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清熱活血祛風法;異位性皮炎;體會
中圖分類號:R7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1-0023-02
異位性皮炎是兒科臨床越來越多見的疾病之一,它是由多種因素所致的具有遺傳性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是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癥反應。臨床表現(xiàn)為皮疹多樣性、形態(tài)各異性,反復發(fā)作伴劇烈瘙癢??砂l(fā)生于任何年齡。中醫(yī)稱為“濕疹”,據其發(fā)疹部位又有各種不同病名。究其病因不外乎“濕”邪所致。普遍認為本病病因分內外兩種:內因是素體血熱,或飲食不節(jié),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濕熱內蘊;外是因感受風濕熱邪,致血行不暢,搏結肌膚。筆者根據本病的病因病機,辨證施治,臨床運用清熱活血祛風法治療異位性皮炎,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 典型病例
蘇某,男,4歲,2003年3月21日初診。自幼濕疹,反復發(fā)作。近日頭面、頸部及四肢疹出明顯,瘙癢劇烈,疹細色紅,有滋水及瘙痕結痂,伴咳嗽咽紅。患兒有“哮喘”史,便調,納可。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證屬濕熱蘊結,血行不暢,治則清熱利濕,活血祛風,自擬方:荊芥6g,赤芍15g,銀花10g,連翹10g,丹皮10g,丹參10g,苦參10g,蟬衣6g,土茯苓30g,白鮮皮9g,地膚子9g,浮萍10g,黃芩9g,杏仁9g,苡仁20g,野菊花15g,西河柳15g,桔梗6g,炒大力子10g。7劑,水煎服,2日1劑。4月2日,二診:藥后疹發(fā)緩解,瘙癢亦緩解,唯四肢疹出時隱時現(xiàn),咳減,喉痰未清,舌紅苔薄,再守原法出入。荊芥6g,赤芍15g,銀花10g,連翹10g,丹皮10g,丹參10g,苦參10g,蟬衣6g,土茯苓30g,白鮮皮10g,地膚子10g,苡仁30g,炙蘇子12g,桔皮絡5g,黃芩9g,老秋蟬9g,烏梢蛇lOg。再服7劑。皮疹完全消退,皮膚光滑,咳嗽消失,繼以健脾利濕之二陳湯加味調理,后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2 體會
異位性皮炎多見于學齡兒童以上的青少年。此類病人常有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皮炎反復發(fā)作,多年不愈。常見皮膚浸潤肥厚,干燥脫屑,色素沉著或苔蘚樣變,分布局限或以四肢彎曲部為主,瘙癢劇烈,常抓破有滋水。究其病因病機,多因邪深病久,濕郁化火,耗傷津血,以致血虛生風化燥,膚失濡潤而發(fā)病。治療上當養(yǎng)血滋陰,祛風潤燥?;純罕緸檠獰嶂w,故筆者將涼血清熱活血祛風作為治則。方中加強清熱解毒利濕之藥,對瘙癢出滋水患兒效果更好。
方中荊芥、銀翹、野菊花、西河柳、黃芩清熱解毒,加赤芍、丹皮、丹參涼血活血祛風;苦參、土茯苓、白鮮皮、地膚子皆苦寒燥濕,祛風止癢,是皮膚科常用藥物。尤推老秋蟬,此藥入血分,較之蟬衣其涼血祛風效力倍強,只是難覓。數(shù)藥并用,同奏清熱活血祛風之效。在用法上,除煎藥服用1日2次外,濾水可外洗,藥渣可外敷,內外兼用則療效更顯。
(收稿日期:2006-08-15