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喜歡美食,即使出家當了和尚,即使吃不到半點葷腥,還是想在有限的范圍內吃到美味佳肴。僧人們多的是時間,可以一門心思鉆研如何做菜,這就是齋菜的由來。今天,“齋菜”、“素菜”已經(jīng)大成氣候,甚至可與“八大菜系”并列。
齋菜,原為道家、佛家烹飪的以三菇六耳、瓜果蔬茹及豆制品為主的素食菜肴,又稱“寺院菜”、“素菜”。齋菜的最大特點是不使用動物性原料。就連某些植物性原料,如大蒜、坡芹、咸菜等,也在禁用之列,近年來,由于素菜具有養(yǎng)生功效和獨特口味,進入飲食市場,大受消費者歡迎。
齋菜的制作往往要先熬高湯。俗家菜的高湯用的是葷料,比如豬骨、母雞、鴨架、蝦仁等等。而齋菜的高湯都用的是素菜,主料是豆制品,還有黃豆芽、草菇等。經(jīng)過反復熬制,一樣能做成極為鮮美的湯。
利用高湯調味,用各種菌類、豆制品及瓜果蔬菜為材料,可以做成清爽可口的素菜。許多名菜由此產(chǎn)生,比如“鼎湖上素”、“羅漢齋”等。最絕的是,和尚們可以把素菜做成各種葷菜的樣子,如素雞、素鴨、素排骨、素魚等等,色香味都和葷菜沒有區(qū)別。如“香菇素魚”、“豆皮雞”、“蓮花鴨羹”等,幾可亂真。和尚們把素菜做成葷菜的樣子,也可以看出他們對世俗生活的向往。
當然,這些美味的素菜,不是給一般和尚享用的。許多寺院專門設膳堂,招待前來進香禮佛的王公貴族、慷慨的施主及講法的高僧。后來,許多膳堂對外營業(yè),成為寺院的“第三產(chǎn)業(yè)”。
有遵守清規(guī)戒律的和尚,自然也有不太守規(guī)矩的和尚。有的和尚把素菜做成葷菜的樣子來解饞,也有的和尚偷吃或偷著做葷菜。一本中國菜譜,不少名菜就是這些“酒肉和尚”發(fā)明的。
有個小和尚,想吃肉,想得要命,下山買了一塊白灼豬蹄,一路狂啃。在路上,他聽到師父的叫聲,只能把啃了一半的豬蹄順手一丟。過了兩天,他又想起了那塊豬蹄,跑回去找,結果,在一道山泉里撈回了那一半,咬了一口,不但沒壞,反而鮮滑可口,爽脆萬分。從此,粵菜添了一道佳肴:白云豬手。
傳說江南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也好此道。有一天,他正準備改善生活,忽聞小沙彌報蘇大胡子(蘇東坡)來了,趕忙把剛上好作料的五花肉,藏于一小瓦壇中,隨手擺在蠟燭架子上。那蘇大胡子談禪論道,竟然三日不去,回去后,還寫了一首詩,叫人送給佛印,詩云: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佛印陪了他三天,正心疼那壇子豬肉??赐暝姡唤笈霉P批了兩個字:“放屁?!?br/> 蘇大胡子一看,怒氣沖沖地上門問罪。誰知,進門就聞到一股異香,順味而去,找到那個壇子,也不問罪了,挾肉而逃?!跋惴e廚”中的一手絕招從此流傳后世。那就是:“洗盡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碧K大胡子吃得醉飽之余,摸著肚子,哼出幾句:“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br/> 這個后世俗人所說的“東坡肉”,就是佛門美食中的“蠟頭燉肉”。有好事者以詩贊曰:“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忽聞蠟頭肉,黃州始聞名?!?br/> 傳說在清朝乾隆年間,揚州瘦西湖法海寺有一和尚,名叫蓮性,燒制的豬頭很好吃,游客頗喜品嘗。當時,民間流傳一首歌謠:“綠楊城,法海僧,不吃葷,燒豬頭,是專門,價錢銀,值二尊,瘦西湖上有名聲,秘訣從來不告人?!?br/> 有一廚師與蓮性和尚關系密切,得其真?zhèn)?,于是,咸甜適中、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的“扒燒整豬頭”流傳開了,成為揚州一大名菜。它與“揚州獅子頭”、“拆燴魚頭”,合稱“揚州三頭”,組成揚州“三頭宴”,曾盛行淮揚地區(qū)。
要說最有名的佛門美食,當屬天下無雙佛跳墻。小和尚把師父、師兄吃剩的豬蹄膀、海參、扇貝等下腳料收集在一起,燉了一大壇子,稱為“燕子歸巢”(目前,和尚仍在享用此菜,多為盛大節(jié)日過后的兩三天里),卻給黑心的飯店老板搶了去,著急去奪,又被世人誤會是攔路打劫,所以,美其名曰——佛跳墻。
當然,這些故事多屬傳說,真實性值得商榷??梢钥隙ǖ氖牵介T掩不住人們對塵世生活的向往。與那些高僧相比,這些不守清規(guī)的和尚,似乎更加可愛。
?。铌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