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鶴同
1883年,俄國烏克蘭的自然科學(xué)家梅契尼科夫教授,在西西里島建起了一個業(yè)余實驗室。盡管他對微生物捕獵還一竅不通,但興趣廣泛的他已開始研究海星和海綿消化食物的方法,并發(fā)現(xiàn)這些動物體內(nèi)有一種奇特的細胞,可以自由行走,他稱之為游走細胞。一天,梅契尼科夫把一些洋紅色的細粒放進了一只海星幼體內(nèi)。海星幼體透明得如同一扇明凈的玻璃,通過透鏡能清楚地看到,在海星的滑膩的體內(nèi),爬著、流動著的游走細胞,趨向洋紅色的細粒并把它們吃掉了!
在海星幼體內(nèi)的這些游走細胞,它們能吞下洋紅色的細粒,也一定能吃掉微生物!這種游走細胞,就是保護海星免受生物侵犯的東西!我們血液中的白細胞,保護我們不受病菌侵犯的一定是它們!這樣瘋狂的胡思亂想,梅契尼科夫跑到別墅后面的園子里,在圣誕樹的小灌木上拔下了一些玫瑰刺,回到實驗室,把這些刺插進一個清澄如水的小海星體內(nèi)。第二天清晨,在海星體內(nèi),圍繞著玫瑰刺周圍的,是一堆懶洋洋爬著的海星的游走細胞,這時,他已肯定了自己對疾病的所有免疫的解釋。不久,他到維也納宣告了他的理論。在同行者們的建議下,他稱這種細胞為“吞噬細胞”。這樣,梅契尼科夫便從一個門外漢成了免疫學(xué)的鼻祖,并于1908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非洲島國毛里求斯有兩種特有的生物——渡渡鳥和大顱欖樹。但在16、17世紀(jì)的時候,由于歐洲人的入侵和捕殺,使得渡渡鳥滅絕了,而大顱欖樹也開始逐漸減少,到了20世紀(jì)50年代,只剩下13棵。
1981年,美國生態(tài)學(xué)家坦普爾來到毛里求斯研究這種樹木。他測定大顱欖樹的年輪時發(fā)現(xiàn),它的樹齡是300年,而這一年,正是渡渡鳥滅絕300周年。這就是說,渡渡鳥滅絕之時,也就是大顱欖樹絕育之日。這個發(fā)現(xiàn)引起了坦普爾的興趣,他找到了一只渡渡鳥的骨骸,伴有幾顆大顱欖樹的果實,這說明了渡渡鳥喜歡吃這種樹的果實。
一個新的想法浮上了坦普爾的腦海,他認為渡渡鳥與種子發(fā)芽有莫大的關(guān)系,可惜渡渡鳥已經(jīng)在世界上滅絕了。但他轉(zhuǎn)而想到,像渡渡鳥那樣不會飛的大鳥還有一種仍然沒有滅絕,吐綬雞就是其中的一種。于是,他讓吐綬雞吃下大顱欖樹的果實。幾天后,被消化了外邊一層硬殼的種子排出體外,坦普爾將這種子小心翼翼地種在苗圃里。不久之后,種子長出了綠油油的嫩芽,這種瀕臨滅絕的寶貴的樹木終于絕處逢生了。
科學(xué)需要激情,需要想象。如果科學(xué)是一只不死的青鳥,那么想象便是它一雙矯健的翅膀,托舉它向著成功與理想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