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沉默的大多數(shù)》里提到的那樣:沉默的說明總是要滯后于沉默。在今天的話語圈里,我們終于能夠說明他當初保持沉默的理由。
葉茂中的BLOG:http://blog.sina.com.cn/yemaozhong
一個人如果走得太早,又被人記得太牢的話,他的靈魂便很難得到安息……比如王小波。他雖然在北京浮山靈園一塊大石頭下長久地陷入“沉默”,但這并不代表他不在思考。他思考的波頻不斷輻射開來,影響到了很多人,以至于擁有了一批自封為“王小波門下走狗”的龐大擁躉,而這些粉絲的名字顯然要比“玉米”、“筆迷”、“鋼絲”等要另類和有創(chuàng)意得多,這些大概是他沉默思考時所沒想到的。然而,就像《沉默的大多數(shù)》里提到的那樣:沉默的說明總是要滯后于沉默。在今天的話語圈里,我們終于能夠說明他當初保持沉默的理由。
王小波十年不吭一聲帶來了巨大的好處:首先,過去很多人乃至今天仍有很多人正不斷重復理解他的沉默,并從沉默中學習人性和智慧,這實在令人欣慰;其次,網(wǎng)絡科技改變生活,最大的改變是提供了新的話語平臺,王小波的文章小說以及思想得到了空前廣泛地傳播和交流,門下走狗聯(lián)盟也從此而來。因此,大多數(shù)沉默的人不用努力擠進話語圈也能照樣表達看法,甚至更多有意思的人開始涌現(xiàn),更多不一樣的聲音得到傳播。這方面的所有證據(jù),有如今不沉默的大多數(shù)人為證。
以前陣子成為焦點的“王小波裸體雕像事件”為例,作為一個名人,無論他活著還是死去,都已成為公眾的財產(chǎn),再私密的隱私也有被挖掘暴露的可能,何況還是藝術化了的產(chǎn)品,故而其比隱私更有價值。而更重要的是,王小波始終保持著沉默——一個藝術家想到了用沉默的方式來表達對王小波的紀念之情,這簡直就是志同道合嘛!另外,“雕塑”雖然沒有在王小波的沉默辭典里出現(xiàn)過,但不能否認其本身存留的藝術氣息,所以這樣做確實是個好方法。再者,如此沉默的事件卻引來了不沉默的大多數(shù)人的注意,可見沉默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我們衡量一件事物的好壞,往往取決于新舊——新的永遠在接受著質(zhì)疑,因為新的沒有經(jīng)驗可考,而人們即使不說話也不代表就在思考,所以通常都無法進行判斷,結(jié)果導致多數(shù)新事物被否定和被質(zhì)疑。
所以我們要學習王小波,我們在大多數(shù)沉默的時候還是要多思考些問題。這樣對于該不該展出雕塑的事情就不會說那么多亂七八糟的話了,也不用累他的愛人對沉默提供各種說明。
說到底,沉默其實是種權利,并不是每個人都心甘情愿要放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