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我那時才二十多歲,去拍一條新聞:有一家超市搞活動,找了許多生活困難的孩子,答應他們在規(guī)定時間里搬到購物車里的東西就全部歸他們所有。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扶貧濟困嘛。
孩子們都搬到了許多他們想要的東西。可當我想讓他們說幾句話時,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孩子們都不愿露面!最后,有幾個小一點的孩子勉強接受了采訪,臉上的表情卻是痛苦和難堪的。
許多年過去了,我越來越覺得我當年所做的這件事是不合適的。因為那家超市的本意并不僅僅是為了幫助這些孩子,他們更多的是想宣傳自己;而孩子們參加這樣的活動,等于是曝光自己的貧困!面對攝像鏡頭,他們就像一只只猴子似地娛樂觀眾,在超市里爭搶那些商品;而這些東西,本來應該是由幫助他們的人雙手捧到他們手上的。
我當時沒有深想,孩子們想必也沒有深想,他們只是本能地覺得難堪。他們的表情證明了他們內(nèi)心的痛苦:他們?yōu)榱说玫侥切┥唐罚坏貌怀鲑u自己的尊嚴!
后來,電視上出現(xiàn)了“超市大贏家”這樣的節(jié)目,由報名參加節(jié)目的家庭進行比賽,看哪個家庭能在規(guī)定時間里搶到更多的商品。這個節(jié)目的創(chuàng)意顯然和當年那家超市的創(chuàng)意異曲同6d8464514d934a7f590375d2247217e7工,但已然是經(jīng)過改良的。這讓我不得不嘆服當年那家超市的創(chuàng)意之新穎了,可惜沒有用對地方。
人們幫助別人時,有多少是完全出于善意的?又有多少是完全為對方著想的?
有許多人幫助別人惟恐天下人不知,到處宣揚,以這家超市的做法為甚;還有人能好一些,為了自己心里的平衡,自己感動自己,“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最好的也是用比較多一些的同情心幫助別人,但又覺得自己在被幫的人面前有了發(fā)言權(quán),有了可以頤指氣使的權(quán)利。當然,表現(xiàn)程度不同,并且大部分人不自覺自己在做什么。
看一篇文章,是妻子回憶丈夫的。說到她的丈夫給了一個朋友一些錢,讓朋友給自己的孩子們買點肉吃,因為那些可憐的孩子已經(jīng)很久沒有吃肉了??傻诙煺煞騾s看到朋友穿了一件新衣服:顯然是用他要求朋友給孩子們買肉的錢買的。丈夫于是大發(fā)雷霆,覺得朋友辜負了自己的心意。朋友也在他暴風雨式的發(fā)作中耷拉了頭,喏喏地答應賣掉那件新衣服給孩子們買肉。
這個妻子后來寫道:丈夫回家之后就后悔了。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對朋友發(fā)火,朋友也確實很久沒有穿新衣服了,他也應該有穿新衣服的權(quán)利呀。不能因為這錢是自己的,就可以這樣對朋友,他也是一個錚錚男子漢呀。
妻子因為這件事痛切地感到了丈夫的善良,那種善良讓他自責,也讓我明白了幫助別人的真諦:要幫助別人,但更要尊重他們!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盲目的乞丐伸著手乞討,面對他的手,一個身無分文的藝術(shù)家向乞丐伸出雙手,緊緊地握住。乞丐說:這是我得到的最珍貴的賞賜!
有一天看女兒的課本,有一篇文章也讓我感動,說是孩子們把自己的新衣服新鞋全都送給了收垃圾的,父母問:為什么不送那些舊衣服而要送新的?孩子們回答:難道窮人就該穿舊衣服嗎?
我為小學課本能收錄這樣的文章而由衷地高興。我們的孩子一定比我們更懂得尊重人?!?
?。ɡ璧[薦自《報刊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