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竹
季札是春秋時吳國的公子,奉命出使幾個諸侯國。他在拜訪徐國的國君時,徐國的國君喜歡上季札的佩劍,可是沒好意思開口要。季札心里明白他的意思,但因為他還有出使任務(wù),不能沒有像樣的佩劍做裝飾,就沒有送給他。等到他完成出使任務(wù),徐國國君已經(jīng)死去,于是季札解下寶劍,掛到徐君墓前的樹上離去。他的隨從很不解,說:“徐君已死。你這是送給誰呢?”季札回答說:“當(dāng)初我在心里已答應(yīng)把寶劍送給徐君,怎能因為他死去就違背心里的許諾呢?”
這位公子未見有攻城略地之功,也未有救民于水火之舉。卻在《史記》中占據(jù)了自己的位置,得到司馬遷的推崇。被人千百年地牢記,只是在于對諾言的恪守。哪怕這種諾言只是許于自己的心里,無人知曉,了無痕跡,但只要自己的心知就足夠了。當(dāng)一個人成為自己的上帝。他就不需要任何外力的驅(qū)使與鞭策了。
馬翠摘自《遼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