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文
提起瀏陽,很多人便會想到那首婉轉(zhuǎn)動聽的《瀏陽河》——“瀏陽河,彎過了幾道灣……”
說到瀏陽,人們會想起漫天綻放的五彩煙花。不錯,瀏陽有一個當(dāng)之無愧的美稱——“花炮之鄉(xiāng)”。
瀏陽人杰地靈,是全國有名的“將軍之鄉(xiāng)”,王震、胡耀邦等偉人都從這里走出。
山靈水秀的瀏陽,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
在熙熙攘攘的瀏陽市中心,車水馬龍的正北街上,默然聳立著一棟高大肅穆的明清風(fēng)格的木結(jié)構(gòu)房子。這就是著名的譚嗣同故居。它無言地訴說著偉人的故事,默默地傳遞著我們對英雄的敬仰之情。
浩氣長存的大夫第
譚嗣同故居氣宇軒昂,非常大氣。走進(jìn)故居,譚嗣同銅像目光如炬,浩然正氣猶存,讓人肅然起敬。
故居里掛著一塊醒目的“大夫第”的匾額。原來,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曾考取進(jìn)士,后來當(dāng)上了湖北巡撫,位高權(quán)重?;实勖麑⒆≌臑椤按蠓虻诠氽 ?,簡稱“大夫第”。
譚嗣同出生在北京,十幾歲才第一次回到瀏陽老家。從此之后,就一直住在大夫第。這里留下了他救國救民的足跡和感人的故事。
感天動地的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為了救國家于水深火熱之中,他積極宣揚(yáng)維新變法的主張,不斷往返于京城(現(xiàn)在的北京)和湖南各地。
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后,康有為、梁啟超相繼逃亡海外。當(dāng)梁啟超約譚嗣同和他一起逃走時,被譚嗣同嚴(yán)詞拒絕。他坦然坐在自己居住的瀏陽會館里,等待官兵到來。1898年9月28日,年僅33歲的譚嗣同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慷慨就義,臨刑時高聲大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為了喚醒自己的同胞,譚嗣同視死如歸,放棄了逃跑的機(jī)會,獻(xiàn)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壯烈行為解釋了愛國的真正含義,實在是可歌可泣。
友情鏈接:
“戊戌六君子”: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面臨被西方列強(qiáng)瓜分的危機(jī)??涤袨?、梁啟超等愛國志士希望通過維新變法,救亡圖存,多次向光緒帝上書,請求變法。光緒帝接納康有為等人的建議,于1898(戊戌)年下詔變法維新,史稱“戊戌變法”。光緒帝下詔變法后,遭到慈禧太后和守舊大臣的堅決反對。他們囚禁了光緒帝,并捕殺譚嗣同、林旭等六名維新派的主要人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事件。
石菊影廬
菊花石是瀏陽有名的特產(chǎn),產(chǎn)于瀏陽河上游。巖石色澤呈灰色或灰黑色,上面清晰可見的白色花紋,猶如一朵朵盛開的菊花,潔白晶瑩,奇趣天成。譚嗣同喜歡舞文弄墨,又特別欣賞菊花石堅不可摧的品格。他收藏了各式各樣的菊花硯,并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石菊影廬”。
譚嗣同自幼博覽群書,特別喜歡閱讀西方的科學(xué)書籍。他曾在瀏陽創(chuàng)立算學(xué)會,提倡新學(xué)。為了尋求救國真理,接受和傳播新知識,經(jīng)常在書房里通宵達(dá)旦地讀書寫作。他能詩善文,在這兒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著作,如《石菊影廬筆識》《仁學(xué)》等。
英雄語錄:
在牢房墻壁上,譚嗣同題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p>
變法失敗后,譚嗣同拒絕逃跑,傲然宣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請自嗣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