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松 羅 杰
法務人員之于當下的公司,一如炮兵之于拿破侖時代的軍隊
金庸老先生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F(xiàn)代社會中,有市場的地方就有公司,而有公司的地方卻不只是有恩怨那么簡單。生存還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已經擺在眾多公司的面前。正如甲骨文公司(ORACLE)的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所言:“硅谷的全盛時期已經過去,從現(xiàn)在開始,只有少數(shù)幾家大公司能夠生存,而其他的將衰落或者被消滅?!薄皟H僅成功是不夠的,其他人必須失敗?!弊鳛楣?,要生存下去,僅是適應市場是不夠的,還要能適應公司間異常殘酷的競爭。而訴訟,已經悄然成為了公司間競爭的一種手段。
思科訴華為
作為崛起中的中國公司的驕傲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下簡稱“華為”),在其征戰(zhàn)美國市場的歷程中,就遭遇了美國本土強有力的對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網(wǎng)絡設備制造商思科系統(tǒng)公司(下簡稱“思科”)以訴訟方式進行的阻擊。
2002年,華為在“雄赳赳、氣昂昂,跨過太平洋”的口號下開始大舉進攻美國市場。華為的產品直接與思科競爭,而且價格低30%左右。華為在美國的一些主流和專業(yè)媒體上刊登了極具針對性的廣告——“它們唯一的不同是價格”,圖案背景就是眾所周知的思科公司的標志:舊金山金門大橋。而思科CEO約翰·錢伯斯(John T. Chambers)意識到,這家來自中國的公司正在自己眼皮底下?lián)寠Z客戶,而自己“打擊華為”的計劃卻收效甚微。
美國當?shù)貢r間2003年1月23日,思科公司向美國德克薩斯州馬紹爾聯(lián)邦法院提起訴訟,控告華為及其兩家全資子公司華為(美國)公司和FutureWei技術公司“侵權”。思科在向法庭提交的長達77頁的起訴書中,指控華為“盜用”了其IOS源代碼、思科命令行接口、技術文檔,以及5項與思科路由協(xié)議相關的專利技術。
2003年1月25日,華為公司回應,一貫尊重他人知識產權,并注重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同年2月8日,華為從美國市場撤下遭思科起訴的涉嫌侵權的產品。2003年3月18日,華為否認剽竊思科系統(tǒng)的知識產權,并指控思科詆毀該公司的形象。3月20日,3COM公司和華為成立合資公司,以挑戰(zhàn)企業(yè)網(wǎng)絡設備市場的領導者思科。3月26日,華為稱思科指控其非法使用思科技術,將導致華為在美國市場受挫。6月7日,美國德州法院發(fā)布初步禁制令,判決華為停止使用思科提出的有爭議的一些路由器軟件源代碼、操作界面以及在線幫助文件。6月11日,3COM要求判決與華為合資生產的產品沒有侵權。10月2日,思科暫時中止其針對華為公司的版權訴訟。雙方已經達成初步協(xié)議。2004年4月6日,思科系統(tǒng)公司將對華為的訴訟延期。思科和華為的律師在3月31日提出申請,要求法庭將審訊壓后6個月。2004年7月28日,思科表示放棄對華為的版權訴訟,這場持續(xù)一年半之久的官司劃上了句號。
歷史總是重復的,《圣經》傳道書3:15節(jié)有語:“現(xiàn)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并且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痹缭?998年6月18日,朗訊技術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下簡稱“朗訊”)就曾向特拉華州美國地方法院提請了對思科公司專利侵權的法律訴訟。訟狀指出,思科侵犯了朗訊在數(shù)據(jù)網(wǎng)絡方面的8項專利。當時思科CEO錢伯斯就朗訊起訴思科專利侵權一事反擊說,朗訊這種舉動是一種試圖“阻撓業(yè)界領袖腳步”的“純粹的市場策略”,“是絕望公司的絕望舉動”。
5年之后的2003年,已然成為業(yè)界巨人的思科,面對后生可畏的華為,同樣毫不猶豫地祭起了訴訟的法寶,儼然對自己曾經的遭遇,選擇性地失憶了。
訴訟僅僅是為了獲得賠償嗎?
