍亭前向皇帝牌位朝拜。龍亭在鳳凰城龍鳳寺內,康熙五十三年修建,亭內設皇帝牌位,供城內官員遙祝圣壽,也是朝鮮進貢使臣初入境朝正之所在。朝拜后,使臣向城守行五拜三叩頭,城守答禮。城守入廳坐定,大使以下之臣又兩拜作揖,使臣坐于東,書狀官坐于西,通事以下在外廳分兩行而坐。此時開始呈獻水果糕點、奏樂演戲、酒行九巡、設飯食,猶如今天的迎賓會。宴罷,使團起身到龍亭前行謝恩禮。鳳凰城的宴享之隆重與豐盛超過京宴,并且使團返回時盛情亦然,像這樣的宴享在東京(遼陽)、盛京、山海關還有一次。
從貢使團進入鳳凰城于驛館下榻開始,每日每人小米二斤、馬每匹草二束,豬肉、酒菜直至北京,按日支給,從北京回程同樣支給。使團行走難免有時越過驛站,無處就餐,皇太極遺諭中規(guī)定:“按驛折取銀兩”作為補賠。歲貢正值嚴冬,驛館容納不下三百人的貢使隊伍,不得不群聚露宿。針對這種情況,由不準越驛站投宿,改為可以到人煙稠密處賃住,后又改合隊行走為分批行走,到邊門時由鳳凰城城守尉先期聯(lián)系沿途旅店,代為備下,以使貢使有較為妥善的歇宿處。
貢包進入大清地面,保證不遺失、不被偷盜、不被搶劫,安全抵京,是護行的重要責任。貢物由鳳凰城城守尉代為雇車攬運,費用由禮部支銷,派迎送官、衙譯各一人護送至京,伏兵將率二十甲兵持兵部發(fā)給的信票至遼東(遼陽),然后再盛京、廣寧、錦州、山海關各站依次交遞護行。到盛京時將祭祀永陵、福陵、昭陵之中紙、苧布、糯米卸下,移禮部留存。
清廷實行寬柔政策,允許使者個人攜帶物品到大清地面出售,返回時也允許帶回大清土特產(chǎn)。為保證貢使個人物品安全,清廷規(guī)定自帶物品由貢使自雇車輛,不與貢包相雜,每到驛館另派衙役二三十名協(xié)助甲軍看門巡更。由于清廷實行嚴密地防范措施,貢包運行,尤其從中江到邊門這段貢道上,是比較安全的。
中江至邊門段貢道寬五公尺,在封禁區(qū)內。封禁區(qū)是崇德年問皇太極為保護龍興之地的資源不被采獵而設置,南起今東港市窟窿山,向北經(jīng)鳳凰城邊門在叆陽與明邊墻重合直至法特哈,因植柳連接而稱柳條邊。封禁區(qū)東至鴨綠江、圖們江,界內空閑無人,但到了清末,情況發(fā)生變化,流民沖破柳條邊,聚集成眾,貢道被蓋房墾辟,貢使行裝被公開搶劫。光緒帝認為自己的國民行搶貢使,實屬不成體統(tǒng),飭令鳳凰城城守尉務須查明,將情況迅速上報;盛京兵部命邊門防御、門卡領催、中江卡官等帶兵堵截查拿搶劫犯;盛京將軍提出朝鮮貢使過境變通護送章程:貢使過江提前知照鳳凰城城守尉,調撥馬隊前往中江迎護,直至鳳凰城邊門;由北京返回行抵鳳凰城,亦由鳳凰城城守尉出派馬隊,護送到江岸。光緒二十一年(1895)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自主,不再向清稱臣進貢,鳳凰城接送朝鮮貢使團的任務也自行結束了。
在清代有饋贈習俗,朝鮮貢使團也隨俗入流,入邊門關卡放行前呈上的禮單即為此。禮品贈送給邊卡領催、甲軍共十人,鳳凰城滿漢官員及護行迎送官、衙譯、兵將等共一百二十五人,加之沿途各站總計涉及三百二十一人。所贈禮品按官職高低從白紙、小煙竹到銀制妝刀、銀制煙竹各有不同。此種做法非清廷定例,順治年間對貪官污吏立法嚴懲,贓銀十兩,即籍沒家產(chǎn),后來改為責四十大板,流徙到席北地方。雍正時,對于盛京地區(qū)沽取虛名、私恩小惠、惟利是圖之風俗日下,進行過嚴肅整治,但種種陋習雖降諭旨多次競不悛改,收受朝鮮禮單亦在弊規(guī)之例。因其為土特產(chǎn),相沿成習,視為平常,直至嘉慶年間才將收受饋送門規(guī)銀兩者參辦革職治罪,并咨會朝鮮國王,嗣后不許私備門規(guī)擅相饋遺,受者與被受者同科勘核,宣布此項陋規(guī)原屬違例,嚴行禁止。
迎送官、通事官(衙譯)、主客官是具體負責迎送事務的官員,原設三員固定編制,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為在鳳凰城城守尉下屬防御官員內選派,迎送事務完畢,仍回本任。通事官中最著名的是文佳氏。文氏始祖文瑞原籍朝鮮國民,世居距鴨綠江六十公里的玉尚左洞。文瑞三十歲時正值清順治年間,被選入中國經(jīng)考試入四譯館當差,撥至鳳凰城,充任六品通事官,負責迎送朝鮮歲貢差務,落戶于城東三官廟,從此文氏世代為通官,留下了一部世襲通官之家族史。
[責任編輯張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