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蘭淑
特制醬汁清澈不咸
清晨7點多,永芳亭第三代的大女兒張珠宜,將浸泡二個小時的長糯米,用竹栗箕裝著,放入滾燙的熱水中汆燙,將米燙至二分熟,瀝干后,再倒進磚砌大灶的大炒鍋里,加入油蔥、醬油、鹽巴將水分炒干,準備包粽子。
“我們用大甲溪的長糯米,配合收成時間,由于新米和舊米氽燙、炒干的時間都不一樣,拿捏全憑經(jīng)驗?!边@個經(jīng)驗靠第二代的長媳張林阿有來判斷。
永芳亭肉粽的餡料十分簡單,只包著用蝦米、蔥酥、胡椒拌炒的絞肉,卻有股獨特的香味。吃永芳亭的肉粽一定要淋上特制的醬油高湯與辣椒醬。醬油高湯是用絞肉爆香,加上醬油、蒜頭煮成,清澈不成,客人常說,是為了醬汁來吃肉粽,甚至有小朋友干脆直接喝醬汁。
長媳撐家隱忍辛酸
1935年出生于臺中縣石崗樸仔口的張庭,60年前在媽祖宮前的榕樹旁,向廟方租了一個店面,賣起扁食(即餛飩),因為怕客人吃不飽,又加賣肉粽。
大兒子張欽源小學(xué)畢業(yè)后到店里幫忙。大榕樹貫穿過店后頭。客人常說去“樹仔下”吃肉粽與扁食,反而不識永芳亭的店號!
張欽源20歲時,母親腦部開刀,父親幫他娶媳婦張林阿有進門。不到半年,婆婆過世,長媳擔(dān)起家庭的重擔(dān),照顧四個弟妹,最小的小叔才9歲。
說到艱苦的過去,68歲的張林阿有透露:“嫁進門才20歲,連生了五個小孩,白天要包粽子,養(yǎng)12頭豬,煮飯給全家人吃,先生賣肉粽凌晨2點才回來,我早上5點就得起來包粽子,心里的艱苦,包粽子時滿蓄在心里,卻不敢哭,只能忍到孩子睡了才哭,哭到眼睛都哭壞了?!?/p>
蒸炒三道改良配方
向婆婆學(xué)了三天就開始包粽子,張林阿有說,她技術(shù)不純熟,包好的粽子用水煮,常常煮得不是不熟就是太爛。
張林阿有想辦法改良,先將米氽燙,用油蔥拌炒,再用蒸的方式,三道蒸炒手續(xù)讓肉粽熟透,仍保持肉粽軟韌的口感;豬肉、糯米分別拌炒過,增加香味。改良過的肉粽,受到客人喜愛。
30年前,張欽源重新改良父親賣的“白色”四神湯,去掉薏仁,改用當(dāng)歸、川芎、熟地、桂枝做成的藥包來熬湯,熬出來的湯頭變成“黑四神”,湯頭香濃,搭配豬腳、豬肚、豬腸三種料,永芳亭除了肉粽、扁食外,四神湯也十分有名。
扁食肉餡古法現(xiàn)包
1971年,慈濟宮重新規(guī)劃、整頓附近街廓,將攤販從信義街移到廟東,永芳亭也遷到此地。搬到廟東后生意穩(wěn)定,生意好時,張欽源每天賣上千個粽子及五六千粒餛飩,太太張林阿有在家包粽子綁綿線綁到手流血。遇到口蹄疫,營業(yè)額掉一半,還是有不少老客人忠心捧場。
扁食肉餡則是第一代傳下來的做法,用豬的后腿肉去筋、去膜、去肥肉,放入冰箱冷凍室一天,取出后打成絞肉,磨成肉漿,拌上油膏與蔥酥,做成的肉餡,在店里現(xiàn)包。張欽源的五個孩子,一放學(xué)就到店里幫忙包扁食、洗碗,有時小孩端錯桌,張欽源便一巴掌打下去。只有二女兒張瑞敏,最受父親疼愛。
張瑞敏念僑光商專夜校時,白天在店里幫忙,爸爸把制作餡料與醬料的秘訣都教給她。她結(jié)婚度蜜月回來第二天就回到店里做生意,懷孕期間也是顧店到生產(chǎn)的前一天,一直未離開老店。
父親驟逝店傳男丁
6年前,張欽源突然過世,什么遺言都沒有交代,張林阿有說:“先生自己走進醫(yī)院,二天后卻過世,讓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先生留下的家產(chǎn),孩子們知道這不是祖?zhèn)髫敭a(chǎn),是父母辛苦賺的,沒有爭什么。我很公平地分家,二男三女每人都有一份,沒有人有異聲。”
20多年前,張欽源就有先見之明,在廟東的巷尾貸款買了一間店面。讓老大張明芳賣鴨肉面線,與老店的肉粽、扁食有所區(qū)隔,店面市價超過千萬元。
老店由老二張明龍承接,倒是一直留在老店的張瑞敏,雖然最得父親的信任,貢獻很多,但在傳男不傳女的傳統(tǒng)下。也很難說什么。
張瑞敏說:“我與大姐、妹妹結(jié)婚后都住在豐原,太姐與我?guī)缀趺刻旎啬锛規(guī)兔Π怍?、拌料,小妹在文化局上班,我的薪水比在外面上班更好,沒有什么好計較的?!?/p>
姐弟輪班維持口碑
張明龍接了老店,太太林寶玉接起老店總管的責(zé)任,林寶玉說,剛接時壓力很大,因為公公很疼她,所以更要維持好口味,保持老一輩的信用與商譽。
目前,老店由張瑞敏負責(zé)早班,二弟張明龍夫婦顧晚班,最近張明龍因腦部開刀,仍在休養(yǎng)中。
張瑞敏很夸贊二弟,她說:“二弟接手的6年來。他們夫妻倆學(xué)好拌料和包粽的秘訣,有媽媽指點,永芳亭的好口味不會變。”
責(zé)任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