教科書往往把侵權訴訟的目的敘述成使受害者獲得救濟。然而,公司間的訴訟似乎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爭奪市場份額往往是其背后的真正用意。
本案中提到的初步禁制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又稱預防性禁制令或者臨時禁制令?!对沼⒚婪ㄔ~典》對它的解釋是:“起訴后作出判決前法院簽發(fā)的禁制令,禁止被告實施或繼續(xù)某項行為?!币簿褪钦f,它意味著華為在判決前將不能銷售禁制令中涉及的產品,這無疑是對思科市場份額的保護。并且,如果在日后的判決中法院做出終局性禁制令(Permanent Injunction),將意味著,禁制令中涉及的華為的產品與美國市場后會無期。這無疑是思科在產品市場層面上對華為的重創(chuàng)。當然,巨額的侵權損害賠償也將是訴訟的副產品。
面對思科的訴訟,華為最初采取的是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主動示好、將有嫌疑產品退出美國市場,得到的卻是對手和輿論認為華為懦弱與心虛的判斷。隨著事件的進展,華為認識到,和解并獲取賠償并不是對訴訟進行了精心準備的思科的真正用意。實際上,思科是在用訴訟的方式在產品市場的層面打擊華為的增長勢頭,試圖使迫使華為的產品退出美國市場并阻止華為與3COM的合資談判以保衛(wèi)自己的市場份額。在華為老總任正非“敢打才能和、小輸即是贏”的指示下,華為迅速成立了由數(shù)位副總裁、知識產權、法律、數(shù)據(jù)產品研發(fā)、市場、公關等部門參與的“應訟團隊”,全面投入戰(zhàn)斗,最終迫使思科放棄了訴訟。
萊伏頓訴通領科技
GFCI(接地、故障、漏電、保護的英文縮寫)產品是美國政府為保護公民人身安全而強制推行的安全裝置,在美國形成每年3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4家著名的美國企業(yè)——萊伏頓、庫柏、帕西西姆和哈卜公司利用其專利技術壟斷這個市場長達20多年。它們生產的GFCI產品均采用機電一體化的漏電保護技術。而中國的東正電氣有限公司(現(xiàn)更名為“通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通領科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FCI產品是獨家采用永磁式電磁機構原理的漏電保護技術,完全符合并超越了美國國家安全實驗室UL認證機構2003年的最新標準,其多項核心專利技術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空白。由于技術含量和性價比都較高,東正電氣有限公司的GFCI產品迅速占領美國主流市場,引起美國GFCI巨頭萊伏頓公司的恐慌。為了阻擋通領科技的步伐,2004年4月以來,萊伏頓公司以侵犯其558美國專利權為由,分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佛羅里達州、加州等地方法院起訴4家通領科技的經銷商。
在嘗試通過談判和解未果之后,頂著巨大的壓力,通領科技主動為全部被告承擔訴訟費用和侵權擔保,并主動要求以制造商身份加入訴訟。為了減少訴訟費用,集中審理推動案件進程,通領科技請求把全部案件移送到位于新墨西哥的美國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并取得了成功。2005年3月28日,該院法官布朗寧主持召開了馬克曼聽證會。
2006年5月底,通領科技終于獲得了對案件結果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馬克曼命令,長達33頁的馬克曼命令和意見書涉及原告萊伏頓第6246558號專利(下稱“558”專利)權利要求的方方面面。法官采納了通領科技等被告對“558”專利相關權利要求的解釋,即通領科技的產品不在萊伏頓專利的權利保護范圍內,即通領科技的產品不侵權。
而萊伏頓公司之所以選擇起訴作為通領科技的客戶的經銷商而非通領科技本身,是經過熟慮的。對于經銷商而言,面對美國繁瑣的訴訟程序、巨額的訴訟費用和可能的法律風險,最理智的做法莫過于放棄對通領科技產品的經銷。而切斷了通領科技在美國的主要銷售渠道,就等于阻止了通領科技在美國市場的登陸。對于以美國市場作為其主要市場的通領科技來說,喪失了美國市場可能就意味著公司無法繼續(xù)生存下去。
訴訟也是一種競爭手段
從以上的兩個案例,我們似乎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規(guī)律:中國公司面對國外公司以訴訟方式發(fā)起的攻擊,往往出自本能地希望息事寧人,甚至愿意賠錢消災,直到被逼到無路可退時,才奮起反抗。而從目前的一些案例看來,奮起反抗的公司往往取得了比較積極的結果。這就印證了一句老話:拿起武器不一定贏,但是放下武器一定是輸。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他著名的《戰(zhàn)爭論》中說:“戰(zhàn)爭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力量的角逐”。商場從來就是戰(zhàn)場。在法律的框架下運用一切手段擊敗對手奪取市場似乎已經成為法則。如果說在前全球化時代,技術部門、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就可以構成爭奪市場的主力軍,那么在后全球化時代的今天,一家有競爭力的公司沒有強有力的法務力量是不可想象的——法務人員之于當下的公司,一如炮兵之于拿破侖時代的軍隊——用當時法軍軍官手冊的原話來講,“炮兵是一支‘完整部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沒有炮兵參與的戰(zhàn)斗是不切合實際的”。在可口可樂公司的美國總部,董事長辦公室隔壁不是行政辦公室,而是總法律顧問辦公室。在歐美國家,董事長辦公室往往靠近角上,通常一側是首席財務總監(jiān)辦公室,另一側就是總法律顧問辦公室。而國內企業(yè)的法律部門往往只是中層,遠離決策層,更像一個擺設。據(jù)報道,中國企業(yè)中有41%沒有設立法律事務機構,有的甚至連一名專職的法律顧問都沒有。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如果把公司間的競爭看作是足球場上的對抗,優(yōu)秀的公司管理層應該懂得把法務部門從傳統(tǒng)的后衛(wèi)位置向前移,作為前衛(wèi)參與助攻,甚至作為前鋒之一,在前場直接參與進攻。
如果把公司間的角力看作是馬賽,優(yōu)秀的公司管理層應該懂得讓技術部門、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成為賽馬,而讓法務部門成為田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