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蟲子有很多,但最出名的一只恐怕要數(shù)“促織”。
“促織”是這蟲子的北方俗名,其實它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兒。之所以會叫“促織”,是因為雄蟲的鳴叫聲與織機聲相仿,讓人覺得似乎是在催促主婦織布理家,所以又有俚語說:“促織鳴,懶婦驚。”
中國的蟋蟀種類并不多。世界上已經(jīng)確認的蟋蟀家族約有2500種,中國不過150種。不過種類數(shù)量的多少不能說明什么問題。中國蟋蟀的風光歷史,是外國蟋蟀望塵莫及的。
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中國人的詩歌里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蟋蟀的身影?!对娊?jīng)》里的《豳風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的一首詩歌,按季節(jié)吟唱勞作記錄生活,其中“七月流火”一句,至今被我們頻繁使用,全詩與蟋蟀有關的句子有5句,說的是蟋蟀七月在草野,八月入人檐宇,九月在戶庭活動,入冬寒冷后就伏于床下了。將蟋蟀的行動軌跡描寫得精煉鮮活。
寫蟋蟀的文字從此以后層出不窮。陸機《短歌行》:“今我不樂,蟋蟀在房?!倍鸥Α都鞠乃袜l(xiāng)弟》:“莫度清秋吟蟋蟀,早聞黃閣畫麒麟?!卑拙右住兑棺罚骸拔嗤┥想A影,蟋蟀近床聲?!辈贿^,入詩入畫并不是蟋蟀對中國人而言最獨特且重要的方面。蟋蟀鳴聲悅耳,尤其是求偶時節(jié)的雄蟋蟀。不過蟋蟀的鳴聲并不是嗓音,而是它們振動翅膀摩擦時發(fā)出的聲音。據(jù)說唐朝時,宮中每到秋天,妃子、宮女們都以小金籠裝上蟋蟀,放在枕頭邊,夜晚聽蟬鳴。這算得上是最早的隨身聽了吧。后來,老百姓家也紛紛效仿。詩人總是將蟋蟀的鳴聲與悲秋哀情相提并論,世人卻并不都具備這樣的愁腸,反而常覺入耳恬然,是一種享受,倒也是有趣的對照。
大約從此以后,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就有了廣泛的養(yǎng)蟋蟀氛圍,人們對這種小草蟲的飼養(yǎng)經(jīng)驗也越來越豐富,無論帝王名士,還是野老頑童,善養(yǎng)此物者數(shù)不勝數(shù),這也就為斗蟋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與打斗的蟋蟀都是雄性,這小小的蟲兒斗志極強,遇上同性必定要齜牙蹬腿一決高下不可。很快,斗蟋蟀就成了一項雅俗共賞的休閑娛樂了。自從斗性被看中,蟋蟀頓時身價不凡,連那長相也傾國傾城起來,被分成了蝴蜂形、螳螂形、玉蜂形、棗核形、龜鶴形等等等等,顏色也有了真紅、水紅、真青、深青、淡青、真黃、淡黃、真黑、真白……其余如梅花翅、琵琶翅、紅額頭、陰陽牙、繡花針等等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既然連相貌都達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程度,其他的當然就更不在話下。據(jù)說斗蟋蟀之戲開始于唐天寶年間,長安城的有錢人,用象牙做籠子裝蟋蟀——看似斗蛐蛐,實則純屬斗富比侈。真要論實際需要的話,裝蟋蟀還是陶瓷質地最佳。這方面,明朝宣德罐是最著名的代表。
宣德,其實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作為明帝國一位重要皇帝,他勤于政務,雅擅丹青,明睿而多作為,堪稱一代明君。朱瞻基政務之余的愛好,就是斗蟋蟀,也樂于收集蟋蟀罐。據(jù)說他每得一頭善斗蟋蟀,就要下令官窯制作蟋蟀罐,由于皇帝本是丹青高手,入選的蟋蟀罐也都堪稱是藝術精品。只可惜由于明宣宗玩蟋蟀被其母張?zhí)笠暈椴环矸葜e,所以他壯年早逝之后,宮中收藏的蟋蟀罐都被毀去了,傳世至今的宣德蟋蟀罐因此都成了珍品。
也難怪張?zhí)笠獨ツ切肮蕖?jù)說當時蘇州斗蟀品質最好,明宣宗還為此向蘇州知府況鐘發(fā)下密詔,讓他選送蟋蟀千只進京。雖說宣宗已經(jīng)是盡量不擾民,采取“密詔”方式,但實際情況卻并沒有好到哪里去。不但產(chǎn)生了“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民諺,而且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天子斗蟀,引發(fā)了民間又一波斗蟀高潮,也產(chǎn)生了眾多悲歡離合。
宣宗時有蘇州人因進獻上好蟋蟀而得到世襲官職的。雖說可笑,勉強也還Kaa/kvrryw6hxwOz9XAUyA==算喜事一樁。《明朝小史》卻還記載了一個莫大的悲劇。當時世人爭求江南蟋蟀,以至蘇州蟋蟀一只值數(shù)十金。蘇州楓橋地方一個糧長,為了完成向皇宮進貢蟋蟀的任務,以駿馬一匹換得一只蟋蟀放在家里等待征召。孰知其妻一時好奇,想看看這只身價不凡的蟋蟀到底是個什么模樣,卻不料那蟋蟀從罐中一躍而出。結果旁邊正有雞在,在雞眼中蟋蟀就是蟋蟀,哪有優(yōu)劣之分,登時一嘴啄去,一匹馬就此成了雞食。糧長之妻不知該如何交代,竟上吊自殺了。丈夫返回家中,發(fā)現(xiàn)妻子死于非命,傷心不已,也步了其妻后塵。一只自尋死路的蟋蟀,就這樣葬送了兩條人命。
清時蒲松齡大約就是受了此事啟發(fā),寫下了《聊齋》中著名的《促織》。其實明宣宗的斗蟋蟀并沒有影響到他處理政務,“仁宣之治”從來都是歷史上的一道亮色,對比之下,宋朝權貴斗蟋蟀就真可謂是玩物喪志了。
這其中最令人不齒的,莫過于南宋權臣賈似道,此君編寫了一部蟋蟀專著《促織經(jīng)》不說,還把南宋給治得每況愈下。據(jù)記載,蒙古大軍攻破樊襄重鎮(zhèn)之際,賈似道正伏在地上斗蟋蟀,將邊關加急軍報置之腦后。此君只該當個昆蟲學家,占據(jù)宰相之位實是家國萬民之大不幸。
其實蒲松齡所處的清朝,斗蟋蟀之風比宋明有過之而無不及。那時的城鎮(zhèn)只要稍具規(guī)模的,都有斗蟀場,養(yǎng)蟀斗蟀的人群涵蓋男女老幼,以之賭博,家破人亡者很多。八旗子弟不習文不練武,以拎鳥籠蛐蛐罐為正業(yè),堂堂男兒的斗志還不如罐中的蟋蟀高昂。蒲松齡寫《促織》,大概也是心有所感,因此“借古諷今”吧。
其實蟋蟀何辜,它不過是尾可入藥的草蟲而已,其他都是世人無事生非而已。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