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了解系統(tǒng)風險和非系統(tǒng)風險,并且知道對抗系統(tǒng)風險的策略是擺脫這個系統(tǒng)?但是對于仍在系統(tǒng)之內的資產,如何規(guī)劃防御風險的計劃呢?并且對于不同系統(tǒng)之內的資產,又如何平衡其間的潛在風險呢?——“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是通用策略?在這個著名的“雞蛋策略”之外,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制宜是更重要的原則?
因人而異有兩重意思?個人的秉性不同,對待風險的策略也不同:駕馭和承受風險的能力強一些,高風險資產的比例不妨高一些?家庭的實力不同,對待風險的策略也不同:一戶資產幾千萬元的家庭,配置幾百萬元高風險資產不在話下;而對于全部生活寄托在兩只手上的家庭,就必須在資產配置時優(yōu)先考慮安全性?因時而異也有兩重意思?在不同的年齡,采取不同的風險策略:青年?中年和老年的高風險資產比例,分別以80%?50%?30%左右為宜?在資產運動的不同階段,配置不同的比例:通俗的說法就是在資產價格低位大量購進,在價格高位階段逐步派發(fā)轉持其他資產?因地制宜還是包括兩重意思?根據個人所處的時空,配置適當?shù)馁Y產及比例:在當前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資源型的房產和價格發(fā)現(xiàn)型的證券,仍是對抗資產泡沫的主要工具?根據投資標的的風險屬性,配置不同比例的資產標的:以開放式基金為例,貨幣型基金?國債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的風險系數(shù)都不同,同一類基金的不同基金的風險系數(shù)也不同?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理財領域是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運籌”的首要任務就是風險管理?我們用不著第一個攻占山頭,但必須把打敗仗的后果最小化?我們不能因為發(fā)生一次錯誤,就把歷史的成績全部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